谢桂平
摘要:新课改呼唤“新”老师,而“新”老师需要培育。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把学校和教师也推向了研究、创新的前沿,因此开展立足学校和广大师生的校本教研活动,就成为一种现实需求。实践证明,同课异构式教研、问题式教研、共享式教研、“沙龙”式教研、家长学生参与式教研、随笔式个体教研、博客式教研等多元化的教研形式,给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对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校本教研 多元化 教师发展
新课改,不仅是单纯的教材变革,而且是新的教学方式、新的评价体系和新的课程管理等,它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持续创新的实践过程。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把学校和教师也推向了研究、创新的前沿,因此开展立足学校和广大师生的校本教研活动,就成为一种现实需求。
多年来,我校立足校情,结合现有的师资状况,自主创新,努力探索,逐渐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多元化校本教研之路。
一、同课异构式教研
同课异构,也就是同样的课由不同的老师来上。在备课、上课阶段,因为每个教师是不同的个体,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各有侧重,掌握的教学资源也不一样,面对的学生可能也不相同,所以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肯定不尽相同,甚至差异甚大。听课的老师也可以从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比照,寻找优点,改进不足,发现、总结、提高。近年来,我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要求语文、数学、英语和体艺四大教研组每学期必须做同课异构式教研活动安排,目的就是为教师们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教学研讨平台,大家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互相观摩、互相分析比较,共同探讨当下教育教学的热点和难点,领悟教学的艺术,相互交流经验,强化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同,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感悟及教学领悟的能力。总之,同课异构式教研,角度是多维的,风格是迥异的,智慧在碰撞,策略在升华,每个人都能取长补短,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
二、问题式教研
在日常教育教学当中,不同年级、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老师们会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困惑,但更多的时候只是小范围地说说或者浅浅地讨论一下,浅尝辄止,未能深入地思考,进而解决存在的问题。其实有时候那些问题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我们应该积极认真地探讨,然后妥善处理。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求每个教研组在教学研究活动中,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意识地开展问题式教研,基本模式:七嘴八舌提问题→深入思考下诊断→各抒己见做设计→各展风采来上课→各尽所能去反思。这种研讨看似有些“杂乱”,其实很实用,既帮助老师们解决了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又让大家在研讨中增强了教研意识,提高了教研能力。
三、共享式教研
新课改进程中,无论大环境,还是上级部门,都为老师们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练艺平台,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大奖赛、教学基本功比赛等。但现实中能参加上级教学比赛的人数毕竟有限,必须通过选拔,人选确定后,就是实行共享式教研的时候。基本模式:选手确定课题→组内集体备课→选手上课→业务领导、组内教师听课→现场点评→反思总结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通力合作,共同打造一节精品课,既培养了参赛选手,又提高了业务领导、教学骨干和组内教师的理论指导水平。
这种教研方式运用的机会比较多,比如送教下乡,事先要对所送的课进行反复锤炼,市、区中心教研组的研讨课事先也要进行严格把关。老师们在这些课的准备、研讨中实现了优势互补,互相启发,资源共享,智慧共享,教师个人不断成长,教研组整体教研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四、“沙龙”式教研
以沙龙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算不上创新,但这种形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宽松的气氛能够很好很快地激发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以我校语文组开展的一次教研活动为例。王老师上了一节研讨课,这节课上完后,老师们按照常规进行研讨,在研讨的过程中,一些共同关注的话题大家越说越多,常规时间已经不能满足研讨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教研组决定当天晚上选择一个茶楼以“沙龙”形式继续研讨,结果效果大大超出预期。因为氛围好,每一位老师都能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就连平时不太爱开口发言的老师都能洋洋洒洒、畅所欲言。这种校本教研形式一尝试就颇受老师们的欢迎,大家在研讨中各展才智,相互启发,以真诚换取真诚,以智慧撞击智慧,思路打开了,视野开阔了,认识也提高了。
五、家长学生参与式教研
每年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和“小评委评老师”活动都是我们进行家长、学生参与式校本教研的一种探索。外行评内行,看起来似乎不能接受、不可理解,但其实不然。其一,作为中心城区学校,我校广大学生家长文化素养较高,具备参与评价的基本条件,事实也证明有不少家长具有独到的眼光,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其二,学生评老师,能从自己听课的直接感受、个人的喜好等方面对老师进行点评,虽然稚嫩,但也常常有令人意外的惊喜,有的是老师未曾想到的,有的是老师未曾看到的,对于老师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大有裨益。
六、随笔式个体教研
我校一直提倡教师要多读书、勤动笔。在新修订的《铜陵市人民小学校本教研实施细则》中,我们对老师们写反思、记教育随笔的数量做了硬性规定。随笔重在一个“随”字,随手、随心,可随时捕捉思维火花、教学亮点、失败之处、感悟、对话等,取材方便,形式多样,教育教学方面的笔记、杂谈、短论等都可,文字可长可短。老师们在记随笔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体会到了职业的快乐和幸福。在各级各类教育报刊上经常能看到我校很多老师的教育随笔。
七、博客式教研
这种教研方式说到底也是一种个体式教研。我校以部分中青年教师为代表,多年以前就开通了教育博客,并勤耕不辍,经常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教育同人利用网络这个大舞台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教学研讨与交流,不仅广交朋友,更可贵的是个体的视野开阔了,信息更通畅了,交流研讨的能力提高了,同时对本教研组其他老師能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共同提高。
我校校本教研活动还有其他形式,如专业引领式教研,专门请市内外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来校讲学指导,或走出去学习等,但上述为我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有的已成为常态教研,有的是对常态教研的必要补充,有时独立进行,各种方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直坚持多元化、个性化校本教研,使得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也呈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因此我校逐渐培育了一支业务功底扎实、人文底蕴深厚、凝聚力高、战斗力强的教师队伍。将一线教师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一是名师型教师,这类教师业务素质高,基本功扎实,并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探索欲,经过反复锤炼,最后成长为区域内名师,市、区两级拔尖人才、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20%;二是经验型教师,这类教师基本功同样扎实,不属于比赛型,平时不显山露水,但师德高尚,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时驾轻就熟,扎扎实实,敬业爱岗,教学效果非常好,这类教师约占45%;三是反思研究型教师,这类教师属于开拓进取型,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反思,总是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这类教师约占20%;四是专业型教师,这类教师大多是工作时间不长且年轻一些的教师,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兢兢业业地工作,但成长起来还有一个过程,尚需要接受更多的磨炼,这类教师约占15%。
实践证明,多元化的校本教研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学校的内涵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营造了多样的活动空间。我校将继续在实践中以专业引领为支撑,以教师为主体,以行动反思为基本研究形式,把校本教研落到实处,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