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白石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新技术在金融方面的运用,洗钱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使得基层金融机构在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时候遇到一些困难。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金融机构 反洗钱 账户
近年来,我国在防范新型洗钱犯罪、打击非法买卖银行卡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洗钱犯罪涉及领域和规模也呈扩大化趋势,基层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亟待关注解决。
一、当前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1)账户开立渠道的多样化导致洗钱行为从源头堵截的难度增加。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户及结算的渠道类型增加,致使客户从原始的网点办理业务转变为网上办理业务,而网站及手机APP控制能力的良莠不齐直接导致金融机构对客户和交易识别的难度加大,给犯罪分子以“捡漏”的可能性。
(2)金融机构“职业”分类较为简单,不利于对客户进行精确的身份识别。目前相关法律法规或监管机构对于金融机构职业划分并无统一标准,绝大部分机构“职业”分类基本使用的是国家规定的8大类职业划分标准,分类较为笼统。而现实情况中,职业分类较为复杂,如2019年某银行可疑报告主体客户涉及较多的职业是商业工作人员和不变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分别占比达到65%和25%。这两类客户职业信息覆盖范围均较为广泛,无法准确反映客户的工作单位、收入来源等真实背景信息,不利于对客户进行精准的身份识别。
(3)由单个账户或几个账户扩展到上百个账户导致犯罪行为隐蔽化。由于大多数体力劳动者对金融知识了解不足,防范意识不强,反洗钱意识薄弱,很容易被洗钱份子利用,如出借账户、协助办卡等,加之银行卡买卖行为在网上屡禁不止,洗钱犯罪者很容易拥有多个账户。这些均导致由单个或多个账户洗钱扩展为上百个账户洗钱,洗钱方式更加隐蔽,导致侦查更加困难。
(4)单个账户通过三方渠道频繁发生交易导致交易对手隐蔽化。客户通过办理银行卡后,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转账洗钱,导致银行在进行客户甄别、分析时无法辨别交易对手的信息,从而无法确定客户交易的上下游对手信息,导致可疑客户甄别的难度增大。如,某银行对某可疑账户交易进行分析发现,该客户的交易渠道多为支付宝、财付通,业务类型显示“E商宝快捷支付”,无法看出真实的交易对手信息及汇款用途,从而隐瞒真实的交易情况。
(5)客户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增强,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反洗钱工作难度大。近年来由于电信诈骗及买卖客户信息案件频发,导致人们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持续加强,但同时反洗钱宣传力度及宣传的有效性并没有跟上信息保护意识强化的步伐。具体表现在客户不愿向银行提供个人信息,或者提供旧信息甚至虚假信息,而银行无法全部去核实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导致反洗钱工作发生错漏的可能性增加。
二、相关建议
(1)银行要采取更加审慎的方式进行核实。银行要充分了解开立账户用途,了解客户从事的行业职业,对于从事高风险行业的加强账户交易关注。加强智能柜台审核人员的风险把控能力,提高对可疑客户的敏感度,对代办开卡、买卖银行卡的行为起到有效的预防。识别客户使用手机号码实名制信息,对使用非实名制办理的手机号的客户要特别关注。开户时由他人代理、异地办理账户业务等情形,须采用视频、音频等多种手段进行进一步确认,确保账户开立的真实、有效、合规。对于非柜面业务的开立要综合评估实际情况后,再审慎开通。在客户重要信息发生变更时,要对客户身份进行重新识别。在与客户的业务关系存续期间,持续地关注客户及其日常交易情况,并及时提示客户更新资料信息。同时加强对特殊人员关注,银行在为客户办理个人账户时,经办柜员要特别关注“50”后、“60”后、“90”后、“00”后客户,观察其是否有陪同人、是否对自身信息描述不清、是否存在异常行为等。
(2)探索信息共享提升银行系统的识别能力。信息及时有效共享可以协助金融机构及时全面了解客户的经济状况和以往行为模式,消除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合理精确把控风险。可探索建立全国范围人口信息系统,系统记录有效/失效身份证件信息及其他生物识别信息等,防止不法人员利用失效身份证件进行欺诈或利用非法收购的身份信息进行犯罪活动。对于在银行有可疑交易或洗钱风险等级为较高风险等级及以上的客户,其他银行在建立该客户关系时,能够进行识别,审慎为客户开立账户及相关非柜面的开通。同时,密切关注和审慎制定客户个人信息共享的范围、应用场景、保密制度等,杜绝客户个人信息的泄露、滥用等违法违规行为。
(3)运用最新技术手段提高洗钱交易的甄别能力。充分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学习、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不断更新的技术手段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更加精准、快速、全面的进行客户风险、产品风险、可疑交易分析,合理把控风险,杜绝系统性风险发生。在数据得到共享的基础上,基于经验的积累和分享,结合产品性质、客户画像、完整交易链条信息等分析判别,将有效的可疑交易从海量交易中甄别出来。
(4)细化反洗钱宣传教育。加强中青年及老年人群体的宣传,提高各类群体的反洗钱意识和识别洗钱犯罪的技能在不断加强金融机构反洗钱宣传的基础上,建议通过更普遍的、受众更广泛的宣传渠道开展,例如多进行电视公益广告宣传,加强在知名网站上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增加新闻节目中关于反洗钱案件的报道,从而不断进行洗钱案件与个人经济安全关联性的输出,使人们意识到洗钱对个人自身的危害,從而接受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雷在玉,丁玉萍.影响基层人民银行反洗钱监管效能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J].甘肃金融,2018(1).
[2]谢婼青,李世奇,朱平芳. 数据挖掘技术在反洗钱中的应用探究[J]. 新金融,2017(5):53-57.
[3]马志荣.加强基层央行反洗钱监管工作的思考[J].全国流通经济, 20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