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文人风骨—刘克宁问墨苏东坡

2020-06-04 06:38刘远江
中国书画 2020年4期
关键词:风骨纸本东坡

◇ 刘远江

刘克宁,生于1950年,江苏徐州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重彩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紫光阁画院一级画家,煤矿美术家协会北京中国画创作中心主任等。出版有《名师大讲堂—刘克宁写意人物》《中国西部速写》《中国画二十家—刘克宁》《国画名家经典—刘克宁》《荣宝斋画谱系列写意人物部分·刘克宁》《水墨心境·刘克宁》等。

回望梳理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人形象,苏东坡在诗词文书画等诸多方面的独特成就无疑给人留下了尤为深刻之印象,你甚至很难想象,一个人的潜能居然可以发掘得如此之深广,以至于在文艺世界四面开花却皆能取得当世所能取得的最高成果。但即便如此,倘若苏东坡仅仅是囿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那么,其个人声誉根本不足以令后世千年仰望而了无疲态,起码不可能让他的文人形象以盖世之姿深入人心直抵灵魂。于是就引发了这样一个千年之问:“为何滚滚向前的时光流逝近千年后,苏东坡的文化精魂仍能稳固地伫立在一代代学人的心坎上?”对此,画家刘克宁借笔墨予以回应,经由《问墨苏东坡》系列人物画所深情刻画的逾百幅反映苏东坡本真性情的人生图景,以中国传统笔墨独有的精妙艺道,更直观具象地凸显出苏东坡永不泯灭、历久弥新的文人风骨。正是这一虽历经千年却毫不褪色的精神风貌,让苏东坡翘楚千年的文采华滋与铁肩道义互为辉映,亦让苏东坡从众多历史文化名流中脱颖而出,终究成为刘克宁笔下最想表现的千古文士。

刘克宁 问鹤图 纸本设色 2015年

与此同时,刘克宁选择以笔意墨情的灵魂艺术对话苏东坡,尚有另两层深意:其一,他自身的人生历程和苏东坡的身世沉浮史具有某种超越时空的重叠与对视,这强烈激发了他创作苏东坡系列艺术形象的欲望,亦使他的笔端饱蘸浓情诗意,不经意中,使得“苏氏形象”成为他绘画生涯中不可小觑的一抹亮色,业已成为他的一大情感寄托,甚至成为灵感泉涌的源头活水;其二,千百年来,苏东坡在文艺界的巅峰形象始终坚挺如初,他的成就是中国传统优质文化中“文以载道”的价值标杆,他的形象所承载的人文底蕴、思想情怀和道德意蕴具有无可比拟的濡染力,对当今文艺后学亦有不容置疑的参鉴意义,甚至对未来也有不可估量的引领价值,因此苏东坡艺术形象的普及,是最利于洞见艺术本质的文化义举,是滋养灵魂的莫大善行。所以概而言之,可以灵魂之眼,从三大层面精准解读画家刘克宁的最新扛鼎力作—《问墨苏东坡》。

文人风骨

或许是同为文人的缘故,刘克宁对苏东坡这一传奇人物形象情有独钟,经年萦怀不去,但最让他执着探究的,还是苏东坡其人其文的内涵风骨问题,而且这也是中国传统笔墨最擅长表现的核心文化内质。在刘克宁的从艺历程中,他曾有幸从事过多年的文学编辑工作,他坦言,这个看似无关宏旨的经历却给予他至为深远的影响,不仅为他的书画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文化支撑,还赋予他洞悉万物本质的智慧哲思,以及通透学问玄机的本源认知,使他可以自如地从纷纷扰扰的文化风韵中深度辨识出只有“文人风骨”才是文人真正的标签与灵魂。缺失了文人风骨的文人,一切依附于其上的所谓世俗光环都将无从谈起,皆难言人格影响。然一位文人一旦剔除了人格魅力,所有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审美将变得寡淡无味。

刘克宁显然深谙此理,所以从他笔下自然流泻出的一幅幅诸如《丰湖观荷图》《岭南酒颂图》《东坡修屋图》《东坡养鸭图》《东坡赏砚图》《东坡词意图》《东坡诗话图》等众多深情再现苏东坡人生足迹的生活场景,通过简练晓畅的笔墨语言,写画出苏东坡于不同境况与不同场景下,自内而外散逸出的鲜活形象,远观近审,书韵画活,如诗如幻,文道隽永,令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予人超然物外之感。如此浩瀚而独立的水墨人物组图,乍一看,表面上像是在逐层条分缕析地解析苏东坡的生活情致、人生态度和文化理想,乃至宦海情操。其实刘克宁藏有更深沉的抱负,他意在借笔墨之情韵,全面遴选、筑造和升华苏东坡的整套生活哲学体系,凭借千古不衰的“文人风骨”这条屡试不爽的人类文明主线,成功将其星散于神州大地的人文情怀,有机联缀成无往不利的宏大生命架构,从而将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情怀,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悬壶济世。

刘克宁 东坡湖州问梅图 纸本设色 2015年

灵感源泉

文艺作品是人类文明传播重要的载体之一,影响深远的文艺作品无不具有特定的情感出处和生发思想的源头活水,这也可以用来诠释:为何自古及今人们都在不断提醒文艺创作者,艺术创作过程中,务必做到汲深情而不流俗,肩使命而不耽世。正如苏东坡所亲历的那样,即便其言行同时不见容于新党和旧党,也要尽心竭力以忠于历史和人民的文化雄姿干预世情。这就说明,无论是为艺之道,还是为人处世,都要有真情实感,与世无欺,这样才能迸发创作灵感,作品也才有灵魂和生命力。

譬如刘克宁创作《问墨苏东坡》就有深切体悟,他之所以选择苏东坡这个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入画,绝不仅是仰慕苏东坡的风骨名望,无疑尚与画家自身的独特经历有关。假如刘克宁的经历与苏东坡的生命历程毫无交集之处,那么,《问墨苏东坡》这组在中国当代画坛堪称匠心独运的重要系列人物画或许将永无面世之日。

毋庸置疑,刘克宁首先是一位坐拥专业文学素养的讲历史情怀的典型文人,其次才是世俗意义上的书画家,自然谙熟文艺创作的内在艺术规律,深知“心有所归”的人生历练,对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的创作影响到底意味着什么。刘克宁曾于年少时和父母迁居川蜀,其后又于青年时期曾徐州生活过。徐州曾是苏东坡治黄时留下深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黄楼”的知名所在。再后又因工作关系亦曾短暂逗留于苏东坡的谪居之地—广东惠州,加之刘克宁早年也曾浸淫文坛多年,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与高远之人生格调,所有这些内外成因一同酝酿为艺术灵感喷发的焦点,于是落墨为《问墨苏东坡》遂成必然,实属因时顺势而为。它的横空出世,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其所寄托的画家的深层性灵情怀,亦不言而喻,为艺术情感上的厚积薄发。

刘克宁 东坡品荔图 纸本设色 2015年

价值标杆

中国书画艺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独特而举足轻重的地位,既重笔墨技巧,又倚重笔墨之外的功夫。所谓书画之道,其实就是书画所赖以依托的文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彰显,因为中国书画之道就是一门专事表现的艺术,重在表情达意,凸显书画家的道德情怀、思想张力、审美倾向、鉴赏能力及其对世界万物的真切理解与观照所得。中国书画之道的最高境界,是要在“似与不似”之间,让书画家的纯粹心性圆融通透,直抵观者灵魂,润泽万物苍生。此为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脉赋予中国书画家的最是弥足珍贵的永续精神遗产。

正因如此,道德文章在宋代足可傲视同侪的苏东坡的书画艺术才会受到空前绝后的关注,个中原因就在于,书画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最终比拼的终究还是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底蕴,这也是文人书画之所以能长盛不衰的内在原因,亦是苏东坡宁可舍弃功名利禄也要固守本心的根源所在,实为一位垂范后世的真文士胸怀使命和时代担当使然。“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或许正是这种人文心境的真实写照。即便遭遇屡升屡降、随诏随贬的人生沉浮,但苏东坡这位名彰千古的真名士自始至终不囿于外物,却把文化性视作人生“立功、立德、立言”的立命之本,无论世事如何变幻,都能抱持初心,不偏不倚。如是,苏东坡所独创和坚守的文艺之道为后世立起了一座永不倾覆的价值丰碑,引领民族文艺不断走向人间正道。

画家刘克宁正是沿袭了苏东坡不经意中确立的人文艺术传统,立足传统,苦练内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最终从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练中提炼出了逾百幅之巨的水墨人物系列—《问墨苏东坡》。《问墨苏东坡》道出了中国书画艺术的价值内涵,其浓墨重彩刻画的苏东坡形象,可谓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影响不可估量!

刘克宁 东坡朝云闲趣图 纸本设色

刘克宁 东坡凤翔观画图 纸本设色 2015年

刘克宁 东坡问荔图 纸本设色 2019年

猜你喜欢
风骨纸本东坡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熊明非作品选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陈芳桂艺术作品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直言才见真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