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菊
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肯定语文教学重要地位的同时,也指出了语文课堂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从事教育行业的教师们,务必努力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个40分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煥发它的光彩。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 有效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4.040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早已渗入每一个教育者的心中,每个人也在竭尽所能地将它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是理论真正运用于实践的过程总是曲折坎坷的。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课堂授课结束后,在反思的时候总觉得我们的课堂哪里不对劲儿。明明课前做足了准备,充分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课上也尽可能地组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了,也给他们多思考、多发言的机会,对于现代化多媒体的使用更是驾轻就熟,可就是感觉没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常常反复思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以下是个人在教学反思过程中获得的一点浅见。
一、必须明确什么才是课堂有效教学
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这就意味着有效教学需要回归到教学的本质。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促进学生知识、智力、能力、情感、价值、方法等品质健康发展的基本活动。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之中,以学生的主动、个性化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也就是说,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之后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的。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因此,有效教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
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创新性思维能力,顺利达成预定的学习目标。
(二)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与技能
教师应该能够充分了解学生,能与学生进行清楚地交流与沟通,能够刺激学生积极地学习与思考。
(三)学生所达成的学习成就
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学习活动,安排学习任务和提供学习经验,使学生获得预期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概括说来,有效教学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教师对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与标准的理解与把握越好,教学的有效性就会越强。
二、必须抓住关键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节课40分钟,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这宝贵的时间,很有可能就会出现拖堂或占用学生课余时间的情况,这必然会在无形中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在现今崇尚减负的大环境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把每一个40分钟高效地利用起来,在减负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务必要增效。
如何增效?这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几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告诉我,要从目标、策略、评价这三个关键点着手。
(一)合理预设有效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教学设计中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养成学生的人格。因此,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考虑教学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
“教育就是学生把老师所教的知识忘得差不多的时候,还留下的一点什么的东西,这留下的一点东西就是教育。”这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难看出,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因此,每堂课我们都应该考虑它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
比如,在设计《鲁滨孙漂流记(节选)》一文的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到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理解分析时,能结合自身生活实际,体会到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鲁滨孙一样,勇敢地直面现实,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与困难做斗争的信心。而这必然要求我们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始终装在心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捕捉到恰当的时机,对学生适时地展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2.基于学生的水平与需要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情,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每个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既要有基础性目标,还要有发展性目标。在保证全体学生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力求能够实现每个学生在同样的学习活动中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劳动,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让教师真正感受到工作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学习,积累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合适本班学生的教学活动。针对于此,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1.“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堂上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事物和问题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解,这尤其体现在我们语文学科中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上。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因为这种不同,学生们可以从中互相启发,产生新的认识,使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丰满。同时,学生的年龄相近,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能更好地理解彼此,这就有助于合作学习的完美达成。
2.科学探索实践的精神
探究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新形式之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实践去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但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时的点拨,让学生明白探究学习不是简单机械地行动,而是要主动地去思考,要做到不人云亦云,要勇于创新,要敢于怀疑,用开放的态度看待现有的知识,有根据、有逻辑地审视已有的理论,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当然,作为引导者的我们更要有这种探究精神。教学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探宝一样,它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带来惊喜的旅程。而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历,培育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以便站稳讲台。
3.搭建学习的“脚手架”
如果把学习比作登山,那么学生就好比是登山者,他们由于身体素质的不同,往往需要不同的台阶,教师的责任自然就是为这些有着不同需求的学生铺路架桥,修不同梯度的台阶,从而使不同的登山者都能够到达山顶,同时还不失攀登的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思考教学逻辑的问题,在正确认识本学科知识逻辑、理解学生认知逻辑两条基本线索的基础上,选择并制定出属于自己的教学逻辑链,从而为学生搭建好认知的台阶。但在使用“脚手架”时,务必要找到学生原有认识中可以利用的基础,然后再进行恰当的铺垫。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虽已开始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期,但仍然需要借助形象思维进行新知的学习,这就形成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就需要对其进行细心的分析和总结,找出学生的误区,特别是一些“大众化”的错误认识,并给予细致的分析,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逐一破除疑惑。
(三)让评价助力于有效教学
评价不是教学的对立面,而是与教学并行的过程,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伯乐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就需要做伯乐,去欣赏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身上闪现的智慧火花,同时还要给他们展现的机会,为他们提供适当难度的挑战,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潜力。
比如,当我们表扬一个学生的作业全正确时,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号召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也是在引导一种学习态度。但学生作业普遍出现问题,都是由于态度不认真造成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好的评价应该让学生明白,今后他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而日常的即时评价不必承担评价的鉴定、选拔功能,就更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作为教师,不能把“评价”笼统地定义为“你真棒”“你真聪明”等只表扬不批评的话语,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预期学生应达到的水平和应有的行为表现,有意识地使用丰富、恰当的语言进行建设性的評价。比如“你这次的习作思路很清楚,也抓住了本次习作的主题,就是内容单薄了些,稍加修改就是一篇佳作”,面对平时作文水平有限的孩子来说,鼓励比批评来得更有效。
关键一点是,我们要让尊重、理解和信任贯穿教学的始终。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要尊重和相信学生,他曾说:“只有当教育建立在孩子的基础之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尊重是我们了解学生的前提,理解是走进学生的桥梁,信任则是通往学生内心的保障。而一切策略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学生这一主体。无论多有效的策略,我们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的基础上,那么学生的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我想说,教师的教学研究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而教学实践研究又依赖于个人的学习以及经验的不断建构,依赖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走向专业自主和专业自觉,成为真正能够引领学生有效学习、健康成长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 彭钊《浅析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现代教学》2009年第Z1期。
[2] 李忠东《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