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颖
摘要:楚舞是中国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之星,它极力地吸收了来自蛮夷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优秀乐舞养料,形成了极具个性的南方乐舞。就其现状来看,楚舞的发展空间十分充足。本文从楚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对楚舞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巫风楚舞切入探究其宗教图腾的崇拜和楚舞灵魂所在;进而对楚舞的主要形式和特征进行剖析。
关键词:楚文化 巫风 楚舞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8-0076-02
在中国古代乐舞体系之中,有着一支既带有中原理性传统文化特征又与南方蛮夷风味相结合的奇特乐舞,那就是宗教韵味浓厚的巫风楚舞。在原始社会中宗教与人类生殖劳作息息相关,而楚国地处偏壤,这为其发展巫风创造了极大的地理优势,这也就是楚国巫风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中楚乐舞那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得到了印证,在辉煌的艺术时期留下了痕迹。
一、楚舞之根——楚域文化
西周早中期楚国地域相对狭小,楚国的文化风格与当时中原地区的姬周文化较为相似,楚文化尚处于萌芽阶段。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楚域才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之后在民族政策上采取“扶植野蛮人归华夏”的方针,充分展现了宽容开放的思想,楚文化这才真正进入鼎盛时期。楚被秦打败后,楚国陷入混乱的萧条期。然而,楚文化并没有因此消亡,反而成为楚国进一步吸取精华的大好机会,随着各地域文化相互影响下,楚文化渐渐融入更广泛的汉文化之中。楚文化对统一的汉文化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从湖南、湖北地区发现的汉墓来看,其服饰、装睑、葬品的工艺上都明显有着楚葬的痕迹,这说明在汉代的制度中楚制占有重要的地位。
楚国虽地处偏僻南方,但它依旧坚持兼容并蓄、广收博彩的原则。将中原文化和蛮族文化与之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创造性的自我意识发展。而楚文化的发展正是得益于这种特殊的创造意识,这才能孕育出多元化独具风格特色的艺术体系。
二、楚舞之魂——巫风楚舞
人类文明在诞生之初,就与图腾崇拜和宗教祭祀密不可分。巫在夏商时期是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他们通过歌舞与神灵沟通,祈求得到保佑。战国时期虽已进入封建社会,但是原始的风味并未散去,又因楚国地理位置偏壤,中原理性文化在其发展并不有利,所以楚人对神巫的态度依旧十分的尽忠,因此以祭祀为目的的巫风在楚国十分盛行,这也是楚舞之所以带有浓厚巫风的原因之一。
楚地尚巫,也崇凤。他们认为祖先祝融是凤鸟的化身,是楚民族的代言,所以他们常常喜欢以凤喻人。《山海经·大荒北经》道:“佐水出焉, 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凰、鹓雏。”这其中所描写的正是位于南方的楚地,先民們将凤鸟视为祥瑞的化身,并且认为只有德君才能召唤凤鸟,这是古老的人民对神灵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显示出驱邪降瑞的神性,这也是我国传说“龙凤呈祥”的来源。凤鸟的图腾崇拜渗透到各个方面,与楚舞的关系自然不言而喻,如在一些舞蹈作品中常常出现“玄鸟”的姿态。凤鸟图腾成为楚人们敬拜神灵的信仰和寄托,这就代表着凤鸟图腾已从氏族图腾上升到楚民族的民族图腾。
巫术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从表演性质来说可分为祀神和娱人两种。其一,主要目的是祀神:有庄严肃穆的《东皇太一》篇,以群舞和独舞穿插的形式进行,后来被专家考证是一首迎神曲;有迎送日神气势辉煌的群舞《东君》篇;也有女神独舞的《山鬼》篇,说明巫舞有着独舞对舞群舞繁多的种类。其二,主要目的是娱人,将人性与巫术相结合:如《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正是描写二神感情的歌舞,十分富有人情味和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楚舞正是在这神秘而又原始的摇篮里孕育发展。
三、楚舞之韵——翘袖折腰
楚舞在中国舞蹈历史长河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特征,既是对原始巫术的继承和发展,也对后世影响巨大,甚至对中国古代舞蹈体系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主要形式
1.巫舞
远古时代的人类与神明不混杂在一起,但人们处事可以做到如同太阳辐射月光反射湖面那样清楚,这种情形就好似神的光辉下达凡体,其男性曰觋,女性曰巫,这也是巫风巫舞的起源。在上古时代,楚国巫风极其盛行,当时的人们一到节日宴会时便会男觋女巫载歌载舞,来祭拜神灵祈求保佑。巫舞是楚国最为出名的舞蹈之一,它主要的功能和目的是为了事神和维护神权。
2.文舞
易经曾说大雁渐渐飞到陆地上,它的羽毛可用于礼仪饰品,象征着吉祥,这文舞便是用羽作为手持道具。文舞又称“夏龠”,有手持牛尾之物的“旄舞”和手持鸟羽之类“羽舞”两种分类。酷爱舞蹈的楚灵王在国家告急军临城下之际,竟还躬执羽绂,在舞台上起舞,信奉巫祝;这恰恰证实了在楚国巫风的盛行,因此带有浓厚仪式色彩的文舞也被归属于宗教舞蹈之类。
3.武舞
武舞称“大武”,又称干戚舞,与“文舞”相对应,是一种娱人性舞蹈。在周武王即位之后,用六军讨伐殷商,六军还没到战场,便用精兵战马在牧野之地打败了殷商的军队,回到京城之后就把俘虏献给了太庙,并下令周公创作乐曲“大武”。出自战国时期楚籍巴人之墓的“大武辟兵”,其形状特征应该是巴人表演武舞时的乐舞道具,所以从史实可看出武舞是周人为庆祝战争凯旋归来而作的舞,追溯根源其实是周人参照巴人在战场上的歌舞编创出的。其表演时有一人独舞和两人对舞两种形式。据江陵战国楚墓出土的兵器考证,此兵器上的武者左手握杆,右手执戟,头上还插有羽毛,脚下踏有日月,对武舞的描述生动至极。
(二)主要特征
楚乐舞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乐舞体系中一朵灿烂的奇葩,这与楚人广纳精华,开放包容的对外态度密切相关。其一,它刚柔并济,有其轻柔飘逸的一面,而翘袖折腰乃是楚舞最显著的特点,长袖飘飘是展现楚舞飘逸特征的重要手段。腰功精湛的舞者构造出一幅细腰长袖的美人在舞坛上衣袖摇曳、身段柔美不已的画面。其二,又有舞者因快速旋转“衽若交竿”热情奔放的一面,当表演愈来愈激烈時,舞者偏向于宣泄自己的情绪,状态更有原始艺术的遗风特征;如舞蹈《激楚》中十分形象的描绘了舞者转速飞快而达到衣襟钩连的效果,这就将楚舞热情奔放的一面彰显无疑。其三,它即自由又夸张,楚舞的长袖便是楚人们一反常规,用夸张的手法将舞者的袖子加长,为突出舞者的肢体和情感的延伸。通过衣袖运动形成的“s”型曲线包裹身体,展现舞者美妙的身姿;如许多文学作品上描写舞者摇曳的裙摆和挥动的长袖时所道的“惊鸿”“蛟龙”,尽显其自由奔放的风味。其四,即原始又创新,楚文化下孕育出的楚舞自然是原始而又富有神秘色彩的,这与楚地尚巫关系十分紧密,从《山海经》《楚辞》《庄子》等文学作品描写楚舞上来看,楚国是一个尚巫的乐舞国度,所表现的特征极富原始神话与创新精神,这就共同造就了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楚舞艺术。
楚舞以流动委婉、极富浪漫主义特色著名,在《楚辞》等文学文献中有不少笔墨将楚舞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小腰秀颈”“丰肉微骨”“长发曼需”“华采衣兮若英”等来描绘舞者的形态美与动态美。从出土文物长沙东郊楚墓帛画中也可证实其女子形象的长发、宽袖、纤腰。汉成祖时爱妃赵飞燕也以她的折腰步名留青史,这都能映射出楚舞对汉代乐舞起着一个统治地位,甚至可以说细腰长袖是中国古代舞蹈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结语
巫风楚舞是中国原始宗教文化的一种独特展现,对后世影响深远。到两汉时期,人们唱的是楚音,念的是楚辞,跳的是楚舞,其风格“曼妙轻盈,飘逸柔美,翘袖折腰”,由此可见这种楚舞的基本形态几乎统治了整个两汉时期。在煊赫一时的唐朝乐坛上也络绎不绝,唐文宗大和七年杜牧在扬州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手下任职时写到:“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从诗句中对楚腰的描写便可看出楚舞风味不减当年,有着不可衡量的美学价值。甚至现在原楚地居民土家族、苗族聚集地都有着楚域遗风,有其代表性的摆手舞和鼓舞。另外在鄂西北山区民间发现的民俗舞蹈《端公舞》,以及湖南和贵州地区流行的踩鼓舞也是楚舞遗留的方式之一。因此,不管是探究其本身的价值,还是放眼于未来的前景与潜力,楚舞的研究都是具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冬琪.试论楚舞的演变及影响[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2]李倩.从娱神到娱人从乐身到乐心——楚乐舞的艺术特征及其历史嬗变[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