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芹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各行各业严阵以待,全民抗疫,众志成城,致敬英雄,驰援武汉……疫情当下,新学期悄然而至,病毒阻挡了孩子们回到熟悉校园的脚步,但却没能阻挡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停课不停学、不停教,战 “疫”期间,深圳南山 “云”端英豪尽担当,自称 “十八线主播”的老师们,在一次次 “擦枪走火”“崩溃”之后, “空中课堂”五彩迷人, “星星”闪烁,一派 “繁华”……它开启了师生、家长以及芸芸众生对生命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云办公线上,笔者正编辑集团各分校网络课堂专题报道、集团校长与各分校校长的 “开学第一课”,林林总总的稿件以及各级媒体的报道,都关乎疫情下的生命。我不由自主找出多年前读过的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教授的著作,再次细读、品读——《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让自己的心灵再次经历童年,引导学生防疫战疫,守护生命,学会自我管理,学会新的学习技能。
《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是一本青少年都能读懂的哲学启蒙读物,也是一本亲子共读图书。何教授给天下父母以启示和引导,解答孩子们的疑惑。全书共有5辑37篇小文,包括如何面对生与死,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度过平凡和苦乐,如何认识自己和别人,如何培养高尚的品格,等等,深入浅出道出生命的真谛,帮助孩子形成自己关于生命的基本观念。
书的封面上方,一行字赫然入目:“在这本书里所写的,首先是我对自己的孩子说的一些话。”“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作者在前言里引用 《诗经·伐木》里的句子来阐明他的写作初衷,书里记录的是他对女儿提问的回答。 “但我推想,它们也可能是你们的问题,因为,不仅我的孩子心里有这些疑团,当我像你们现在这么大的时候,它们也曾经是我的疑问。”这些根本性的类似问题,一代代地发生,也由一代代人用毕生的努力尝试着作答。 “每一代人,乃至每一个人的回答都需要有自己的特殊经验,包括独自亲领默会的体验。但是,我们也不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包括有一些在不同世代之间的文字沟通。”
此书不仅是一部写给孩子们看的书,也是一部值得大人阅读的生命之书。 “与孩子一起省察生命”,封底这一行字分明是写给我们大人的,书中文章有广度也有深度。“阅读和思考这本书提出的问题的时刻可能会是一个少有的严肃的时刻,而我们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有一个非常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但问题在于这些问题真的存在、无法回避,我们不能不正视他们。” (《后记二》) “生命有一种巨大的调节能力,甚至对创伤也有一种巨大的修复能力。” (《生命的自我修复能力》) “一个人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可能会有很多种身份。但最长久和最重要的是:在这世界上好好做一个人。” (《身份与境遇》)……
生命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开始忍不住探索这个神秘的领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关于生命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名家在写给孩子的书中涉及到哲学的思考,比如,龙应台 《孩子你慢慢来》、池莉 《来吧,孩子》等。 “爸爸,我可以永远活着吗?我不想死” “妈妈,我为什么一定要上学”……翻译过 《沉思录》的何怀宏,在 《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这本书里,以一种朋友的姿态与孩子共同探讨、直面死亡这个黑色话题;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孩子消除恐惧、认识生命,给孩子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哲学启蒙。
何教授是一位智者,也是一位爱孩子的父亲。本书是他对自己的女儿以及天下所有孩子们和风细雨般的叮咛,他为充满好奇或略带恐惧的童心带去了温暖和宁静。书中谈及的话题,分生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等多个层面,涉及所有孩子在成长中为之焦虑困惑、苦苦思索的普遍性问题,有的涉及生死与自然,如:我们的生命来自何处,它又去向何处?有的是关于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如:谁是 “我”?或者 “我”是谁?当孩子向父母提出种种匪夷所思的疑问时,便是在进行他们自己的哲学探索。
生命这个话题太内在,太抽象,太沉重。 “一个孩子也许会独自沉重地负担起这一切,但这有时可能是太沉重了,哪怕他能知道另外有人也在想着同样一些问题呢?”当孩子提问时,有的父母敷衍了事,日子久了,孩子便逐渐丧失了其作为哲学家的追问精神。任何一个人的生存之道,便是自己的哲学依据。这里所说的哲学,是一种与心契合、有所了悟的境界。其实,每个孩子天生就是哲学家,当父母给予无限关爱时,孩子更愿意做的是追问生命。这种追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接近于一种哲学的探索。哲学启蒙,需要父母与孩子一起完成。家长需要陪伴孩子成长,引导孩子学会体认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寻找自己通向安宁幸福的人生道路。当孩子以一种探索的姿态立于我们面前时,我们所能做的,似乎只需引导其思考。
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体。生命,是一个离每个人再近不过、又不好把握的话题,生死与自然、苦乐与目标、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它涵盖了我们生命中的一切。自2020年初开始持续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给国家、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也不乏可耻可悲的人和事。无情的病毒夺走了多少无辜的生命,我们从中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国家的力量,万众一心的威力,让我们历练了民族的坚强!疫情是每个人的战争,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勇敢面对。这场疫情,就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世间冷暖、人间百态。笔者此番重读这本书,是为更好地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从作者亲切睿智的语言和故事中了解生命与人生的基本问题,为成长中的孩子带来温暖智慧的哲学关怀。
在新冠肺炎爆发时期,确诊病人的数据不断上升,死亡病例也不断增加,人们开始恐慌,尤其是亲历身边人感染甚至死亡者,常常不知所措,留下心理阴影。当每个人都直面危机感之时,才会深刻感受到生命教育的可贵。危机也是契机,社会是最好的课堂,疫情本身就是一堂活生生的生死大课,是生命教育的 “活教材”。疫情期间和疫情过后,正是最好的教育时机。教师要抓住这沉重的教育契机,通过网络课堂关注学生精神成长,传递关爱与温暖,与孩子、家长一同省察生命,唤起孩子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逆行者的崇敬;引导孩子理性而深刻地认识社会世界,在危机中学习、反思;科学关注疫情下真实的社会现状,比如,观察善良、坚强、恐惧等人间百态,思考责任担当、珍视生命、尊重自然的现实意义;从灾难中看到积极的信息,坚定必胜的信心,从中获得新的幸福源泉与追求的动力,同舟共济,从磨难中奋起,担当起中国少年的使命。在 “空中课堂”学会自律,自己管理好自己,为自己未来人生、民族振兴乃至未来人类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这一代人在未来成长出更多具有民族使命担当、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这将是教育之幸、民族之幸。” (陈先哲)
这个世界并不完美,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各种各样自我轻忽、压制、侮辱、伤害、践踏,以至杀戮生命的事情时有发生,还有各种自然灾难和偶然事故也随时可能发生。”一方面,是努力从社会环境和制度建设方面给所有生命以切实的保障和改善——这可能主要是大人的事情;另一方面,也从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开始做起。 (《后记二》)
曾经以为我们自己生活的那个小世界是完美的。当风暴意外降临,我们可能突然发现失去了一种信心和信任感,甚至觉得这世界只剩下了自己一个人。
“但无论如何,我们今后必须学会一种坚韧,学会如何生活在一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上,生活在一个破裂的小世界上,生活在由一个本来是最亲近的人分割开的世界上,乃至生活在一个连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发生了某种分裂的世界上。”
“但我们无论如何得向前走,哪怕始终只有自己。” “唯一安慰是,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也许很多人都经历了这样的断裂。” “我们还可以努力去建造新的帆船。”(《突然的变故》)
生命的原则,狭义地说,是指人的生命;广义上说,还包括动植物的生命。第一是生命本身宝贵;第二是所有生命同样宝贵,也就是普遍宝贵。 “保存和尊重生命的原则,从规范上来说,就是首先要使每个人不受凌辱、伤害、强暴和杀戮;其次是还要有能够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料。” (《生命的原则》)尊重和维护生命,也是制度的首要伦理原则,是最重要、最优先的社会正义。
生命教育,就是直面生命的教育。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每一场灾难,无论亲历者还是旁观者,都是一场残忍而庄重的生命教育。枪响以后没有赢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失去平衡,这次疫情给人类上了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课。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对生命教育重视不够。如果我们不能从这次事件中受到深刻教训的话,还会重蹈覆辙。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近日,陈先哲先生在20200211第13版 《光明日报》发文 《上好抗击疫情中的四堂课》,即生命教育课、科学教育课、公德教育课、自我教育课。笔者深为赞同,多难必兴邦,青少年应当好好珍惜非常时期这四堂教育课的宝贵价值,从中获得丰富的教育体验和丰富的思想粹炼。
在国外,生命教育是重要的课题,很多国家很早就把生命教育搬上了课堂。生命的智慧,需要从小培养。英国,关爱生命从小动物开始,让理性和温情代代相传。美国,把死亡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中,帮助孩子学会理性地应对生活中的死亡等不幸,并通过死亡事件来思考生命的意义。日本,让孩子从小感受生命的独特,从幼儿园就接受生命教育的熏陶,感恩诞生与成长的艰辛。我国没有单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主要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德育教育、心理教育以及相关课外活动等结合。如,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告诉孩子要爱护动植物。又如,给孩子讲一些珍惜生命的故事,一起读读绘本,以绘本故事的形式委婉地向孩子传递“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再如,在清明节带孩子去祭扫时,和孩子一起谈谈生命观。等等。
“无论是诞生的一端,还是死亡的一端,两端都没有人来告诉我们真相。”宇宙有一种内在的和谐,生命呈现出美丽的光彩,但是我们却不敢说就知道它们最深的奥秘,要在心里保持敬畏,既自信又谦卑。同时,要正视死亡。 “生活中总有千鈞一发的时刻,有时命运的铁锤落了下来,有时没有落下来。所以,我们即使都万分小心,在生活中也还是不能不面对死亡。”也许,死亡就像爱默生引用的那一句不朽的诗句:
如果我的小船沉没,
它是到了另一个海上。
生命是最美丽的,也是最神秘的,而要作为人那样生活且生活在一个共同体里,就意味着一定要有思考、反省与交流,要对生命的意义和真谛做出追问。 “生命是一个幸运,甚至于,是一个奇迹”,“活到现在真不容易。”我们的生命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在各种各样的危险中,很不容易才绽放出来的、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那么,珍惜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