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隐含义的语用价值

2020-06-05 13:41张素凤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词语素近义词

张素凤

谈隐含义的语用价值

张素凤1,2

(1.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 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1)

隐含义虽属语词的非本质义素,却规约着语词如何使用。汉字据义构形的特点使一些汉字形体携带了某些非本质特征,因此汉字构意成为抽绎语词隐含义的重要依据和线索。利用汉字构意揭示语素的隐含义,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对语素组构合成词或短语的理据做出合理解释,有效辨析和正确使用近义词;而且可以帮助解析古诗词,对意象的象征意义做出合理解释,使原来只可“意会”的炼字之妙变为可以“言传”,从而深入地赏析诗词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隐含义;象征义;字形构意

一、什么是隐含义

(一)隐含义的内涵与外延

隐含义又称“隐含义素”,学界对“隐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有的学者把隐含义与理性义相对应,蒋绍愚说:“而一个词除了理性意义外,还有隐含意义、感情意义等。这些意义,也可以分析为义素。隐含意义的义素,就是这个词所反映的事物(包括动作、形状)等的非本质特征,包括事物的非自然的,而是社会心理所赋予的特征。”[1]有的学者把隐含义与显性义相对应,王军把隐含义素概括为“在共识前提下被暂时放弃的、潜在的反映事物次要特征及其主观认识的义素”[2]。显然,他们都把非本质特征作为隐含义的特点,蒋绍愚侧重隐含义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王军强调隐含义“潜在性”特点,即词义表述模式之外的意义成分。张廷远则根据内容特点将隐含义素划分为:常识性义素、文化内涵义素、社会内涵义素、联想义素等[3]。

苏宝荣、宋永培认为:“词形和词音的不同特征决定了它们表达词义的不同途径:词的表层‘所指义’是具体的,用以表现人们认识对象的实体,因而往往托于‘形’,而词的深层‘隐含义’是抽象的,体现了人们关于认识对象的主观感受,因而往往寓于‘音’。”[5]他们把“隐含义”与表层“所指义”相对,认为表层“所指义”与词的形体密切相关,深层“隐含义”同词的读音紧紧相连,显然,他们的隐含义是指词的语源义,即王宁先生所说的核义素。

显然,以上两种隐含义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社会文化相关的表层附带义,后者侧重于深层语源义。但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反映事物在某一方面的非本质特点,这些特点在字典辞书释义中没有被说解,即通常被忽略的非显性义素。学界对于词语的非显性意义或义素还有一些不同的称谓[5],或称“意味”[6]、或称“附加意义”[7]、或称“含蓄义”[8]、或称“属性陪义”[9]、或称“词义的联想内容”[10]。这些说法内涵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词语的非本质意义,是字典辞书释义中被舍弃的部分,它们都属于本文所说的隐含义。

总之,本文所说的隐含义,即隐含义素,根本特点在于“隐含”,即在字典辞书释义中被忽视、被舍弃的义素,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显性义素。

(二)隐含义素的属性

根据以上对隐含义内涵与外延的说明,参考各家说法,隐含义的属性可概括为以下六点。

一是依附性。隐含义素依附于词义或词音,不能独立存在。

二是独立性。隐含义与显性义一样,是静止状态下的语义要素,是不依赖语境而存在的。

三是群体主观性。隐含义以群体成员的共识为规约标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11]。

四是潜在性。隐含义不能落实到实在、明确的词义表述上。

五是活跃性。隐含义具有不稳定性,容易脱落或改变,也有的上升为显性义。

六是不平衡性。有的词没有隐含义,有的词在多个角度形成多个隐含义。

二、汉字构意是探求隐含义的有效途径

隐含义虽然没有进入字典辞书的释义系统,却是词义引申的内在依据和线索,因此把隐含义素勾稽出来,不仅可以用来追溯相关词义的理据和由来,使词义引申脉络得以连续和完善,建构更为全面的词义系统;而且有助于理解语词的使用规律,辨析近义词,为古诗词赏析开辟一条新的途径。那么如何勾稽语词的隐含义素呢?

(一)汉字构意是探求隐含义的重要依据

隐含义素的存在方式不止一种,当然,探求隐含义的途径也应该有多种。对于寓于音的深层隐含义,可以根据同源词之间“音近义通”规律,以语音为线索归纳同源词的共同核义素,因此语音是探求语源隐含义的有效线索;对于表层隐含义,可以通过词义及相关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规律去分析阐释,因此,词义是探求这类隐含义的重要线索。除了这两种途径,还可利用语词的书写符号——汉字——来探求其隐含义,确切地说,汉字构意是探求隐含义的重要线索。

汉字构意是结合语言意义分析出来的字形构造意图,是语义的具象化、可视化[12]。在把语词实义具象化、可视化的造字过程中,词语的一些义素会以某种方式在字形中有所反映,不难理解,反映在字形中的义素大多是显性义素,但也不排除一些非本质义素可能在汉字构形中有所体现,从而使汉字形体成为隐含义素的携带者和表现者。反过来,汉字构意也会对所记录语词的语用产生影响,其中某些要素逐渐发展成为规约语词语用的隐含义素,因此汉字构意或组字构件成为抽绎隐含义的线索和依据。总之,不管是语词本身具有的隐含义素反映在字形中,还是汉字构意中某些要素发展成为隐含义素,都使汉字构意与隐含义素之间形成密切联系。因此,汉字构意不仅可用来推求语词的本义,还可以用来探求语词的隐含义。

(二)用汉字构意探求隐含义的方法

汉字构意是探求隐含义的重要依据和线索,因此,抽绎和勾稽隐含义要从字形出发,先确定与字形相切合的本义;然后分析贯穿本义与引申义的共同意义特点,如果该意义特点没有进入字典辞书释义系统,并且符合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规律,就可以初步认定为隐含义素。最后通过与近义词比较,进一步分析隐含义素的语用价值。

表1 “尽”类近义词比较一览表

显然,“尽”“绝”“灭”都有“空,无”义,但来源不同,“尽”的“空,无”义来源于“饮食已尽”,有一个逐渐减少而至于“空,无”的过程;“绝”的“空,无”义来源于“以刀断丝”,表示断开而不再相连,其特点是“干脆利落,没有后续”;“灭”的“空,无”义来源于“用扇子扑灭火”,不留任何余火,具有“干净彻底”的特点。

表2 “落”类近义词比较一览表

现代字形构意也可作为抽绎隐含义的依据,如:“落”字从艹洛声,结合“艹”在汉字构形系统中的表意功能和语词“落”在文献中的意义,“落”的字形构意为“草木花叶脱离”。从这个构意不仅可以概括出本义“掉下来”;还可以抽绎出其隐含义“脱离母体,丧失依靠”。最后经过与近义词比较,进一步确认“落”的隐含义,见表2。

三、隐含义的语用价值

隐含义虽然反映的是事物非本质属性,是语词的次要特征,而且具有不确定性,但在语言运用中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隐含义不仅对语素组构合成词或短语的功能具有一定规约作用,对相关合成词或短语的语用功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反过来,隐含义不仅可用来解释词语意义和辨析近义词,而且可用于阐释语词的语用特点,尤其对古诗词中炼字现象从理据上进行阐释,使原来只可意会的炼字之妙可以言传。具体如下。

(一)隐含义在词义理解与辨析上的价值

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短语的语素在先秦多是以单音词的形式存在,语素义的特点对于其组构为复合词或短语的语用规律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现代汉语来说,语素的古义特征既是一种解释,也是一种验证。它使现代汉语词汇的意义、构词方式以及语法特征的解释都变得有据可寻,而且大量的文献和训诂材料又为其验证解释提供了充足的证据。”[14]然而,语素的某些意义特点在字典辞书释义中并没有反映,而是因其非本质性而被舍弃,成为潜在的隐含义素。这些隐含义素恰是词义引申的内在依据和线索,也是影响其语用功能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汉字构形理据揭示出词语的隐含义,可为阐释构词现象和词义解析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以下分别从源自整字的隐含义和源自构件的隐含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

1. 源自整字隐含义语用分析

一个语素能够与哪些语素组构为合成词或短语,是由该语素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决定的。这里以“器”“具”为例说明与汉字构意相关的隐含义素在语素组构合成词或短语中的作用。

可见,“器”“具”虽然都有器具义,但其隐含义素不同,而隐含义素的特点恰恰规约了它们作为语素组构合成字或短语的语用特点。由于“器”不具有隐含义“被使用”,因此不能与表示用途的语素组合成词;同样,“具”不具有隐含义“珍贵、重要”,因此不能用来替换上述词语中的“器”。

2. 构件隐含义素在词义分析中的价值

(二)隐含义在古诗词赏析中的语用价值

隐含义的语用价值在古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使诗词意象更丰富,主旨更明确

语言凝练是诗词的重要特点,诗人在“炼字”过程中不仅注重使用词的理性义,还注重利用词的隐含义。反过来,赏析古诗词时如果将词语潜在的隐含义补充出来,使之显性化,不仅可以使诗词意象更丰富、更生动,而且有助于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创作主旨。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如果依照字典把“尽”解释为“竭,完”,则“孤帆远影碧空尽”描写的意象是静态的,即碧空尽头已看不见孤帆远影的空阔景象;如果把“尽”隐含的“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的渐变特点补充出来,则“孤帆远影碧空尽”展现的意象是船帆由近及远,帆影由大到小,直至完全消逝的动态过程。这不仅使诗的意境活起来、动起来,而且逐渐远去的动态过程也使人联想到诗人长时间伫立在黄鹤楼上目送老友船帆远去的情景,深刻体会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真挚友情。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中“尽”字,如果按照字典解释为“竭,完”,则“白日依山尽”描写的意象是静态的;如果把“尽”隐含的渐变特点补充出来,则“白日依山尽”意象是动态的,即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越来越低,直至完全看不见的渐变过程。同样,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中“尽”的隐含义表现了诗人沿途所见山势由高到低,由大到小直至完全消失于平野之中的变化。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中“尽”的隐含义直接影响着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如果不补出隐含义,“尽”就要译为“干”或“一饮而尽”,凸显的是西出阳关者的豪迈;如果补出隐含义,“尽”译为“喝,喝完”,强调喝的过程,凸显的是诗人对西出阳关者的留恋,用“西出阳关无故人”劝说朋友再喝一杯酒,再多停留一会儿,表现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可见,“尽”的隐含义对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思想感情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上几首诗中“尽”都是动词,在诗词赏析中,通过将其隐含义显性化,不仅补充和丰富了诗的意象,使诗的意象活起来、动起来,极具画面感,而且有助于读者准确而深入地理解诗的主旨。然而,解析诗词时并非所有隐含义都要显性化。以下诗句中的“尽”都是动词,都保留着隐含义“逐渐减少”,但没必要把它补充翻译出来。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兴尽晚回舟”(李清照《如梦令》)

“乡泪客中尽”(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

“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武陵春》)

“家田输税尽”(白居易《观刈麦》)

以下诗句中的“尽”都是形容词,携带着隐含义“逐渐减少”,也没必要把它补充翻译出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复恐匆匆说不尽”(张籍《秋思》)

“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望江南》)

“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以上“尽”的隐含义在诗词解析时虽然没必要翻译出来,但它有助于准确理解“尽”的意义,理解它不可用“完”“绝”等近义词替换的原因。

2. 有助于理解象征义,从而深刻理解诗意

诗词往往通过一定的意象来表达象征义,这里主要探讨隐含义在联系意象与象征义上的作用。以“落”为例,“落”的隐含义是“脱离母体,丧失依靠”,以此为依据阐释“落花”“落叶”的象征义,可使意象与象征义之间的联系更为明晰,更具理据性和逻辑性,从而更容易理解。

首先,分析“落花”意象。“落”的隐含义“脱离母体,丧失依靠”使“落花”不仅表示掉落的花朵,还与远离家乡漂泊无依的游子之间相似点十分明晰,联系十分紧密,因此产生象征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借梦见落花表现自己长期漂泊在外的孤独无依;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用落花意象表现诗人从一国之君沦为远离故国丧失依靠的阶下囚的无限哀痛和沧桑。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意象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杜甫和李龟年,一个是才华卓著的诗人,一个是著名歌唱家;安史之乱后分别流落到江南,处境极为凄凉。因此用“落花时节”象征他们远离故乡的漂泊无依和不幸遭遇。

其次,分析“落叶”意象。秋天黄叶纷纷飘落的景象给人更强烈的感官刺激,因此“落叶”或“叶落”意象比落花更具悲壮苍凉之感,常用来表现游子的漂泊无依与孤独悲凉,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燕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念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前两句写秋风摇得草木之叶纷纷飘落,北雁南飞,与后三句相互映衬,表现了游子孤寂悲苦之情和对故乡深切思念之情。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渡”用树叶飘落与雁南渡意象象征游子在茫茫尘世中飘荡无归的处境。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用落木象征诗人“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漂泊与孤独。温庭筠《商山早行》“槲叶落山路”用并非春天典型现象的“槲叶落”意象衬托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可见诗人选择落叶意象是有深意的,绝不只是眼中之物。

综上所述,“落”的隐含义“脱离母体,丧失依靠”使“落花”“叶落”等意象与漂泊孤苦的游子十分相似,因此常用来象征游子。

3. 可用来辨析近义词,阐释诗词的炼字之妙

隐含义可用来辨析近义词,以隐含义作为辨析近义词的依据和线索,不仅可以直观说明近义词之间的差别,阐释语用不同的成因,而且能深度解析诗词“炼字”之妙。

(1)“落”与“坠”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和“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中,“落”都是使动用法,“三秋叶”与枝干是连在一起的整体,“灯花”与灯芯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因此用“落”不用“坠”。“日消石桂绿岚气,风坠木兰红露浆”(白居易《江亭玩春》)和“寒食家家尽禁烟,野棠风坠小花钿”(张仁宝《题芭蕉叶上》)中,“坠”也是使动用法,其中露珠与木兰花不是一个整体;小花钿是古时妇女贴在脸上的一种花饰,跟脸不是一个整体,因此用“坠”不用“落”。

(2)“尽”与“绝”“灭”

如前所析,“绝”和“灭”的隐含义分别是“没有后续”和“干净彻底”,与“尽”的隐含义素不同。隐含义素不仅有助于辨析近义词,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诗词“炼字”之妙。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如果把“尽”解释为“完,空,无”,则“众鸟高飞尽”描写的意象是静态的,即空中没有一个鸟的空寂景象,与“千山鸟飞绝”所描写的意境十分相似。如果把“尽”的隐含义“逐渐减少”补充出来,则“众鸟高飞尽”表现的是群鸟向高处飞去,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直至无影无踪的动态意象;它与“孤云独去闲”一起描绘众鸟和孤云离开作者而向远处飞去或飘去的动态画面。这个画面与下文“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相互照应,说明在作者眼中飞鸟和云朵的离开是因为对诗人的厌弃,唯有敬亭山没有厌弃自己而离开,生动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相反,“绝”和“灭”的隐含义分别是“没有后续”和“干净彻底”,因此“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所描写的是静态的空寂景象: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都没有人们的踪影。为下文“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面主体提供了一个辽远而空寂的背景。整个画面充满洁、静、寒凉的气氛,象征了诗人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

隐含义素决定了“尽”与“绝”“灭”所描绘的意象有动与静的不同,因此“尽”与“绝”“灭”不可互相替代。可见,用隐含义辨析近义词,可以为那些用现有语言理论无法解释的言语现象找到答案,使原来只能“意会”的“炼字”之妙因而可以“言传”,为诗词赏析开辟一条新途径。

四、余论

显性义素永远是第一性的主要义素,隐含义素则只是附属义素。汉字据义构形的特点使汉字构意不仅成为探求词语本义的依据,也成为揭示语词隐含义的重要线索。隐含义对于语用的规约作用使之成为解释语用现象的重要依据和线索,而古诗词特有的语言凝练特点使隐含义在诗词赏析中的应用价值尤为突出:即隐含义使诗词意象更丰富更生动,使意象的象征意义更具理据性,使原来只可“意会”的炼字之妙变为可以“言传”,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诗词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隐含义的活跃性不仅表现为容易脱落或改变的不稳定性,还表现为隐含义经常使用可能变为显性义素,如:“乘”的古文字构意“人登上树或登上几”,与字形相切合的本义是“登,升”,隐含义素是“凭借外物”。后来“乘”的隐含义素“凭借外物”引申出“趁着,凭借,利用”等意义,上升为显性义素。像这种现象本文暂时没有讨论。

[1]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52.

[2] 王军.汉语词义系统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157.

[3] 张廷远.词的隐含义素在修辞生成中的价值[J].开封大学学报,2009,23(1):50-52.

[4] 苏宝荣,宋永培.词的表层“所指义”,深层“隐含义”与辞书编纂[J].辞书研究,1988,10(1):12-19.

[5] 李先华.唐诗词语隐含义个案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2006,50(6):705-711.

[6] 刘叔新.论词语的意味[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14(1):86-99.

[7]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符淮清.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6.

[9]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10] 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

[11] 张廷远.隐含义素的剖析及其语用价值[J].汉语学报, 2007,4(3):44-52.

[12] 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63.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4] 卜师霞.语素的古义特征对双音词构词的影响——从几个表“视觉动作”的语素谈起[J].学术交流,2009, 25(6):184-187.

[15]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6] 汪宁生.释臣[J].考古,1979,25(3):269-270.

On the Pragmatics Value of Implied Sememe

ZHANG Su-feng1,2

(1. Literature Depart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Character Civilization Inheritance,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lthough the implied sememe is non-essential of words, i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regulate the use of language words. Some Chinese characters have the non-essential implied sememe, and the form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can be clues and basis to expound the implied sememe. Revealing the implied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words accurately, explain the rationale of morpheme associating each other into words or phrases,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and correctly use synonyms. Moreover, it can help to analyze ancient poems, make the imagery more intuitive and more vivid, give reasonable explanation for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imagery, which formerly can only be “sensed by insight”.

the implied sememe; symbolic meaning; form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H12

A

1009-9115(2020)02-0010-07

10.3969/j.issn.1009-9115.2020.02.003

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ZDI135-74),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8JZD015)

2019-10-27

2019-12-08

张素凤(1966-),女,河北唐山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字学。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猜你喜欢
语词语素近义词
洛克的语词应用与规范探析
发光的语词(三则)
你是那样美 唐心语词
怎样辨析近义词
语素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找找近义词
一首诗开始的时候
再谈语素
“语素”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