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视角下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初探

2020-06-04 05:40梁艳芳
师道(人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故宫研学旅行

●梁艳芳

随着国内对现代旅游业教育属性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有关研学旅行的政策渐次出台,研学旅行不仅成为各地旅游发展创新的增长点,而且被置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新高度。历史学科中使用到的历史遗迹、历史文物、历史文化等资源,都能够成为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培育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感,对于提升学生的 “文化自信”有重大意义。基于这一目的,笔者带领一批学生开发了有关故宫建筑群的课程,并总结了研学旅行视角下开发传统文化课程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任务驱动,以探究促进学习

研学旅行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研促学”,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通过研学旅行中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背景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建筑群,可以说是中国历代宫殿建筑成就的集大成者。故宫建筑体现了深厚的建筑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学生学习的绝佳资源。为此,我校联合珠海市第二中学开设了 《古代建筑探秘之故宫里萌萌的脊兽》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强调的是实践,为了更好地设计出学生感兴趣、适合其认知水平的研学任务,以驱动学生进行探究,课程开发组事先用“问卷星”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调查学生对于故宫建筑群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了解。在整理学生的反馈后,课程开发组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及活动过程中都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作为学生研学旅行的驱动性任务,这些问题随着活动进行阶段的不断深入而难度增大。

表1是在活动过程中使用的任务清单之一,这份表格任务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采访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脊兽有何作用,以及挖掘它们隐藏的文化含义。

二、活动育人,以实践增进理解

研学旅行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实践,通过课程的设计,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自然,加深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了解,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素质教育方式,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形式。这一形式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当代学生普遍缺乏野外考察经历,而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深入,他们身边的传统文化符号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失,通过研学课程中的各种活动,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触摸、研究、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与平台。

课程开发组教师在充分研读学科课程标准后,设计了许多需要学生亲自考察才能完成的任务,如表2就是其中一个活动。

表1 学习任务单——脊兽寓意大采访(节选)

尽管经过活动前期的专家讲座、资源搜索等活动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故宫的建筑特色与脊兽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联系在一起。表2的 “现场大搜索”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将已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行动检验自己掌握的知识,并将之转化为研究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增进了他们对中国古代建筑哲学与建筑思想的了解。

表2 学习任务单——现场大搜索

一些学生在考察后写下了这样的感慨:“在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的古代,北京故宫建筑中的脊兽,充当着稳固和美化建筑的角色,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经过意象加工的脊兽,以其生动活泼的形象,让我们领会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及其背后 ‘天人合一’‘君权至上’和 ‘阳刚阴柔说’美学思想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如果没有一个又一个的活动,学生便难以将在书上学到的 “天人合一”“君权至上”“阴阳刚柔说”用于解读历史文物,从而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文化,为中国古人的智慧感到骄傲。

三、物化成果,以反思深化学习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实践,对研学旅行所见所闻充满了兴趣,但是如果没有办法将这种兴趣与求知欲转化为更深层次的成果,往往容易使研学流于表面,收获肤浅化,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审美意识、综合能力。有见及此,课题组教师在研学旅行结束后,对课程进行了拓展,指导学生将零散的研学旅行所思所想,以物化的形式,如多媒体讲座课件、建议书、感言墙、小论文、研学报告等方式呈现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促进研学旅行从浅层的游观体验走向有深度的学习。

在指导学生进行成果物化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的引导主要有三方面:聚合型、发散型和综合型。当一位学生或者一个小组在某方面的感想特别多,但是又混乱不清、无法深入时,教师就会指导他们将感想进行逻辑梳理,在概念模糊不清处、理解难点上进行深入挖掘,以拓宽研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如在课程结束后,有的小组对脊兽的文化内涵感触特别多,教师就指导他们通过多种渠道,查找更多的信息,写成一份调研报告。

发散型的指导则是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思维发散,以拓宽学习的范围。如在研学结束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感想类的小文章,主题是 “国家”,最后精选每位同学感想的精髓,制作成 “感言墙”。

更多情况下,教师在指导学生物化自己的研学旅行成果时,是综合使用聚合型指导和发散型指导的。如在研学之后,蒋兢同学提出了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一些观察,于是教师指导其写成了一封给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建议信。以下是部分内容:“作为中国建筑艺术中的瑰宝,故宫屋檐脊兽亟需周密的保护措施,必须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本身的意义和重要性。……为了让参观者全面了解脊兽,博物院可以设置专门的地方展示脊兽,让游客除了远看欣赏,还可以近距离端倪。故宫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需要我们共同的呵护。”

在这一段话中,蒋兢同学思考的范围涉及脊兽的文化意义、展示脊兽的方式等方面,具有发散型思维特征。在写建议时,每一点也能够有一定深度的阐述,这又是聚合型的思维。通过这些实践,研学旅行就走向了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故宫研学旅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雪中故宫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故宫
夏日旅行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