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2020-06-03 03:12黄丽萍
青年时代 2020年8期
关键词:以德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黄丽萍

摘 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大学校园文化如何在“以德育人”中发挥有效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梳理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历程,把握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剖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者把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育人

一、新时代对大学校园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立德树人”,他说,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和使命,强调高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使命,通过“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1]。

由上可见,在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时代已经给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学校园文化在高校育人工程中担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进行重新审视,以期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初衷。

二、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历程

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我国对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多数学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通过全体师生长期以来营造、传承、创造、积淀等累积起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层面。就我国的大学校园文化而言,大学校园文化被认为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融合统一。大体而言,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

我国现代大学诞生于民族忧患和国家动乱之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又陷入一场政治运动,大学偏离了正常办学的轨道。改革开放之后,束缚在广大青年身上的精神枷锁打破了,全国各地大学校园的思想领域顿时空前活跃,校园文化逐渐向教育方面发展,渐趋于理性。这个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是自发的、无序的。

(二)探索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方方面面,高校师生逐渐意识到校园文化生活对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等问题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各大学开始有意识地探索,不断完善高校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积极有序的,但也有部分青年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影响,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推崇普世文化,导致各种不良文化充斥校园。

(三)深化期——20世纪90年代

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全国高校在前期发展建设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相互借鉴吸收,普遍加强了对校园文化的引导和建设,使大学校园文化趋于规范和更改,开始将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

(四)多元期——21世纪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接连扩招,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攀升,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渐渐成为大众教育,大学校园文化变得更开放、多元。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全面发展。

三、当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

(一)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全国各地高校纷纷扩建新校区或做整体搬迁。在此过程中,高校校园环境大大改善,现代教学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图书馆图书收藏日益丰富。但是,也存在着各地区、各学校不均衡的现象,很多大学生表示对自己学校图书收藏不太满意。

(二)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文化的盛行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消磨了他们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导致独立思考能力减弱、学习兴趣降低等,校园文化建设者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挥网络文化的有益影响,不让网络主宰大学生的生活。

经过几十年的校园文化建设,现在各高校普遍认识到校园文化对育人的影响,都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但是参与人员主要是学生、学生干部和极少数的专业教师,参与的部门也只有相对固定的少数几个部门,参与的面不够广,很少有校外人员身影。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很多活动靠“组织”进行,走过场,搞形式。同时,和通俗文化相较而言,高雅文化开展较少;和娱乐性文化相较而言,启迪性文化开展较少。校园文化建设者要采取有效手段,不断丰富拓展校园文化种类,积极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

(三)大学校园的制度文化

中学生对《中学生守则》耳熟能详,但80%以上的大学生对学校制度认识不深,他们不清楚校规校纪,即使有《学生手册》也因为没有组织学生学习,而是将其束之高阁。校规是校园文化的框架,如果不被师生认可和遵守,校规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

此外,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层次和要求不同,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大不一样,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平均用力,要有主次之别。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师与学生,娱乐性与启迪性等,不能一概而论。大学校园文化应该建立有效的机制,以促使校园文化建设有序地开展和传承。

四、当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大学校园文化“千校一面”,没有形成和高校自身类型类别相贴合的特色文化。我国高校类型众多,有综合类、财经类、理工类、师范类、医药类、语言类、政法类、农林类、军事类、艺术类、体育类、民族类等;各高校层次也各不相同,有985、211大学,有非985、非211大学,有双一流,也有双非大学等;有中央部属本科院校,也有省属本科院校;有大学、有学院、有高等专科学校等,不一而足。这些不同类型、不同类别的学校,其校园文化内涵肯定不尽相同,建设培育方法也不可能一样,各高校应该探索凝练形成与自身类型类别相吻合的校园文化精神。

(一)大学校园文化“随波逐流”,没有形成具有各自核心价值观的特有文化

我国高校不仅类型类别众多,等级有别,而且地域分布广泛,办学的经济条件、教育教学资源分配等也都很不均衡。例如,浙江省的嘉兴学院和“红船精神”,陕西省的延安大学和“延安精神”,东部沿海地区和海洋文化、创新精神等,都说明各地高校各有特色。因此,各地区高校应将當地特色和学校办学宗旨相结合,整合凝练形成具有各自独特文化内涵的大学特有文化。

(二)大学校园文化“各自为阵”,没有形成结构合理的完整体系

不管是从学校个体,还是从总体而言,当前校园文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校园文化处于半自发的、随机的、散乱的、无序的状态。就单个学校而言,学院与学校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它们的文化都是各自独立的,文化育人的教育模式也是各自研发的。大学的决策者应该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建设的布局中来,对校园文化的框架及实施做总体的谋划,将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系,让校园文化渗透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真正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三)大学校园文化作用宣传不够,没有形成文化育人的意识和氛围

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参与者范围狭窄,只局限于少数几个部门和岗位负责人。其他大学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校园文化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不自觉地将自己排除在校园文化之外,缺乏有意识地参与营造校园文化来达到育人目的的行为。高校的师生,尤其是学校及学院领导,应该大力宣传校园文化的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共同参与,有意识地培育形成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具有自己高校独特内涵的精神物质制度行为文化,并且探索实践出一些有利于传承、育人和引领一方风气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社会各领域掀起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3]。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我国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不断加强,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归宿,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能量源泉,与高校校园文化共荣互哺”[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指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而且能推动大学校园文化体系持续优化,不仅能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而且能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增强时代感。当大学校园文化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必将迎来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

[2]易又群,谢昕.论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研究[J].前沿,2012(19):197-198.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吴彬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258(1):39-42,81.

猜你喜欢
以德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以德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