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晨诵,为语文素养奠基

2020-06-03 08:42靳蕾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低年段体验语文素养

靳蕾

【摘要】为改变早读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学生兴味索然的现状,本文进行了晨诵实践研究,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诗文、蒙学经典等晨诵,以多样的组织形式进行晨诵,并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体验诵读的韵味、情感,丰盈学生的生命体验,为语文素养奠基。

【关键词】晨诵 低年段 语文素养 体验

晨诵,顾名思义,即学生以早晨为主要时段的诵读活动。其实,晨诵的时间并不仅仅局限于早读课的时间,笔者所在的学校提倡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笔者便将早读课与“课前三分钟”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所谓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多次的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学习古诗文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比起朗读,诵读有利于学生感受文章的声律气韵,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及思想,也可以积累素材,养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中投人情感,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选择素材有花样

1.诵读材料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选择诵读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用合适的诵读材料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笔者对目前市场上的诵读材料进行了比对,最终选择了安徽特级教师薛瑞萍主编的《日有所诵》系列读物。这套诵读教材是为不同年段的小学生量身定做的,选取了经典的童谣童诗、古诗古文、现代诗歌等,内容丰富而有趣。学生对这套诵读材料十分感兴趣,每天诵读时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固然希望学生可以通过熟读自然成诵,但如果缺乏对内容的基本理解,那跟死记硬背并无二异。所以,选择晨诵内容时,务必要使大部分内容能够为学生所理解,要使所选诗文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生命体验产生关联,让他们在日有所诵中有所感悟,使当下的心灵得以滋养。

2.以蒙学经典滋养民族魂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启蒙是从读经开始的。正如《三字经》所说:“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首孝悌,次见闻。”古代的蒙学,十分强调行为的规范、品质的养成,《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都用三言、四言或杂言等形式讲述做人的规范。诵读古代蒙学经典,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明礼诚信。与此同时,蒙学经典中也有许多对天文、生物、历史的介绍,如《千字文》中“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三字经》中“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考世系,知终始……”诵读这些蒙学经典,自然可以增进对这些知识的了解。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蒙学教材语言十分讲究,韵律感很强,读起来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学生十分喜欢。笔者曾经问过一年级的学生,更喜欢《日有所诵》还是《三字经》,结果他们异口同声回答《三字经》。更有家长反映,孩子读完《三字经》后,因为对讲述历史的部分感兴趣,还特意找了《上下五千年》来读。

诵读蒙学经典,将在学生的心田种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日积月累中丰厚人文底蕴,丰盈学生的生命体验。

二、组织形式要花样

1.强调仪式感

笔者曾经学习过华德福学校的晨诵形式,十分赞赏他们晨诵的仪式感,以及通过音乐、活动等形式舒活身心的做法。晨诵时的仪式并没有那么复杂,我们会在固定的时间开始晨诵,晨诵之前,还会共同诵读每天固定的“开启诗”,配以音乐。笔者选用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作为“开启诗”,首先集体诵读这首小诗,然后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心灵,使心神宁静,这才开始每日的晨诵。这样的仪式感,使学生感觉到每天的美好生活从诵读开始,让学习、生活显得更为积极。

2.强调师生共读

笔者认为,只有教师自己率先投入其中,才能带动学生的激情。教师如果不能置身于诗歌之中,如果不能参与到晨诵中来,又怎么能带动学生热爱晨诵呢?

晨诵所选择的诗文要贴近学生生活,有些角色就是学生自身影子的折射。面对这样的诗文,笔者就会进行角色扮演,邀请学生将自己替换进去,以更深入地体会情感。如诵读张秋生的《树》时,学生把自己替换成文中那头熊,自然地就能感觉到失去朋友的悲伤、寂寞,诵读时语调变得低沉,语速变得缓慢,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要保护树的感情,拉近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还有一些诗文,句式相仿,内容不断回环往复,并有一定的留白,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仿写创作的形式启发学生想象。如在诵读谢武彰的《毛巾》时,笔者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在诗人的笔下都成了毛巾,橡皮擦子是毛巾,把練习簿的脸洗干净;黑板擦子是毛巾,把大黑板的脸洗干净……那就不妨请学生发挥想象,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毛巾呢?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诵读,让学生也参与到诗歌的创作之中,更加感受到诗人多姿多彩的想象,也发现了自身的创作才能。

3.注意读出新鲜感

低年段的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自控能力也比较差。诵读时不能苛求学生时刻注意力集中,跟随教师的脚步。要想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必须找准兴奋点,并注意适时改变形式,如改变节奏、添字、配上动作等,让他们对诵读的内容保持高度的兴趣,从而实现注意力的集中。如在诵读儿歌《瓜娃娃》时,笔者先是请学生用慢节奏来读“黄一瓜一短,丝一瓜一长”,然后又换了一种快的节奏来读“黄瓜短,丝瓜长”,在节奏的变化中,学生感受到了诵读的乐趣。随后,笔者又变了花样,让学生添字读,如“黄瓜呀短,丝瓜呀长”“黄瓜黄瓜短,丝瓜丝瓜长”,要能读好句子,学生就必须把握好节奏和韵律,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了,一个个乐不可支。后来,笔者又教学生配上动作来读,用手势来表现瓜娃娃的特点,学生的身心都被调动了起来。这样的花样诵读,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晨诵的兴趣更加浓厚。

4.适当借助多媒体手段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低年段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进行思维运算的时候需要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持。因此,在晨诵中,笔者会适当地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以声画的情境调取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类似的情感体验,促进晨诵的情感把握。如诵读儿歌《滴答滴答下小雨啦》时,笔者巧妙地借助窗外绵绵的春雨,利用课件将文字转化为一幅幅动感的画面,让学生看到在春雨的滋润下种子发芽、桃树开花的美好景象,由此春天的印象深入内心:充满希望、活泼灵动。诵读时学生便能带着自己的想象较为准确地把握好节奏,读出情感。

自2017年9月开始,晨诵实践至今已有两年多。通过诵读练习,笔者发现本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十分明显:

(1)学生的诵读能力增强,更加乐于展现自我

在每日进行的晨诵中,学生绝大部分都能够读得有声有色,节奏把握准确,能够根据文本的情感需求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拿到一篇新的诵读材料时,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读通、读顺;在进行诵读展示时,十分乐意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试图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经过长期的诵读训练,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有很大的提高,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如在学习《千字文》时,读到“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时,经笔者启发,学生自然就能想到《三字经》中提及的“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时,运不穷”;读到“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时,又想起“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样对照着读,既加深了印象,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学生对诵读的体验过程也越发用心了。

(3)学生的写话能力得到了提升

笔者自二年级伊始,便组织学生写组内循环日记,日记要求不高,只要能写出一段话就行。然而学生的写话作品让笔者十分意外,他们的写话或富有情趣,或充满想象,或朗朗上口,而且往往能配上漂亮的手绘图画,让许多教师啧啧称赞。班里一些学生如今已经有多篇写话作品刊登在《校园文学》上了。

惠特曼的《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这样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晨诵中,学生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言,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生命的灵性得到了丰盈,语文素养便在潜移默化中扎下了稳固的根基。笔者将继续进行晨诵的实践研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晨诵习惯,实现学生的自主诵读,助力语文素养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吉文渊.农村小学低年级“晨诵”的实践研究[J].课外语文,2016(9).

猜你喜欢
低年段体验语文素养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谈低年段学生书法兴趣的培养
低年段儿童“唱读”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低年段书法课激趣法宝之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