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科学内涵、时代意义、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进一步深化研究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学理支持,而且有利于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国际认可度以及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中提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①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打破了“国强必霸”的西方传统政治逻辑,而且在21世纪世界失序背景下,为探寻新的全球治理方略提出了中国构想和中国路径。深化研究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学理支持,而且有利于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国际认可度以及国际话语权。
一、關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时代背景的研究
对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时代背景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基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展开。就国际背景来讲,主要论及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破解全球难题、引领世界发展三个方面。就国内背景而言,学术界主要是从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从国际视角分析
一是破解全球性难题的需要。赵可金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中国向世界展现的21世纪全球治理难题的全新方案。② 二是推动全球治理实现新变革的需要。李向阳认为,发展缺位、民主化问题、赤字问题是全球治理面临的三大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了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③
(二)从国内视角分析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其战略目的是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一方面,为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带领全国人民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另一方面,为中国共产党扛起大国担当、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④
全视角的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要以孕育这一思想的大时代背景作为逻辑的起点:在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全球背景下,虽然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是旧的不合理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存在长期束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全球性的空间经济系统加强了国家间相互依赖,全球性难题的叠加困扰了治理改革的方向。
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该有怎样的担当?中国与世界又该如何相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以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提出一种全新的世界秩序观,期冀为解决世界之问提供中国答案。
二、关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的研究
当前,国内学者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的研究,大致形成了四种观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说、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说、新中国外交理论学说。
(一)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说
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的“类”概念、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一是阐述了马克思“类”的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理论渊源关系。贺来认为,马克思赋予“类”概念以全新的内涵,“类思维”不仅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为这一思想的生成提供了现实道路。⑤ 二是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真正共同体”思想二者之间的关系。丁晔指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从历史溯源、现实批判与未来构建三个角度,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坚持与发展。⑥ 三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李爱敏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国际主义思想,包括“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和“世界无产者联合”的思想。⑦ 四是阐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曹绿认为,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世界历史的发展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土壤。⑧
(二)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说
邹广文、杨雨濠认为,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核心内涵,蕴含着自由平等的理论主旨、人性解放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以及全面发展的终极理想,这也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价值。⑨ “公平正义”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观的重要诉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
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其发展和现实转化的结果。张静、马超指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元素,比如“和合共生”、“天下为公”、“海纳百川”、“天人合一”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主要表现在其继承、超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平等观、指导观、交往观、发展观和义利观等。⑩
(四)新中国外交理论说
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新中国外交理论的成果。石云霞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外交理论的继承与发展。{11} 赵晓春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外交目标,是继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中国和平外交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引导世界发展、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理论构想和“中国方略”。{1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世情、国情的积极回应和现实关照。这一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世界的逻辑延伸与发展、对传统的国际秩序和国家关系的反思和批判、对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期望和倡导;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和历史转化,更是对以一贯之的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对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科学内涵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解决世界难题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不断充实、丰富其科学内涵。学术界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的认识也是不断地完善与发展。目前主要有“三位一体”、“领域内涵说”、“中国方案说”、“价值理念说”等几种代表性观点。
(一)“三位一体”说
人类具有共同的发展需要、利益诉求,也应具有共同的责任担当,人类整体的命运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利益与责任三位一体,以三者为基础形成的三个共同体之间是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王毅认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是构成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利益、责任共同体在深度融合基础上升华为命运共同体。{13}
(二)领域内涵说
就领域内涵来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其理论和实践范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外交等多個领域。在政治领域主张合作共赢,在经济领域主张互利共享,在文化领域主张融合共通,在国际安全领域主张合作互助,在外交领域主张包容开放。杨抗抗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以及价值共同体。{14}
(三)中国方案说
郝立新、周康林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崛起的中国提出的一个新命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人”为主体的共同体发展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表现形态,它涵盖了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行动联合体四个方面。{15} 赵可金、赵远谈到,全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想追求和价值指向具有一致性。{16}
(四)价值理念说
张永红、殷文贵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着力解决当前世界性难题以及构建全新的国际关系,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倡导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17}
四、关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时代意义的研究
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等全球合作理念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逐渐为国际社会认同。国内学术界对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时代意义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探讨:理论意义、现实意义以及理论与现实融合的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意义
杨抗抗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由思想转化为现实,从而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18} 石云霞认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这一思想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方略,深化了21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化了21世纪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9} 赵可金、赵远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是对美国的“华盛顿共识”方案和欧洲的“区域一体化”方案的超越,是东方智慧对全球治理的创造性贡献,是东方智慧中的整体论、平衡论、中道论的创新性发展。{20}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意义
华益声认为,面对全球安全的挑战,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真正独善其身。只有打造结结实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世界人民才能积极有效应对世界难题和各种挑战。{21} 赵可金、赵远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世界意义在于,它将有助于改善全球治理现状,逐步实现公正、公平、合理的价值目标,逐步实现全球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2} 石云霞(2018)认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新动力。{23}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相结合
田鹏颖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是21世纪人类探索世界治理方案的伟大实践智慧,是人类真正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扬弃“虚幻共同体”的的重大战略。{24}
五、对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实现路径的研究
学界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路径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思想指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破解中国发展难题,厚植中国发展优势的重大理论指南。虽然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而提出,但对当今世界发展也具有借鉴、参考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匡列辉、张明指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五个方面的协同发展,五个方面的彼此涵养、相互促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了基础、提供了指南。{25}
(二)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动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郝保权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共同致力于地区和全球的和平维护、均衡发展、有效治理等问题。{26} 乌小花、艾易斯指出,应从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文化认同、地区安全、责任互信、绿色可持续等方面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7}
(三)从国际视域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阮建平、林一斋认为,由于历史和现实方面的分歧等因素,“命运与共”尚未达成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没有形成普遍的自觉,由此导致出现了国际社会和平、发展和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国际社会应从利益基础、制度保障和共同意识等方面,积极促建命运共同体。{28} 张治江认为,在实践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提高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国际认同度,使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建构逐步完善,进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29} 李赞从国际法的视角,提出应推动重视人的内心和平,致力于国际法建设,以法律为保障助力实现世界永久和平,国际法建设应该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实践路径。{30}
(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维度综合研究
高地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国家“五位一体”的基本战略的诉求,应从国家、区域、世界等维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1} 符妹、李振在承认视阈下,提出利益承认、法权承认、文明承认、生态承认四个维度的“承认路径”,基于此应从经济、政治、文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超越性。{32}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设想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学术界在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背景、理论渊源、内涵与本质、挑战与路径、前景与意义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为进一步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随着国际社会交往日益频繁,深入研究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任重而道远。
(一)继续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的研究
对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背景和重要意义的研究,要深刻领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方略,是中华民族从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走来,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500年探索中走来,从近代170多年的斗争史中走来,从中国共产党98年奋斗史中走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发展史中走来,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探索史中走来。未来研究的推进,应该着眼于世界发展、人类发展的大势,要坚持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从世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讲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梦的世界方案,是中国道路的世界逻辑,是中国智慧的世界贡献。
(二)深化、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理论的研究
一方面,要多维度的深入挖掘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这一重要思想正为国内外学者所接受,并被联合国多次写进决议。深入挖掘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需要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长河中揭示其脉络,厘清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新中国外交理论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另一方面,坚持跨学科、立体化、全景式深入研究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特征、科学内涵。这不仅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政治学、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的研究,更要引起国际法学、国际贸易与金融学、网络安全学、组织行为学、传播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来透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架构,在历史整体性视野下,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传承发展;在空间整体性视野下,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空间交互联动;在理论整体性视野下,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有机活力;在实践整体视野下,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矛盾张力。
(三)深化西方共同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国外一些学者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西方共同体主义混为一谈。因此,加强共同体思想的比较研究迫在眉睫。通过分析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西方共同体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和本质区别,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这一虚假共同体的实质,以此为基础和参照,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属性、“真正共同体”的本质特征得以充分彰显。
(四)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路径的研究
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处于深刻变革期和深度调整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顺应了新时代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回应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路径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实践路径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未来学术研究,应该以解决全人类的发展问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着眼点,认真研判面临的风险挑战,从国际贸易与金融、网络安全学、国际法、国际机制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实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路径研究的系统性创新,积极贡献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注释:
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② 赵可金:《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当代世界》2016年第6期。
③ 李向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全球治理改革方向》,《人民日报》2017年3月8日。
④{15} 郝立新、周康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6期。
⑤ 贺来:《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研究》2016年第8期。
⑥ 丁晔:《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3期。
⑦ 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2期。
⑧ 曹绿:《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研究》2017年第3期。
⑨ 邹广文、杨雨濠:《马克思正义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⑩ 张静、马超:《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学术论坛》2017年第4期。
{11} 石云霞:《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及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
{12} 赵晓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外交创新》,《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6期下。
{13} 王毅:《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6年5月31日。
{14}{18} 杨抗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及未来指向》,《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2期。
{16}{20}{22} 赵可金、赵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与世界意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3期。
{17} 张永红、殷文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价值与实现》,《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8期。
{19}{23} 石云霞:《中国道理的世界逻辑——学习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思考》,《思想理论研究》2018年第4期。
{21} 華益声:《MERS拷问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6月9日。
{24} 田鹏颖:《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
{25} 匡列辉、张明:《共享发展: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路径》,《伦理学研究》2018年第6期。
{26} 郝保权:《“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3期。
{27} 乌小花、艾易斯:《“一带一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理念、价值与实现路径》,《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4期。
{28} 阮建平、林一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挑战与建设路径》,《中州学刊》2018年第11期。
{29} 张治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建构路径》,《理论学刊》2018年第4期。
{30} 李赞:《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原理与路径》,《国际法研究》2016年第6期。
{31} 高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依据、思想内容及构建路径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
{32} 符妹、李振:《新时代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及其实现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17期。
作者简介:刘秀瑛,天津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天津,300381;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1617。
(责任编辑 辰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