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学科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落实方法初探

2020-06-03 03:31康磊
天津教育·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史观唯物史观生产力

康磊

【摘  要】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學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是核心理论,那么在历史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将这一理论内化成自己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的自觉方法呢?下面作者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一点粗浅的摸索。

【关键词】唯物史观;科学素养

一、帮助学生分析正确的史观的意义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对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尚未定型,所以在唯物史观教学中,要先明确这种史观的意义和价值。有了这种史观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分清利弊;谦虚地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将这些经验和教训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减少在以后生活中的失误。有了这种史观才能正确地看待历史,体会到历史的美感。比如在学习必修二的过程中,每次工业革命的发生,都会带来生产关系的转变,另外学生比较熟悉的群众路线,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路线?因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前辈用生命和实践换来的经验,而且唯物史观也早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帮助学生明确唯物史观理论中的具体内容和原理,细化原理中的分支概念

唯物史观的含义:“即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简而言之唯物史观是一种历史观念和方法论。讲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它包括人类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有规律地发展、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三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分析方法;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并要告知学生,这只是唯物史观基本内容的一小部分,以免学生将唯物史观狭隘化。大多数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截止于唯物史观概念和内容的讲述,认为分支概念多数涉及政治知识,政治教师会给学生讲解,可是实际工作中,政治、历史学科的教学进度并不能相互配合,因此就造成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就社会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社会结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阶级等概念进行具体讲解,然后让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举例,这样教师就能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结合习题的训练和讲解,推动学生对概念原理的深化

例如:明前中期, 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先让学生判断这涉及的是唯物史观中的哪个内容,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本题以明代中后期饮食器具的规定被打破为切入点,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题干中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是社会意识发生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以及社会的变动(社会存在)的变化,玉器不再拘泥于政治制度的束缚,脱离等级制度的体系,冲击了等级秩序,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 B 项正确”。在讲解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试题的语言结构,即先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找到对应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接着结合所学知识,对史观的具体内容进行说明,最后再回归题目。在开始阶段需要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路数进行训练,当学生对唯物史观运用自如后,所谓的套路也就不存在了。课堂上一两道试题的训练作用是很微弱的,这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训练。

四、教师应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

现行教材虽然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但是教师不能单纯地讲解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割裂三本必修教材的联系。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虽然没办法做到政治、经济、思想全面地备课,但是也应该在突出本册教材的重点的同时,适当兼顾另外两本教材,比如在讲到分封制内容时,若不涉及当时生产力水平,需要奴隶集体劳动,学生如何理解为什么要授土、授民。在高三通史的复习中,教师备课就应该以生产力(必修二)为主线,将政治史(必修一)与思想史(必修三)进行整合,更应关注中国进入近代时期以后,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步,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在讲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师可以根据我党在此时的得与失,引领学生发觉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力量,代表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统治才能与时俱进。

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是现行教育理念的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的成长,而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依然无法为学生“断奶”,总是担心学生不能掌握所学知识,其实这是教师不自信的表现,教师既不相信自己有效的教学能力,也不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一言堂的教学中,学生实际上只能成为路人甲。既然我们已经将唯物史观的原理、内容、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就应该大胆地相信学生的能力,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尤其在高三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生产力为主线,以相应的生产关系、意识形态为分支,自行进行基础知识的梳理。高三的习题量较大,若都依靠教师讲授,不但效率低下,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给学生做好大方向(运用唯物史观)的指引后,让学生自己对错误习题进行讲解,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更好,而且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往往会在互动中,收获新的灵感、产生新的问题,而这些都是在教师主体的课堂上所不能获得的。

六、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多角度地看问题

历史本身就受到了编纂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即使同一历史事件也会有不同记述。例如对罗斯福的评价,有的人认为他是共产主义者,有人认为他是美国的救星,有人认为他是阴险的独裁者,美国民主制度的破坏者,那么学生到底该如何评价罗斯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唯物史观为出发点,运用联系与发展、辩证与统一的方法,对历史记述有正确的判断。在前几年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历史教学中兴起了多元化的史观热潮,比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史观、生态史观这些内容。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所涉猎,但是要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史观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都认可生产力才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七、形式多样的作业,是学生内化唯物史观的最好方法

传统的习题作业可以体现一定的唯物史观,但是妙曲往往难遇知音,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布置一些指向性非常明确的作业,比如利用春节期间,外出亲属返乡过年的时机,给学生布置以唯物史观为出发点,谈谈身边历史的小论文,字数在300字左右。在学习百家争鸣时,安排学生提前对主要思想流派的观点进行搜集、整理,就某一具体历史事件,进行现实版的争鸣,在争鸣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只有能够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且能够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思想,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再比如学习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时,可以给学生布置收集一手史料的作业。总之,不要简单地布置几道课后习题。

八、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新课改后,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既要专而精,又要博而广,所以历史教师也要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即使不能全部精读,也要对关键章节进行细读,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章至第六章。还有阅读一些,从不同史观角度出发的历史著作,以此来服务实际教学工作。只有一个广博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全面、阳光、睿智的学生。

唯物史观是一种观念,它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并不是靠几道题,几堂课就可以实现,所以需要全校历史教师形成一盘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做好部署,进而形成合力,教师要做到精心地浇灌,“自然”地等待花开。

参考文献:

[1]简贵权.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科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4).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史观唯物史观生产力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来不及生产力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