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桂煌,何 求,易淑明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益阳 413000)
护理学导论是护理专业的入门课程,介绍护理学基本理论及相关知识,为学生深入学习护理专业其他课程奠定基础,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但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课时安排少、知识点多、理论性强,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难实现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使之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又能适应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教学特点,成为教育工作者值得讨论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CBT)是目前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判断,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2-3]。Seminar教学法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主体,为探究某一问题,师生间积极讨论、互动,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一种交互式教学路径[4]。目前,Seminar教学法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被国外大学广泛应用[5]。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及本科教育阶段应用Seminar教学法的研究较多[6-8],通过开设专题式、案例式、文献式研讨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协作、交流讨论和归纳总结来分析、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锻炼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9]。近年来,有部分教师在高职医学教育中应用Seminar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0-11]。但将二者结合起来用于护理学导论教学的报道较少。笔者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尝试应用案例教学联合Seminar教学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从我校2018级护理专业抽取大专1班50人作为试验组,年龄17~20岁,平均(19.55±0.52)岁,高考成绩平均为(326.68±5.24)分,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为(286.88±12.02)分;大专2班45人为对照组,年龄17~19岁,平均(19.68±0.61)分,高考成绩平均为(324.38±3.86)分,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为(287.56±13.94)分。两组均为女生,在年龄、高考成绩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法,试验组采用案例教学联合Seminar教学法。两组授课教师、课时、教材均相同,共26学时。案例教学联合Seminar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2.1 选择案例,确定Seminar教学主题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遵循系统化原则,兼顾应用性,将护理理论、护理的相关理论、护理程序、健康教育、护理与法律5章作为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临床案例,提出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且难易适当的问题作为讨论问题,以具体案例作为教学主题,其中护理理论、护理的相关理论、护理程序章节分别为4学时,健康教育、护理与法律章节为2学时,共计16学时。其他章节采用传统教学法。
1.2.2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9~10人,选定小组长。教师提前1~2周将讨论案例及Seminar教学主题、相关资料通过QQ群或者微信平台发放给学生。每个教学主题确定两个汇报小组(各组轮流),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整理资料,开展小组讨论,形成发言报告,制作PPT,确定小组发言人(组内成员轮流担任),为课堂发言、讨论做好准备。其他小组也需收集资料,准备相关问题。
1.2.3 课堂教学 (1)主题介绍(5~10 min):教师为主持人,讲授案例涉及的主要概念及知识点,但不发表评价,避免影响学生判断。(2)汇报(20~25 min):为教学的主体部分,小组发言人介绍教学主题后,组内其他成员补充发言。(3)讨论交流(30~45 min):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此阶段主要围绕教学主题,针对发言人的介绍,由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质疑,发言人所在小组成员可以解释及补充。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把握讨论的方向及进程。(4)点评和总结(10~15 min):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如准备是否充分,发言是否条理清晰、表述准确;学生讨论是否积极,是否找到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指出下次课应该发扬和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对重点、难点进行简要陈述。
1.2.4 课后总结 课后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内容包括组内成员的表现及贡献,存在的问题等,组内成员签字后上交书面材料。
1.3.1 专业知识考核 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基本知识及理论的掌握情况。两组均由同一位教师授课,试题由教务处考试管理科从标准化题库抽取,统一时间、闭卷考试,试卷密封后由本教研室组织集体阅卷。
1.3.2 评判性思维能力 采用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CTDI-CV)[12-13],评价两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共70道题目(7个特质),采用Likert 6级评分,正性项目共30题,6~1分分别表示非常赞同、相当赞同、赞同、一般赞同、相当不赞同、非常不赞同,负性项目40道题,反向计分。总分70~420分,≥280分表明有正性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各特质得分为10~60分,≥40分表示正性的特质表现,≥50分为强的特质表现。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1.3.3 教学评价 课程结束后对试验组进行教学评价问卷调查,包括7个条目,各条目按“是、否”进行评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两组考试成绩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问卷调查结果采用百分比描述,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表1 两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s,分)
组别n试验组对照组50 45 t值P成绩79.16±0.94 62.74±5.42 4.680<0.05
课程结束后,试验组评判性思维能力的7个特质中,除了系统化能力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项得分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
表2 两组评判性思维能力测评比较(±s,分)
表2 两组评判性思维能力测评比较(±s,分)
维度 试验组(n=50)45.29±5.40 41.66±4.28 46.30±5.53 41.02±5.43 43.09±5.56 47.80±4.92 48.04±5.44 306.12±13.68对照组(n=45)t值P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总分41.05±4.63 35.68±4.33 43.24±3.85 39.26±5.24 37.68±6.27 42.38±6.04 44.62±6.63 287.02±12.42-3.081-3.029-3.206-1.862-3.082-2.480-2.677-3.209<0.01<0.01<0.01>0.05<0.01<0.05<0.05<0.01
表3 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n(%)]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理论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且96%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课堂教学时,教师是主体,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学生常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欠佳。案例教学联合Seminar教学时,教师和学生为共同主体,师生相互讨论交流,将教学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转变为“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共同总结、认识问题—获得知识的积累、加深对主题的认识”的研讨互动模式[14],提高了学生参与度,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外,学习小组需要围绕论题主动查阅资料、展开讨论,形成PPT;课堂内,学生围绕论题自由提问或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探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提高教学效果[15-17]。
研究中,试验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7个维度中除了系统化能力这一维度外,其他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学导论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但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主动发言、思考的机会较少,严重阻碍了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10]。案例教学联合Seminar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思考、讨论,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18]。同时,案例教学联合Seminar教学以典型病例为研讨主题,病例是真实具体的,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此外,学生讨论案例时,有身临其境之感,将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缩短了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形成了知识迁移能力,也增强了评判性思维能力[19]。
本研究结果显示,94%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满意。在案例教学联合Seminar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查阅资料、分析、讨论、提炼,在课堂上汇报成果,回答同学的质疑,这都有利于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20]。
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只围绕临床案例和已经设置的问题展开学习、讨论,极少有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这与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薄弱,未接触临床有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教师选取临床典型案例,布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任务。同时,教师也要注重知识积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课堂把控能力[21]。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联合Seminar教学法应用于护理学导论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