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兵
在小学教学阶段,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合理的课堂导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生动课堂氛围的顺利营造,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使学生感知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这有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在此种情况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进行探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生活导入法
新课程改革高度重视课堂的实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良好的课堂导入来推进教学活动,让数学课堂更高效,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数学知识,集中注意力,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教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初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不足,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大多依靠直观感受来进行探究,此种情况下极易影响学生对于数学新知的顺利构建。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受到自身理解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身经验不足,这就无法更好地理解数学新知。通过课堂导入,便于循序渐进地开展课堂教学,促进数学知识顺利过渡。针对此种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应用生活导入法,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以生活元素为支持,将生活化图片、视频等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式呈现数学知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拓展。
比如在“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教学中,可应用生活导入法来进行课堂导入,以生活化数学问题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缩小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通过资源整合以及课堂情境的创设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出发,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学校组织开展方队训练,每排15人的情况下,全校同学可以排成134排,请问全校共有多少名学生?”又如“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可是这里有一个存在故障的水龙头,每天滴水11kg,请问25天会浪费多少千克的水?算好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想法要说吗?”,等等。通过此类生活化问题的设计,能够顺利实现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在学生主动探究过程中,数学思维得到拓展,能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烈,对于未知的世界有着无限的期待,故事导入法的应用,能够以其自身丰富性和多元化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顺利导入,为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故事导入法具有一定独特性,故事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与编排的,并且能够与数学教材内容紧密衔接,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通过故事导入法的运用,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想象力,促使學生主动去解决的数学问题,充分感知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比如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教师运用故事导入法,创设故事情境:“小明过生日,请了5个同学到家里来开生日会,爸爸妈妈为同学们准备了好多吃的东西,有32个橙子、24个桃子,还有一个大蛋糕,切了8份,大家非常高兴,又唱又跳,大家玩够了之后,小明要把吃的东西分给大家,请问小明和爸爸妈妈共分到橙子的几分之几,分到了桃子的几分之几,分到了蛋糕的几分之几?”通过数学故事导入课堂,在生日会故事情境下,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主动就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并进行及时引导,这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强化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也能够得到明显提升。
三、活动导入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在课堂上无法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小动作,学习积极性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难全面地控制学生的课堂动作,强加管制极易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为顺利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导入方面可应用活动导入法,尊重学生的天性,整合教学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天性的释放,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的空间,通过活动导入数学新知识,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为促进课堂顺利导入,可应用活动导入法,在整合课堂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开展趣味性的数学课堂活动,让学生事先准备好土豆、萝卜等辅助学具,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制作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触摸并且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官体验深刻,在操作中有所发现,对于面、棱、顶点的概念都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直观感知得以形成,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形成清晰的认知。(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方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