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敏 叶平枝 李观丽
[摘 要] 本研究综合运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以微信、微博和新闻网站三大媒体平台报道的相关新闻为研究对象,探究公共话语中的幼儿园教师形象。内容分析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的公众形象比较负面,并呈现出职业道德低、工作内容技术含量低、个人品质差的“二低一差”特点;社会形象呈现出职业待遇低、学历低、社会地位低的“三低”特点。与中小学教师相比,网络媒介中幼儿园教师形象特征的描述更为负面、具体、多维且充满情绪化。幼儿园教师公众形象的道德特征突出,专业特征则模糊脆弱。话语分析结果显示,网络媒体通过话语的标题主题结构、内容主题结构、措辞和隐含词义以及语境等的运用来构建公众形象,工于幼儿园教师负面形象的塑造而不是正面形象的构建。新闻报道和评论的对比分析表明,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和公众评论基本一致,可见媒体对公众认知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网络媒体对幼儿园教师形象进行负面塑造主要源于网络媒体框架定位的负面单一;报道的“短快式”操作;标签化和捆绑式报道。为有效改善公共话语中的幼儿园教师形象,应增强新闻媒体的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着力加强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形象的正面塑造;應积极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利用专业组织的力量主动塑造和维护幼儿园教师的正面形象;应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使其能够理性地看待负面新闻报道,坚持对幼儿园教师群体的正面认识。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教师形象;公共话语;内容分析;话语分析
一、问题提出
教师形象指在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大众对于教师角色行为、职业特点和职业社会职能所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固而概括的总体评价与整体印象。[1]教师形象可分为教师的教育形象和社会形象两个方面。教师的教育形象是人们对于教师行为规范、行为模式和角色实践的角色期待,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关,包括素质形象、知识形象、道德形象、仪表形象等。教师的社会形象反映的是人们对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人在社会系统和职业系统中的价值定位和职业状态的认识,主要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教师的社会地位主要由教师的收入、社会声望等决定;教师的专业地位主要由教师的入职标准、专业权威、学历层次等决定。[2]良好的教师形象是对教师的信任、激励、认可和尊重,对于社会稳定、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幸福感以及幼儿发展和家庭幸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教师形象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心的热点课题。[3]当下教师形象的研究有如下趋势与不足:一是研究内容的丰富化,教师形象研究从单一的教师形象隐喻研究(蜡烛说、春蚕说等)逐渐转向教师形象丰富内涵的建构、[4][5]形象要素和结构的探索、[6]理想教师形象讨论、[7]教师形象作用[8]和形象塑造[9]的探究,研究内容逐渐丰富;二是研究教师形象的专业化,提出智慧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创造型教师、[10]“反思性实践者”[11]等专业形象,关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教师形象的呈现;[12][13][14]三是集中于教育系统内部探讨,缺乏对外部社会因素及时代变迁的关注,[15][16]已有研究以分析作品中的教师形象为主,[17][18]对新兴媒介等社会因素探讨不足;四是以“应然”形象研究为主,即描述好的教师形象的要素“应该”有什么[19]以及讨论塑造良好教师形象的原则“应该”有哪些,[20]而对教师形象的“实然状态”关注较少,缺乏对公众心目中或公共话语中教师形象的研究;[21]五是研究方法多以理论思辨为主,[22]实证研究较为缺乏,研究对象多为高校、中小学教师,鲜有幼儿园教师形象的研究;六是学科视角较为单一,主要从教育学或者文学单一学科的角度进行探讨,[23][24]缺乏多学科视角和跨学科的研究。[25]
当前幼儿园教师的形象正经历着空前的危机,有可能陷入“塔西佗陷阱”。研究者2017年11月30日通过百度新闻搜索“幼儿园教师虐童”,发现相关新闻报道多达44700篇,2019年4月18日同样的搜索更是多达80200篇。这些事件的频频曝出引发了公众的不安、焦虑、震惊和愤怒,也强烈地撞击着整个社会的神经。[26]尽管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只是个别幼师师德和素养问题,但它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不仅仅是对害群之马和幼儿园管理者的警示,更可能是对幼儿园教师群体的抹黑、导致教师形象标签化和信任危机,从而带来社会恐慌。有研究发现,社会负面舆论的累积会对公众的认知、态度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形成道德恐惧,侵蚀和破坏社会性共识。[27]虐童事件曝光前后家长的共识是截然不同的,曝光前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是安全的,幼儿园教师也是负责的、有爱心的;曝光后,前面的共识轰然坍塌,取而代之的是对幼儿园安全、幼儿园教师爱心和行为的全面怀疑。这种以偏概全的认识严重损害了幼儿园教师在公共话语中的社会形象,不仅影响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影响教师群体的社会评价,而且会牵连到整个基础教育系统的话语生态,甚至损害公众对基础教育的信心。[28]
要理解“公共话语”,首先要理解“公共话语空间”(public sphere,又称“公共领域”)。“公共话语空间”是指公众对所关心的社会事务进行信息交换和公共讨论的“空间”。“公共话语”指来自公共话语空间的话语,指一般公众在各种媒介上表达的话语及其话语体系。[29][30]各种媒介包括官方文件、书报杂志、影视作品、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31]在信息技术促动下,媒介时代到来,公共话语范围也随之扩大,[32]网络媒体上的公共话语对公共话语体系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对传统话语体系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必须考虑教师形象的时代性。[33][34][35]因此,本研究中的公共话语被界定为通过网络媒体向公众表达的话语。公共话语除传播资讯外,还有汇聚观点、建构公众的群体社会认知的重要功能。[36]对观点和认知指向的对象而言,公共话语具有公众形象建构的作用。[37]国外学者较早注意到网络媒介教师形象的构建,[38]对社交新闻站点中的教师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39]我国学者近年来开始关注媒介话语对教师形象的影响,[40][41]但尚未开展实证研究。
可见,关注信息技术促动下媒介化社会(mediated society)的公共话语,[42]改善公共话语中的幼儿园教师形象,增强民众对学前教育的信心,寻求学前教育的舆论支持,[43][44]已经迫在眉睫。基于此,本研究拟立足于我国当前社会中幼儿园教师形象困境,从传播学视角对公共话语文本进行分析,深度描述和剖析幼儿园教师的形象图景,以为幼儿园教师形象建设提供实证依据和有益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网络媒体公共话语中阅读数和评论数较高的涉及幼儿园教师形象的文章和新闻报道。网络媒体选择了阅读量大、交互性强的三大媒体:微信、微博和新闻网站。微信选取了关注人数较多、阅读数量大的时评类公众号沸腾、洞见、拾遗;微博选择了粉丝数量500万以上的澎湃新闻、新浪新闻、头条新闻三个新闻账号;新闻网站选择了获得“最具影响力新闻网站”称号的综合性新闻网站——人民网,该网站拥有《人民日报》《京华时报》《环球时报》等20多家报刊资源,新闻来源十分广泛。根据方便取样原则,样本来源的时间为2017年度。
(二)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把“内容分析法”定义为对传播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45]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明确研究问题:网络媒体公共话语中的幼儿园教师有哪些形象?正面形象较多还是负面形象较多?公众对媒体呈现的幼儿园教师形象持什么态度?第二步,以网络媒体为例,界定研究主体——公共话语中的幼儿园教师形象。第三步,选择适当的样本:本研究在微信、微博、新闻网站三个公共话语平台中共选取98篇阅读数和评论数较高的关于幼儿园教师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作为样本。第四步,定义分析单位:本研究将每一篇新闻报道和文章作为一个分析单位。第五步,对样本的刊发日期、报道倾向性、报道涉及的幼儿园教师形象(教育形象和社会形象)的要素进行编码分析,同时也对报道和评论的数量、内容进行分析。第六步,量化分析的内容编码主要有以下维度:样本的基本信息、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形象与社会形象、评论和点赞情况,共23个条目,详见表1。第七步,根据以上编码系统对98篇样本进行分析,收集数据后,将数据录入SPSS 21.0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三)话语分析法(discourse analysis)
本研究还需要通过话语分析方法深入分析网络媒体中的幼儿园教师形象究竟是如何通过话语构建出来的。所谓话语分析法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通过对语言的观察,结合语境,探索其组织特征和使用特征,以得出语言背后较为深层的含义。根据荷兰学者梵·迪克(Van Dick)提出的语义结构和语境双维度结合的话语分析思路,[46]本研究运用话语分析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选取典型幼儿园教师形象报道。本研究选取了点赞数和评论数最高的3篇文章。第二步,进行语义结构分析:通过命题的删减、重组的方法,分析文本的标题主题结构和内容主题结构,并进行文本措辞和隐含意义的分析。第三步,进行语境分析,即对文本的风格和修辞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网络媒体新闻中幼儿园教师形象的内容分析
1. 样本的基本情况:分布、倾向性与话语主体。
在本研究选取的98个样本中,4篇取自微信公众号,11篇取自微博,83篇取自新闻网站。样本在2017年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11月和12月相关报道和文章突然增加,是其他月份数量的两倍以上,主要是由于2017年11月连续曝光了“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和“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微信公众号的4篇文章全部发表于11月份,其追随热点的特点非常明显。
从样本的倾向性来看,总样本中36%的报道和文章为负面,34%的报道和文章偏正面,30%属于中性报道。但不同媒体平台的话语倾向性差异巨大,从图2可知,微博的负面报道高达82%,微信公众号中负面文章占50%,人民网负面报道只占29%。由此可见,网络媒体新闻中幼儿园教师整体呈负面形象,尤其是以负面报道为主的微博和微信的讨论热度高,持续时间长,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力。
此外,在公共话语的形象塑造过程中,相关主体是否有话语权对于构建全面、客观的公众形象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分析结果发现,71%的新闻中幼儿园教师都不具有话语权,极少关于教师或者教师利益代表者的采访。作为事件的重要当事人却成为“失语者”,这对于全面、客观塑造幼儿园教师形象是不严谨的,极容易导致形象构建的片面化。
2. 网络媒体新闻中的幼儿园教师形象:教育形象与社会形象。
(1)网络媒体新闻中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形象
从表2可以看出,在各项教育形象内容中,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被提及的次数最多,占43%,其次是资质素养、专业能力、日常教学、个人品质,分别占38%、37%、36%、36%。可见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是公共话语关注的重点。
从具体描述来看,网络媒体新闻反映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形象负面居多。从表3可知,在幼儿园教师的资质素养方面,无证上岗近一半。幼儿园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最多的是上课,其次是游戏和户外活动,极少提及教研、备课、研究等专业内容,这潜在支持了“幼儿园教师门槛低、工作内容简单”这一观点。在个人品质方面,负面形象“道德败坏、偏执、暴躁、刻薄、贪小便宜等”与正面形象“善良、积极向上、严谨认真、耐心、关爱孩子”提及率相当,其中个人品质差的大多与“虐童”等职业道德低下的报道有关,而个人品质好的多与农村幼儿园教师、男性幼儿园教师、先进教师评比等报道有关。在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55%以上提及“虐待、侵犯、伤害、不遵守、违反、弄虚作假”等负面字眼,只有约45%提及“遵守法律、按照规定、严格执行”等积极词汇。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方面,以“不专业”“专业能力不好”来撰写的报道约达52%。职业道德低下、专业技术含量低,成为网络媒体新闻中幼儿园教师最为突出的形象特征。
(2)网络媒体新闻中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形象
网络媒体新闻呈现的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形象如表4所示,提及最多的是社会待遇(35%)和性别(33.7%);其次是学历、工作环境和年龄,比例在11.2%到22.4%之间。生活状况提及次数极少。
关于幼儿园教师社会形象的具体描述见表5。在性别方面,公共话语构建出幼儿园教师是“女性的工作”,女性形象约占84%。交叉分析发现所有男性幼儿园教师的形象都呈正面或者中性,与“阳光活泼”“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受到孩子欢迎”等词语联系在一起,而绝大多数的“虐童”“针刺”等负面报道都与女性幼儿园教师相联系。在年龄方面,幼儿园教师为年轻教师群体,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约占54%。在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下约占54%;学历为本科以上的教师都来自正面报道,多与教师培训、讲座、支教等议题相联系。在待遇方面,提及幼儿园教师“低薪、自费、无保障、低酬劳”的新闻比例远超于高薪和正常水平,高达75.86%。工作环境方面,“环境舒适、关系友好、干净整洁、相互帮助”等良好工作环境占五成,“环境压抑、脏乱差、关系紧张、竞争激烈”等恶劣工作环境近三成。社会地位方面,“受人尊敬、备受追捧、光辉职业等”接近六成,“不受重视、抬不起头、保姆、低级等”近三成。
(二)网络媒体新闻中幼儿园教师形象的话语分析
1. 网络媒体通过话语构建的幼儿园教师典型形象。
传播学家恩特曼(Eentman)的“媒体框架理论”指出:“媒体把人们选择感知的事实的一部分凸显在传播文本之中,以此传达关于被报道对象的相关问题的定义、道德判断、因果解释和处理意见等,但框架里各元素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调整、强化或淡化,使某些问题突出或不突出。”[47]由此可见,媒体会根据报道意愿设定框架,从而达到报道所期待的舆论效果。对于网络媒体通过话语构建的幼儿园教师形象,可以从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样本塑造出的典型的幼儿园教师正面形象为:“园丁、蜡烛形象”和“孩子王形象”。就第一种“园丁、蜡烛”形象来说,“园丁”代表辛勤,寓意培育“祖国花朵”的人;“蜡烛”代表奉献精神,两个词语都是对幼儿园教师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如“坚守三尺讲台整40年,她用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照亮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乡亲们也敬重她,说‘她是小山村不灭的蜡烛”。文中用“照亮”“坚守”等词语凸显该幼儿园教师的伟大。就第二种形象来说,用“孩子王”比喻幼儿园教师的并不多,但十分契合幼儿园教师的形象特点,既表现了幼儿园教师在幼儿面前具有权威性的一面,又体现了幼儿园教师与幼儿打成一片、了解幼儿的一面,用词的活泼也与幼儿园教师的气质相符。
样本塑造出的典型的幼儿园教师负面形象主要有两种:“虐童者、禽兽形象”和“贪婪者、骗子形象”。就第一种“虐待者、禽兽”形象来说,样本中36%的报道是负面报道,其中绝大部分与“虐童”有关,甚至“虐童”已经被媒体扩大到幼儿园教师的群体特征。在报道此类事件时,配图内容多为幼儿被虐待后的伤口,令人触目惊心;视频大多是监控拍到的教师虐待行为;文字上既突出虐童教师的丑恶,又突出受害者的无助和懦弱,如“哭”“不知道怎么办”“两岁以下还不会说话”等,以突出施暴者的残忍,从而使其虐待者、禽兽的形象深入人心。就第二种“贪婪者、骗子”形象来说,在新浪《幼儿园老师向学生家长借钱后“失踪”,7人被骗5万》的新闻中,幼儿园教师就是一个贪婪的骗子形象。新闻不仅描述了该幼儿园教师向不同家长借钱的过程和时间,而且描述了该幼儿园教师以假身份证应聘教师岗位,满口谎言,骗钱得手后更换电话号码,玩“人间蒸发”的恶行,直观地塑造了一个处心积虑、贪婪可恶的骗子形象。
具体分析发现,不同类型幼儿园教师形象的塑造主体不同。报道幼儿园教师正面形象的为代表社会主流观点的新闻网站,而塑造幼儿园教师负面形象的文章主要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追求大众点击率的社交类媒体。
2. 网络媒体新闻中幼儿园教师形象的话语构建过程。
本研究选取点赞数和评论数最高的3篇文章,内容均是幼儿园教师的负面形象,通过话语分析以呈现媒体的话语手段,具体如下:
(1)标题主题结构分析:多主语多谓语、用词感性主观
第一篇文章的标题“携程亲子园事件:我亲手把孩子交给了禽兽”,前缀是“携程亲子园事件”,句子主体是“我亲手把孩子交给了禽兽”,用第一人称“我”为主语,使人有代入感,谓语是“交给”,双宾结构,两个宾语分别是“孩子”和“禽兽”,“孩子”联系了虐童事件,“禽兽”就明显是比喻事件中的幼儿园教师。该标题的主题可概括为:携程亲子园教师是禽兽。
第二篇文章标题“虐童事件:我们对教育的最大误解就是读书改变命运”,前缀是“虐童事件”,可以理解为“从虐童事件得到的启示”,主语是“我们的误解”,谓语是“读书改变命运”,该标题主题可以概括为:虐童事件说明不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第三篇文章标题“携程将复查三个月内监控,教委称这不是正规幼儿园”包含了两句话,第一句主语是“携程”,第二句主语是“教委”,谓语分别是“复查”和“称”,用了简短陈述的语气,这个标题的主题包含了两个主要信息,并且都是与携程虐童事件相关的信息,可概括为:携程复查监控而教委称其不是正规幼儿园。
这些文章是样本中阅读数量最多的,其标题的共同点在于都带上了与“虐童案”有关的字眼,并且都不是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带有前缀或者多主语多谓语。此外,《携程亲子园事件:我亲手把孩子交给了禽兽》《虐童事件:我们对教育的最大误解,就是读书改变命运》这两篇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标题所用的词语整体偏感性主观。
(2)内容主题结构分析:延伸推理、深层谴责
根据梵·迪克的命题删略法,本研究把文本内容细分为多个小命题,然后删减、重组命题,最终得到一个高度概括的命题(即文本主题)。这里以《虐童事件:我们对教育的最大误解就是读书改变命运》为例進行内容主题结构分析。
文章的初级命题:
①曝出“三种色”幼儿园虐童事件,并且涉嫌“性侵”。
②七八年前报道过富商喜欢吃野生动物和玩幼女。
③三年前调查出深圳富豪圈喜欢吃人奶。
④引发作者思考,为什么有的人有钱有权后就变态了。
⑤介绍食物链、智识链和幸福链,提出人应该注重三条链的追求。
⑥中国人教育孩子只注重“食物链”,过于功利。
⑦用“阈值”理论说明人要学会控制不理智的欲望。
⑧对教育的误解是唯食物链为尊。
⑨注重追求智慧见识和精神品位才是生命意义。
通过对以上初级命题的删减、重组、合并等,可以得出以下二级命题:
①频频曝光各种有钱有权的人的变态行为。
②中国教育功利化,导致大家忽略精神追求。
③应注重精神的追求,人生才有意義。
由此可得到高度概括的命题:有钱有权人的变态行为告诉我们,教育应注重精神追求。高度概括的命题即文章的主题,这与标题“虐童事件:我们对教育的最大误解,就是读书改变命运”的意思相吻合。此类文章把“幼儿园教师”或者“虐童者”默认为变态者,对其进行精神层面的谴责,侧面突出了“幼儿园教师”个人品质差、精神素质低下的教师形象。
(3)措辞和隐含意义分析:突出“禽兽”形象,强化“低素质”形象
文本措辞对读者的情绪和对事实的认知有潜在的影响,文本也有很多隐藏的含义,很多信息没有在文字表面说明,但通过读者的推敲或者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很容易被读者感知到。以《携程亲子园事件:我亲手把孩子交给了禽兽》《幼儿园,唯有爱心值得托付》为例进行分析。
在《携程亲子园事件:我亲手把孩子交给了禽兽》一文中,在描述教师虐待儿童行为时,不用简洁、精练、客观的语句,而是使用“拖”“持续地殴打”“鼓起大包”“伤心”等充满情绪的主观词语,写出了虐童过程的残忍以及后果的严重。此外,虽然该文章标题是“携程虐童”事件,但实际上文章用很长的篇幅列举了历年来大量的幼儿园虐童案件,并把一次虐童事件极力泛化并极尽渲染:“现在普通的幼儿园虐童事件都已经不能成为新闻了”“感觉不是送孩子去幼儿园,而是送孩子去集中营”。文章暗示了虐童事件是幼儿园的常态,突出了幼儿园教师的“禽兽”形象。
在《幼儿园,唯有爱心值得托付》一文中,作者用了“触目惊心”“捕风捉影”“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等词语,带有强烈的谴责和讽刺意味,使文章的感染力增强,突出了幼儿园教师素质低下的形象。
(4)话语的语境分析:情境情绪带动、排比修辞强化
话语的语境分析包括文本风格分析和修辞分析。在虐童的诸多报道中,文风是犀利的,修饰多用排比修辞以达到强化的效果,从而“生动”地描述了事件的情景和作者的情绪。例如,《携程亲子园事件:我亲手把孩子交给了禽兽》一文运用了多个感叹号——“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冲上去揍她!!!每隔五分钟……吃死她!!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才是王道!!!!”透漏出文章不拘一格、沉郁激愤的风格,表现出对幼儿园教师虐童的愤恨情绪,坐实了教师的“禽兽”形象。“贵族幼儿园出问题,民办幼儿园出问题,现在企业配套幼儿园也出问题……”“这不是普通的殴打,而是给孩子喂芥末,这不是普通幼儿园,而是捆绑了流量话题的携程的幼儿园……”都运用了强烈的排比修辞,突出失望和无奈,体现了幼儿园教师“信任度低下”的形象。
(三)新闻评论分析:网络媒体话语构建幼儿园教师形象的公众参与
交互性是网络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单一传播,网络媒体强调媒体和受众之间信息传递的双向性。评论、点赞等互动功能是实现交互性的重要途径。评论、点赞已经成为公众表达想法、提出建议的主要方式,既反映了受众对网络媒体呈现的幼儿园教师形象的态度,也是公众参与幼儿园教师形象话语构建的过程。
由于新闻网站的交互性相对于微信和微博较弱,因此其报道的评论和点赞较少。本研究仅选取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文章的评论和点赞。如表6所示,从评论来看,有201~1000条评论的报道最多,占26.7%,50条以内和50~200条评论其次,均为20%,5000条以上评论的文章也不少,占13.3%,80%的报道评论数超过50条以上。从报道点赞数来看,点赞数101~500条的报道近50%,5000条以上的达到1/3,超过100条点赞的报道占九成以上。评论对文章持80%赞同态度的比例最高,达60.0%;评论对文章持80%反对态度的比例只有13.3%,可见评论对文章持认可态度的占绝大多数,即大部分受众接受并认可文章所呈现出来的幼儿园教师形象。
1. 新闻评论中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形象。
在可见的评论中,提及次数最多的教育形象内容分别是职业道德、个人品质、工作日常和专业技能,但具体评论的倾向性与文章的观点有关。以对《携程亲子园事件:我亲手把孩子交给了禽兽》的评论统计为例(见表7),评论中关于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大多是负面的评价,多用到“禽兽、恶魔、畜生、人渣”等词。此类文章的评论内容较多是谴责或辱骂幼儿园教师群体,表达愤怒或难过的情绪,讲述身边相关虐待经历。但也有个别为幼儿园教师群体辩解、相信大多数幼儿园教师都是善良的评论,此类评论的身份多是幼儿园教师和家中有幼儿正在上幼儿园的父母。而在幼儿园教师的正面报道中,评论中的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多呈正面,用到的词语有“启蒙人、艺术家、启明星”等,例如对《比携程“虐童事件”更应关注的是幼师的心酸》一文的评论中,支持、理解幼儿园教师的评论有7条,客观分析相关事件的有3条,谴责、辱骂教师的评论0条。总体来说,公众认知的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很大程度上受媒体的引导。个人品质的评价与职业道德评价相似,容易受报道和文章观点的引导,在关于“虐童”等负面报道中,评论中的幼儿园教师个人品质负面评价居多;在关于幼儿园教师的正面报道中,赞美幼儿园教师个人品质的评价居多。
在提及幼儿园教师工作日常的评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分别是“喂饭、把屎把尿、洗裤子、照看孩子”等,可见在公众认知中,幼儿园教师工作内容烦琐,但不专业,偏向“保姆”性质。
2. 新闻评论中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形象。
在评论中,提及频率较高的社会形象内容是教师待遇、学历和社会地位。例如,在工作待遇的评论中,评价幼儿园教师待遇低下的比例为100%,多用“工资低、两三千、拿着卖白菜的钱”等词语,持此观点的评论者的身份有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成员。从表8可以发现,认为幼儿园教师素质与学历无关的占42%,认为问题在于幼儿园教师待遇太差的占了30%,而认为高学历很有必要的观点仅占10%,类似“善恶和学历没关系”“不一定学历高就不会出问题”“因为幼师待遇差,所以没人愿意报幼教专业”等评论占据大多数。由此可见,公众对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要求并不严格。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公众不太注重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专业技能,更注重幼儿园教师个人品质和道德水平。
在社会地位方面,同样是对《全国幼师缺口达300万,22.4%只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排名前50的评论中,词汇“保姆”和“高级保姆”就出现了4次,词汇“社会地位低”出现了2次。在其他报道和文章的评论中,均出现了“保姆”和“社会地位低”等词汇。可见,在公众的认知中,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社会地位低下,专业性不强。
3. 网络媒体新闻中与公众评论中的幼儿园教师形象对比。
在幼儿园教师教育形象上,二者均提及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低下,工作内容的专业技术含量低。不过,公众评论比网络媒体描述的程度更为严重,公众评论认为幼儿园教师的道德低下到“恶魔、畜生、人渣”,工作内容低到“保姆”。可见,评论比媒体报道更具情绪化。
在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形象上,媒体报道与公众评论都提及幼儿园教师待遇低、生活状况不佳、社会地位低下,但也存在两方面的明显差异。首先是程度的差异,媒体报道尽管有倾向性,但仍有一定的客观性,例如在教师待遇问题上,在网络媒体中有大量的官方性、政策性报道,虽然指出幼儿园教师待遇低下的现状,也指出相关部门正在改进,呈现幼儿园教师待遇即将改善的前景。公众评论提到的幼儿园教师待遇低下状况则十分严重,甚至已经不能维持生活,必须改行,呈现的是教师待遇难以改善的窘况。其次是关注点有些不一致,例如在网络媒体中“男幼师”是较为热门的话题,并且多呈正面形象,而评论中的幼儿园教师形象均为女性,对男幼师的关注度不高。
四、讨论
(一)公共话语中幼儿园教师整体呈现负面形象,负性特征明显
在我国,教师包括幼儿园教师通常被认为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一直有着非常正面的形象,例如“启蒙者”,无私奉献的“春蠶”,悉心呵护祖国花朵的“园丁”等。然而,本研究发现当前公共话语中的幼儿园教师形象已经非同以往,整体呈现负面形象,其中教育形象呈现“二低一差”:职业道德低、工作内容技术含量低、个人品质差;社会形象呈现“三低”:职业待遇低、学历低、社会地位低。这与其他学段教师形象的研究发现既相似也有差异。相似的是,在媒介的公共话语(如影视、报刊等)中,中小学教师的公众形象也愈发负面;[48][49]在网络媒介的公共话语中,我国各学段教师群体的公众形象都呈现出不少负面特征。[50][51]不同的是,已有研究对中小学教师的负面形象呈现较为概括,特点描述笼统,例如“不良型教师形象”“另类型教师形象”等,[52]而本研究的发现表明,网络媒介中幼儿园教师形象特征的描述更为负面、具体、多维且充满情绪化。
(二)幼儿园教师公众形象的道德特征突出,专业特征模糊脆弱
已有研究发现,通常一般公众对某一职业专业性的认知会比较零碎或模糊。[53]本研究也得到相似结果,幼儿园教师公众形象的道德特征突出,专业特征模糊脆弱。在网络媒体关注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形象中,“职业道德低下”的提及频率最高,与“虐童、伤害儿童”等职业道德相关的词语相联系。在其工作内容上,提及最多的就是“上课”,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研、研究等专业词语极少被提及。由此可见,网络媒体构建的幼儿园教师公众形象主要是道德形象,而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形象关注不多。已有研究表明,如果公共话语过分强调教师的道德义务,会导致教师的公众形象负担过重。[54][55]只有重构、改善、提升教师的专业形象,才能积极平衡道德形象带来的消极影响。[56][57]
(三)网络媒体工于幼儿园教师公众形象的负面塑造而不是正面引导
传播学的框架理论认为,现实世界、公众认知以及媒介所呈现的“媒介真实”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而在客观现实世界和受众认知之间,媒介起到了中介和连接的“转译”作用,其本质是一个加工环节,而不是像镜子一样全部真实地客观呈现。本研究发现,网络媒体通过话语的标题主题结构、内容主题结构、措辞和隐含词义以及语境等的运用来构建典型幼儿园教师的公众形象,尤其是负面形象。为什么网络媒体对幼儿园教师形象要进行标签化的塑造呢?其主要原因如下:第一,通过负面报道吸引眼球。在网络信息时代,达到舆论轰动效应和吸引流量是媒体成功的表现。而最能引发公众关注的诱发性事件一般为公共危机或负面新闻,[58]因此网络媒体需要不断捕捉最能吸引公众眼球的负面话题,例如“虐童”。第二,通过“短平快”的报道取得关注。信息化时代多为碎片化阅读,因此网络媒体的报道趋于短又快,快速给出结果以取得关注,放弃深层次、全面客观全方位报道和揭示。例如将所有“虐童”事件归为一类,而极少花篇幅去分析差异和原因,结果导致公共话语中的幼儿园教师形象简单粗暴、平面化、标签化。第三,通过标签化、捆绑式报道强化效果或蹭热度。网络媒体在报道幼儿园教师时经常使用标签或隐喻,例如“禽兽”“园丁”“虐童”。这些隐喻用来形容或修饰幼儿园教师的形象,非常容易保持在公众的群体社会认知中,形成社会认知表征。[59]隐喻作为公共话语中公众形象的基本话语形态,是公众形象在公共话语中进行建构的核心要素。[60][61]媒体利用公众认知中保持的隐喻,极易引发和调动公众的关注和情绪,因此会出现各种“捆绑式报道”,例如在“携程虐童”事件发生之后的一个月,绝大多数的幼儿园教师报道标题前都会带上“携程虐童”的字眼,甚至该篇文章内容与“携程虐童”事件并无多大关系。
公共话语中公众形象的建构是一个“诱发事件—价值导向—隐喻涌现”的复杂过程。在诱发事件(如虐童事件)出现以后,公共话语会出现有效的观点引导,如显性或隐性地渗透某种价值导向。[62]本研究通过对新闻和评论的对比分析发现,网络媒体新闻塑造的和评论中公众呈现的幼儿园教师形象差异无几,评论倾向于对文章持赞同态度且强化文章的价值取向。在负面取向“职业道德低下”的新闻评论中大多是负面的评价,评论中出现谴责或辱骂幼儿园教师群体、表达愤怒或难过的情绪、讲述身边相关虐待经历以及“禽兽、恶魔、畜生、人渣”词汇的渲染,更是强化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低下。相比之下,在幼儿园教师形象的正面报道中,用到的词语是“暖心教师”“启蒙人”“辛勤付出”“奉献精神”这些空泛的套话和空话,干瘪而无趣,反映了主流新闻媒体对幼儿园教师群体的认识仍停留于较浅显的层次,缺乏持续关注的热情与深度报道的力度。
五、建议
基于研究发现和讨论,为有效改善公共话语中的幼儿园教师形象,使公众对幼儿园教师有一个更加客观、全面、准确的认知,应从以下三方面共同努力。
(一)增强新闻媒体的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
新闻媒体处于商业环境中,会迫于生存压力,为追逐经济效益而将社会效益置于经济效益之后,选择性地放大负面事件以博取眼球,甚至不惜将对象“污名化”“妖魔化”。幼儿园教师过多的负面形象塑造,不仅影响教师群體的社会评价,也会牵连到整个基础教育系统的话语生态,甚至损害公众对基础教育的信心,导致社会信任危机。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尤其应注重新闻媒体的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相关部门应督促新闻媒体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报道对社会和人民负责的新闻。为此,首先,应改变媒体单一的新闻框架定位,着力加强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形象塑造,以平衡负面道德形象带来的消极影响。新闻媒体不应为了舆论效果,将框架定位为负面事件,而应了解学前教育有其专业领域内容,以专业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和工作,并且确保呈现给公众的观点和判断是具有专业角度的、可信的、客观的。其次,应突出幼儿园教师正面形象的具体表征建构,不宜通过口号性的隐喻来强化刻板印象。例如,可进一步发掘幼儿园教师日常工作中能够展现其职业和专业特点的具体事件,并积极传达到公共话语中。再次,对于严重影响幼儿园教师形象的负面事件,应有意识地在公共话语中纳入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声音,避免幼儿园教师群体集体失语,努力减轻个体事件对群体形象产生的辐射效应。此外,还应完善媒体报道的操作方式,减少“简单粗暴一刀切”的报道,增加多维度、有深度的剖析性报道,在幼儿园教师题材选择上做到多元化,全面解读幼儿园教师事件,注重幼儿园教师个体工作体验,努力塑造完整、丰满、立体的幼儿园教师形象。
(二)幼儿园教师实现专业化,并主动塑造和维护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形象
理性审视当前关涉幼儿园教师的新闻报道,媒体报道的框架之内确实有其“客观”的成分,并非完全的捕风捉影。[63]因此,要改变公共话语中幼儿园教师的负面形象,重新设置正面的新闻框架,首先应从根源着手,优化现实世界中有关幼儿园教师的客观真实形象。职业实现专业化的途径除了职业群体的专业化程度,还有职业个体的专业化。[64]在职业群体专业化方面,国家在各级培训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在幼儿园教师个体专业化方面,幼儿园教师应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基本底线要求自己,时刻保持自主学习的能力,[65]从专业伦理、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提升专业性,[66]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专业智慧的教师形象。
身处信息化的媒介社会,幼儿园教师群体还应团结起来,主动争取媒介的话语权,不仅要通过微信、微博、评论等各种媒体渠道予以回应,同时要积极、理性地发出幼儿园教师的声音,让社会各界看到幼儿园教师群体的真实职业状态、想法和做法,树立幼儿园教师专业的正面形象。一方面,幼儿园教师群体要向社交类媒体学习新闻传播之道,积极运用多种话语手段,主动生产有关幼儿园教师的各种正面新闻,使之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并利用各种越来越普及化的信息技术和手段主动发布和传播。另一方面,主动与代表主流观点的新闻媒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有关幼儿园教师群体/职业/专业的重大新闻和深度报道通过主流新闻媒体传播出去。此外,专业组织可通过杂志、报刊、平台等介入大众媒体的话语空间,塑造专业的正面的幼教舆论,改变当前“一边倒”的负面舆论,以使幼儿园教师群体获得积极、合理的社会舆论支持,由此塑造和维护幼儿园教师在公众中的良好专业形象。
(三)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
重塑幼儿园教师形象,更为直接有效的手段是改变公众认知,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尤其是批判性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大众的主动意识,使大众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会甄辨媒介及其传播内容的正价值与负价值。[67]如果幼儿家长等公众群体能够批判性地认识有关幼儿园教师的负面报道,能够以甄别的眼光看待幼师虐童的个别事件,大众对幼儿园教师的错误认知便能迅速扭转。为此,应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新闻媒体在商业环境中的立场和利益,充分认识到其娱乐性与营利性的目的;应让公众细致地了解新闻“制造”的过程,包括有目的的筛选、有意图的扩大或缩小、新闻词汇的运用等;应培养公众审视和批判新闻报道背后传递的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的意识,保持思维独立性,自觉抵制媒体负面报道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阮成武.论传统教师形象的现代重塑[J].教育科学研究,2003(1):47-50.
[2][22]陈云奔,车筱萌.“教师形象”研究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0(3):32-35.
[3][10][56]阮成武.专业化视野中教师形象的提升与统整[J].教育研究,2003(3):61-66.
[4]朱小蔓.未来教师的形象期待[J].教育发展研究,1998(1):52-55.
[5][24]袁丽.中国教师形象及其内涵的历史文化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6(1):103-109.
[6]邱卫东.现代教师形象的设计策略[J].教育评论,2003(3):38-40.
[7][9][20]朱德全.试论教师形象设计的多维性[J].教师教育研究,2000(6):40-44.
[8]檀传宝.对德育主体自身的改造——论“师表美”[J].教育研究,1998(2):36-41.
[11][15][19]王艳玲.教师形象的内源性考察[J].中国教育学刊,2011(2):58-61.
[12]REICHEL N. Who is the ideal teacher?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in perception of students of education regarding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teacher and of their own qualities as teachers[J]. Teachers &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2007,13(5):441-464.
[13]CATHERINE F. The teacher I wish to be: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life histories on student teacher idealized identities[J].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3,36(1):68-83.
[14]PALM?魪R, HANNA. Profession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 identity development: a pursuit in line with an unexpressed image[J]. Teacher Development,2016,20:1-19.
[16]周耀威.我国传统教师形象批判[J].全球教育展望,2008,37(7):42-45.
[17][23]伍梅.论少儿电视剧中教师形象的塑造(1981-2011年):以“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获奖作品为例[J].当代文坛,2013(6):80-83.
[18]董芬.难道女教师不影响学生一生吗:对苏教版、人教版、北教版小语教材中教师形象的社会学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4(2):68-70.
[21][39]CHANG-KREDL S, COLANNINO D. 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the teacher on Reddit: best and worst teachers[J].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2017(64):43-51.
[25]LESLIE A S. Media distortion of the teacher image[J]. Clearing House,1992,66(1):30-32.
[26][41][63][67]吴文涛,张旭.现实·媒介·认知:幼儿教师形象的三重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7(10):20-25.
[27][32][42]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25,237-239,240.
[28]牛静.传媒与政治信任之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国际新闻界,2012(1):54-59.
[29]MCCORMICK S. Public discourse in America: conversation and commun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ducation by Judith Rodin and Stephen P. Steinberg(review)[J]. Rhetoric & Public Affairs,2013, 16(4):801-806.
[30]HANG Y, SHEN Y. Public discours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narration of the nation in popular literatures, film, and television[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2017,3(1):114-116.
[31]何自然.公共话语与我国语言政策[J].语言战略研究,2016,1(3):60-64.
[33]卓晓孟,段兆兵.我国教师形象研究40年:历程、主题及发展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2018,446(13):11-16.
[34]王角凤,黄斌.社交媒体語境中的话语表达与公共领域失守:从“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十年”谈起[J].出版广角,2016(8):76-78.
[35]熊光清.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话语民主的新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8(5):88-96.
[36][59]MOSCOVICI S, DUVEEN G. Social representations: explorations in social psychology[J]. Social Representations Explorations in Social Psychology,2000:N/A.
[37]DAVID C, WILLIAM H. Media/society: industries, images, and audiences[M]. New York: Pine Forge Press,2000:306.
[38]MARY M D. Bad teacher is bad for teachers[J]. Journal of Popular Film & Television,2013,41(2):
78-87.
[40][48]班建武.教師媒体道德形象的影响及原因、对策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19(6):28-32.
[43]吴康宁.反思我国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2):5-9.
[44]张丽敏.为了孩子必须关心重视幼儿教师[N].中国教育报,2017-12-10(1).
[45]周翔.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8-9.
[46]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1-97.
[47]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16.
[49]刘海波.从神圣化到妖魔化:教师媒体道德形象的变迁[J].中小学德育,2016(7):21-24.
[50]陶欣龙.网络新闻中高校教师媒介形象的污名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3:22-36.
[51]程斯辉,曹靖.网络教育形象忧思:关于网络负面教育新闻过量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4(11):5-15.
[52]刘红.大众媒体中的教师形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24-26.
[53]BERINSKY A J. New directions in public opinion(2nd Edition)[M]. New York: Routledge,2016:44.
[54]曹辉.教师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70-173.
[55]李琰,易连云.从“道德榜样”到“道德能动者”:教师道德形象的当代变迁[J].教育发展研究,2014(10):75-80.
[57]钟启泉,刘徽.我国教师形象重建的课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4(8):40-47.
[58]PARK S C. Applying “negativity bias” to twitter: negative news on twitter, emotions, and political learning[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olitics,2015,12(4):342-359.
[60]樊林洲.隐喻:经济学概念认知和推理的母体[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07-112.
[61]刘佳丽.从语气隐喻视角看公众人物形象演变:以希拉里竞选总统的视频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5):54-57.
[62]同温玉.新闻舆论的价值导向及其离心结构[J].求索,2009(7):164-166.
[64]姜勇,郑楚楚.汇聚与变革:改革开放40年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历程解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9(3):31-40.
[65]蔡迎旗,海鹰.自主学习: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之需[J].学前教育研究,2016(3):34-40.
[66]李敏.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心目中的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J].学前教育研究,2013(6):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