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高阳织布业概述(1906-1937)

2020-06-05 13:44:22李小东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阳天津

李小东

历史学研究

近代高阳织布业概述(1906-1937)

李小东

(燕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高阳织布业以清末振兴实业为契机,自高阳商会成立至抗战爆发30年间,高阳织布业在生产原料、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生产组织制度等方面均有突破,逐渐走出家庭副业形式,发展成为近代乡村工业的典范。近代高阳织布业的兴衰起伏与国家乃至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是清末振兴实业、发展工商的产物。

高阳织布业;兴衰;近代乡村

20世纪初,高阳织布业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家庭作业方式,步入经济转型的轨道,在高阳贤达及高阳商会的带动下呈现繁荣兴盛之势,被视为近代乡村工业的典范,聚焦了诸多学术与社会关注。时至今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在探索中,新时代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仍未解决,农村发展关乎历史与未来,故本文尝试从高阳织布业历史中寻求些许现实启示。

一、高阳的地理区位及经济特质

高阳是河北省北部的一个小县城,因在高河的北面而得名。高阳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五帝时期。晚清时期,1914年起高阳隶属直隶省;1928年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高阳距“省会保定东南约七十里,东邻任丘,距任丘县城六十里;南邻河间、肃宁,距河间九十里、肃宁六十里;北邻安新,距安新县城四十里;西北邻清苑,距清苑县城八十里;西南邻蠡县,距蠡县县城六十里……东西广七十五里南北长六十五里面积共一千四百四十四方里”[1]。

高阳全境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雨盛,秋季风清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境内年平均气温11.9 ℃,全年无霜期205天左右。农业作物以谷类、豆类等抗旱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以棉麻为主。“县属西区以棉花为大宗,北区以檾麻为大宗,棉花、檾麻除县内销用外,运售天津小麻为数甚少”[2,p4],棉麻种植为纺织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高阳境内的河流自西向东,流经潴龙河、马家河、土尾河。由于河道淤沙过多,雨季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当地有“十年九涝”之说。当然这些河流也并非无利,夏季多雨季节,大清河、潴龙河就承担着高阳布疋和原料运输的重要任务。“大清河之水,乃自白洋淀流入,向东北流经雄县,霸县,新县,胜芳等地,至天津汇流入海河,故从高阳至天津,水道多由高阳东北三十里的通口镇起,渡白洋淀入大清河而至天津,水程不到三百里,顺流而下,有三日即可到达天津。从天津运货到高阳,船行也是从大清河直达同口镇,在此卸货登陆,再以大车运至高阳……潴龙河发源于太行山脉,自西南来,经博野,蠡县而在高阳城东北三十余里流入白洋淀,为该河上游各县至天津的要道。”[3,p8]

河流为高阳提供了水道交通的便利,但是四季分明的气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阳河流的流量,所以夏秋多雨季节适合走水道,冬春少雨干燥水道则不是那么顺畅,多走陆路。在高阳的陆路交通线路中,最重要的一条线路非津保公路莫属,它“从天津往南经马厂,折而往西,经大城,任丘,高阳而达保定,全长222.91公里”[3,p8]。津保公路前身为天津至保定的官马大道,也是河北与东北交往经过天津的一条商业经济干线和重要军事通道[4]。

观察高阳县的水陆交通不难发现,线路的起始点或者终结点总是天津。众所周知,近代天津商业汇集,交通发达,谓为北方重要的通商大埠。从地理位置来看,高阳位于天津西南约260里处,且有津保公路连接、水路交通便利,这为高阳与天津密切联系提供了可能性。此外,天津是高阳织布业的重要集散地和中转站,亦是高阳土布通向外部的窗口。无论是原料的输入、织布机的引进、布疋的运售,还是技术的传播、资金的融通都离不开天津。可以说,二者形成了良性的城乡互动[5],天津为高阳织布业提供了乡村所不具有的工业要素,反过来,高阳织布业也有利于天津经济良性循环。正如高阳商务分会首任总理韩伟卿所言:“天津为直省之口岸,商家交通之总汇,高阳土布振兴非由天津畅行,销路广开,不足以敌外货而挽利权。”[6]由此,天津对于高阳织布工业的重要性亦可略见一斑。

二、高阳织布工业区

高阳地区的自然地理区位以及社会经济区位优势,均为高阳织布业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高阳织布工业区并非仅指高阳一县,而是包括高阳及其邻近的蠡县、清苑、安新、任丘四县的部分地区,最盛时甚至兼及河间、肃宁的邻近村庄。这个区域“东西不下九十里,南北五十里,包括大小村庄共414个,78 643户,434 510人,已耕地面积共1 176 030亩,有平面机15 843架,提花机1 118架。平均每方里约有居民一百人,平均每户5.52人,每户有耕地14.95亩或平均每人有田2.7亩”[3,p2]。也就是说,高阳织布工业区以高阳县城为中心,具有明显的地缘性特征,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又是一个以高阳县城为中心的经济范围。

表1 施坚雅农村市场结构分析

援引施坚雅对中国的农村市场分类[7](见表1),高阳可谓中心集镇,居于中心市场层次,在市场交易中形成了中心市场区域。它既是布线庄、染线厂集中分布的地方,又是棉纱、布疋交易的聚集地。其市场体系在高阳织布业的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完善。萌芽时期,“高阳附近各独立分散的小布市集,开始被高阳所吸收而逐渐形成以高阳为中心的大体系”[3,p12]。高阳县内“青塔,莘桥,大庄等地,原先为各该区域内小布交易的中心,自从洋纱和铁轮机为一般农民所欢迎之后,土纱和木轮机渐归淘汰之列,高阳商人乘机向各该处推销棉纱,同时还想在那里吸收大批布疋,贩运外地”[3,p12]。后来,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中间人性质的商号或是高阳布庄直接在此设立分号,此类商号充当了维系高阳布线庄与农民织户的纽带。这样,高阳逐渐成为附近各个织布区域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集散中心。高阳市场体系中包含线市、布市,布市随着产品种类的增多逐渐形成白布市、色布市、麻布市等市场组织。“白布市在城内西街,交易品只限白布一种,每逢阴历四、九集期上午举行”[3,p226];“色布市在城隍庙及枣市街一带,原亦为阴历四、九集期举行,后以色布交易发达,改为每逢阴历三、八上午举行”[3,p227];“白布市、色布市之外,还有所谓麻布市,在城内南街,每逢阴历三、八晨举行”[3,p228]。总之,高阳的市场体系随着高阳织布业的发展壮大而不断扩展完善。

三、高阳织布业兴衰历程

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经典模式,高阳也不例外,“早在明代后期,当地农民就以织布为副业”[8],但是高阳以布业而发达是在清末。近代中国迫于外力开始发展工商业,振兴实业、实业救国很快成为国家与民族的呼声,形成声势浩大的一场自救运动。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萌芽、成长。清政府的鼓励政策、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商会组织的建立等多种因素,促使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如此情境下,高阳织布业兴起,并形成全国为数不多的织布工业区,高阳布行销各地,名扬全国。高阳织布业以高阳商会成立为标志,迈入新的纪元。

中国棉纺织业真正之发展始于20世纪前后,基本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自1890年至1904年为草创时期,第二期自1905年至1913年为渐兴时期,第三期自1914年至1925年为勃兴时期,1925年以后,为衰落时期”[8]。高阳织布业基本遵循了全国范围内织布业兴衰的更替规律。1906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高阳织布业历经兴衰起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本文在前人界定的基础上将高阳布业的发展历程归纳为萌芽、三次兴盛、两次回落。在这起伏的过程中,高阳织布业在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历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萌芽时期(1906-1914)。高阳织布业“始兴于光绪三十二年”[2,p9],同年底高阳商会成立。与以往的织布业相比,这一时期的织布业融入了新的因素。一是机纺洋纱的输入。机纺洋纱物美价廉,商人在利益驱使下贩卖洋纱并且获利,于是洋纱开始大量进入高阳市场。对农民而言,直接购买洋纱织布,省去了自织土纱的繁琐(虽然当初很多以土纱为纬,洋纱为经的),所织布疋比手纺土纱粗布相对精细。二是铁轮织机的输入。“宣统三年,渐改铁轮机”[8],铁轮机又叫足踏机,高阳的铁轮机主要来源于天津的日商洋行。当时“天津的田村,佐佐木,郡茂等日商洋行,就是以输入并贩卖织机以及织机零件为大宗的商行。所谓足踏机,乃以两足踏动织机下面的两块蹬木,藉飞轮的旋转,再传动于各部分而行自动的开口,投梭,打纬,卷布,送经等工作,是一种铁木合制的平面机。这种足踏机比起以双手投梭打纬并用人工投梭送经的旧式木机,动作要快若干倍,每分钟打纬数在一百二十以上,每日可织布八十尺至一百尺之多,且以无须用手来投梭,因此布面可加宽至二尺二寸以上,而仿制进口的宽面洋布”[3,p11]。新元素注入促使高阳织布业逐步进入新的时代。高阳织布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纱布商人兴起,以高阳为中心的布市体系开始形成,由家庭作业制、家庭工匠制踏入初期的商人雇主制度。当然这些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慢慢发生和改变着的,这一切为织布业的初次兴盛奠定了基础。

初盛时期(1915-1920)。近代以来,外国商品和资本源源不断地输入,抢占中国市场,打破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国经济饱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夺,并且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受到世界局势的影响。1914年,一战爆发,欧洲各国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输入中国的商品和资本骤减;战争期间,参战各国国内生产转向军需产品,生活必需品等轻工业生产萎缩,需求量增加。这给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中国轻工业品不仅运销国内甚至出口到国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高阳县深受实业热潮的影响,传统织布业呈复兴之势。因获利,织布之风“很快传布到离城四五十里的农村”[3,p16],人们纷纷尽自己所能购买尽可能多的织机,从事织布业,“这时织机的轧轧之声,可说笼罩了整个高阳织布区域,人民几有织布为主,耕地为辅的趋势。1915年,以高保为中心的织布区域内,共有平面机五千六百余架,至六年已增为一万二千余架九年更增至两万一千余架,五年的时间,几多出四倍,进步之速,实为惊人。据说那时每年消费棉纱,不下十万包之多,产布约四百万疋,销路扩展到西北内外蒙古一带”[3,p16-17]。由于织布区域的扩大,纱布商人不可能触及各个村庄,于是出现了中间人制度。中间人或中间商号在纱布商人与织户间起到了桥梁沟通作用。另外,布线互换制度在此时也达到了一个高峰,省去了织户购买棉纱、棉纱商人收购布疋的钱币交易环节,原料与产品直接对换,纱商与织户间存在着商人雇主制度。

第一个回落时期(1921-1925)。一战夹缝中高阳织布业的兴盛景象,很快因战争结束而落幕。继而,外国棉布恢复输入,日本在华纱商采用动力机器办厂织布,山东潍县织布业崛起,加之政局变动,高阳布业的市场大为缩减,销路不畅。高阳布业停滞不前,呈回落之势。中间人制度和布线互换制度衰落,直接撒机制代替间接撒机制;迫于竞争压力,高阳不得不开发新的产品条格布。正是这种竞争机制下的创新,开启了高阳织布业新一轮的回升。

第二次兴盛时期(1926-1929)。1926年北洋军阀大战停息,国内经济形势好转,人们购买力提高,高阳布业市场好转在意料之中。除此之外,人造丝浆经法(俗称浆麻)的发明和应用,给高阳布业注入了新鲜活力。1926年天津首先发明人造丝浆经法,织出的人造丝提花布取名明华葛。不到半年时间,明华葛传入高阳,高阳纷纷派人去天津学习麻丝浆经法,同一年高阳掌握了这门技术并传播开来。明华葛酷似真丝,颜色鲜艳,成本较低,一时间很受大众欢迎,货品供不应求。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高阳织户纷纷购进明华葛所用提花机,“(民国)十四年不过有提花机八百余架,十五年陡增为一千六百余架,已增加一倍,乃十五年(笔者注:应为十六年)更增为二千五百余架,十七年增至四千余架,十八年达四千三百余架,为历年来最高的记录”[3,p25]。在生产组织上,小工厂兴盛起来。

第二个回落时期(1930-1933)。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呈现萧条、衰颓之势。已被卷入世界市场的中国经济亦然。天津、上海等通商大埠不景气,不少行业因此凋敝,棉纺织业也难逃此劫。日本向中国大量倾销棉纱,“九一八事变”致使东三省市场丧失,潍县织布业强有力的竞争,高阳织布业进入第二个回落期。正如时人所述:“因外货排挤,天灾人祸迭加,各地税捐累累,乃至渐趋衰落,原状不保,客岁大现枯竭。据留心者谈,去年一年之中,商人亏折血本统计不下600余万元。尽失其20年来地方上所含蓄之元气而无余。”[9]高阳织布业损失不假,但是并未像大城市的纺织工厂一样倒闭,而是承受住了这次冲击,延续存留下来。这与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以及家庭副业的灵活性有很大关系。

高阳织布业运作资本小,人力成本低,具有灵活低风险的特征。对现代市场和资本的依赖程度比大城市的纺织工业低得多。所以一旦资金或市场发生变故,它所受到的影响和冲击必然比大城市小。这一经济悖论现象,引起了美国太平洋国际学会及资源调查委员会的高度关注,他们委托当时的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进行了实地考察。有人把这一时期看作第三次兴盛的过渡时期。

第三次兴盛时期(1934-1937)。经济危机引发的市场萧条逐渐好转之际,高阳织布业也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再次走向兴盛。这一时期织机增多,企业兴旺,同和工厂、鸿记工厂是新兴的典型工厂。染色单一的局面有很大的改观,染色技术的提升成为布业发展创新的一个突破口,染线厂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呈现出取代布线庄成为布业经济中的中心枢纽之势。

四、余论

高阳织布业由萌芽历经兴衰起伏,历经32年(1906-1937),可谓近代中国乡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缩影。纵观历史不难发现,高阳织布工业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其兴盛、衰落的持续时间基本为3至5年,既不会保持长时间的持续性增长,又不会跌入死不复燃的境地,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也是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国乡村工业、乡村手工业的研究兴趣所在。

高阳织布工业的周期性不是简单的重复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时代驱动下的主动转型,其间伴随着社会生产的转变:生产组织制度方面,传统的家庭工匠制、家庭作业制度向商人雇主制、工厂做工制发展;生产工具方面,木轮机到铁轮机再到蒸汽电力纺织机器的尝试,织机动力由人力向蒸汽、电力转变,工作效率也因此提高;生产原料方面,由棉纱到麻丝到人造细丝、软丝;生产技术方面,人造浆经法发明传播、染色技术提高;产品方面,由白布到条格布到明华葛再到绸缎。

高阳织布业在夹缝中生存,内外行业竞争与国家国际形势直接影响其兴衰起伏。山东潍县、天津宝坻等地的织布业以及英日等国在华北地区投资所设纱厂、布业,还有涌入中国的洋布,都不同程度地刺激、推动高阳织布业改进创新,以求生存与发展。20世纪初的中国已然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诸如高阳布业之类的乡村工业亦受到世界经济走势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高阳织布业的萌芽、三次兴盛和两次回落与全国经济、世界经济几乎是同步调的。

20世纪初高阳织布业的发展得益于清末兴办实业的思潮以及发展工商业的政策。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乡村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扶植。政府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降低制度成本、拓宽发展空间,对于乡村工业发展至关重要。此外,发挥地方贤达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形成上下联动、良性循环,亦是不可或缺的。

[1] 李大本,李晓冷.高阳县志(卷1)[M].高阳:高阳县署, 1933:48.

[2] 李大本,李晓冷.高阳县志(卷2)[M].高阳:高阳县署, 1933.

[3] 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6.

[4] 河北省交通厅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北公路史(第1册:古代道路近代公路)[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 107-108.

[5] 孟玲洲.城乡关系变动与乡村工业变迁——以近代天津与高阳织布业的发展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151-156.

[6] 高阳商务分会.为疏通土布出口销路事致天津商务总会的牒呈[Z].天津:天津市档案馆,档案号:J0128-2- 002261-036.

[7] 施坚雅.史建云,译.中国的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0.

[8]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纺织工业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3.

[9] 高阳布业衰颓[J].河北月刊,1933,1(3):6-9.

An Overview of Modern Gaoyang Weaving Industry (1906-1937)

LI Xiao-dong

(School of Marxism,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revitalization of industry, Gaoyang weaving industry has made breakthroughs in raw materials, production technology, production tools, production and organization system over 30 years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Gaoyang Chamber of Commerce to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t has gradually stepped out of the family sideline form and developed into a model of modern rural industry. Its rise and fall we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change of state and the worl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Gaoyang weaving industry was the product of rejuvenating industry and developing indust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Gaoyang weaving industry; rise and fall; modern village

K263

A

1009-9115(2020)02-0058-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0.02.012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9040602001)

2019-09-04

2019-12-08

李小东(1986-),女,河北保定人,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乡村史。

(责任编辑、校对:郭 静)

猜你喜欢
高阳天津
晕电梯的猫
他笑了
如果天津有“画”说
艺术启蒙(2022年9期)2022-10-08 01:33:06
天津战“疫”必胜!
求贤(2022年1期)2022-02-17 13:48:12
高阳一梦
青年作家(2021年1期)2021-05-22 01:43:46
天津卷
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22
《天津造纸》征稿启
天津造纸(2019年4期)2019-06-13 06:48:10
《天津之眼》
天津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