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艳,李玉敏,齐振生
(1. 唐山市第三医院 检验科,河北 唐山 063000;2. 唐山市第三医院 儿科,河北 唐山 063000)
冠心病多发于老年群体,但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增大等原因趋于年轻化,其致死率非常高[1]。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与炎症反应息息相关,尤其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炎症标志物同样是动脉血栓形成的直接因子,而血小板聚集则是动脉血栓形成的基础条件[2]。本文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与炎症因子水平进行临床研究,为更好的临床方式选择奠定理论基础,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4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0 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90 例无心脏功能障碍对象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男性50 例,年龄62-80 岁,平均(62.08±3.59)岁,女性40 例,年龄63-80 岁,平均(62.21±3.32)岁;对照组中男性49 例,年龄63-81 岁,平均(62.44±3.54)岁,女性41 例,年龄63-79 岁,平均(62.89±3.30)岁。两组间资料对照无差异性(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病患病程资料齐全,有可参考性,确诊为冠心病患者;②病患及其家属熟知本次研究的内容且表示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其他高风险疾病,如传染性疾病;②患者存在一定精神障碍,无法配合研究。本次研究已经被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3-7]。
1.3 方法。研究组患者根据其病情进行常规性治疗:每晚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40 mg,并同时适量服用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β 受体阻滞剂等药品进行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无需进行任何药品干预。在此基础上,分别采集两组患者的清晨空腹血液。血液主要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高敏C 反应蛋白水平(hsCRP)值以及二磷酸腺苷及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1.4 数据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0 版本)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s),用t 检验,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浆纤维蛋白原、高敏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hsCRP 及FIB 检测结果如表1 所示,研究组hsCRP 及FIB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血浆纤维蛋白原、高敏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表1 血浆纤维蛋白原、高敏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组别 例数 hsCRP(g/L) FIB(mg/L)研究组 90 7.83±2.31 3.77±0.56对照组 90 2.45±1.09 3.12±0.46 t-19.9820 8.5089 P-<0.05 <0.05
2.2 二磷酸腺苷与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如表2 所示,研究组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二磷酸腺苷与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引起冠心病的原因较为复杂,但hsCRP 作为炎症因子代表形成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已经经过论证,其可作为冠心病的危险标志物,FIB 同样是炎症反应的急性时相蛋白。正常血管内血小板不会发生内皮细胞粘附形成血小板聚集,但是在冠心病患者体内发生炎症时会造成血小板的大量凝集即形成血栓,其活化后还会释放血栓素加速血小板的凝集,11-脱氢-血栓素B2 是血小板活化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标志性产物,其含量同时可以表明人体内血栓素A2 的形成[8-13]。也就是说以上hsCRP、FIB 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共同作用下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由本文研究可知冠心病患者hsCRP、FIB、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刘圣林[14]等人研究表明血小板聚集能力与血浆水平是冠心病患者病情发展的显著标志物且与炎性因子水平显著相关,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与炎性因子水平之间有很大相关性,其可作为冠心病的状态评价指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