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东,冯军军,张思琦,黄秀英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元 628040)
近年来,在华国际留学学生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学历生增长迅速,学历结构得以优化。2018年,学历生人数较2012 年增长93%,研究生人较2012 年增长136%。第二,学科分布从以汉语为主的“单线”向多学科的“复线”发展。2018 年较2012年相比,学习汉语的学生比例下降15.83 个百分点,但学习艺术类、工学、历史、经济、法律和中医等学科的学生增长较快,学科分布更加多元和合理。近10 年来,来川留学教育,了解在川国际学生教育发展现状有助于认清形势,为高职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提供背景。
从纵向来看,1999 年至2018 年来川留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 年过千人,但截至2015 年均未过万人,直至2016 年才过万人(见图1)。从横向来看,1999 年至2018 年以留学生总人数计,四川省在全国31 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平均排名15 位,始终未进前10 位(见图2)。近年来(2015—2018 年)同为西部省(区) 的云南和广西在留学生规模上已经超越四川,这与经济发展水平(以省、直辖市和自治区GDP 总量计) 不相符、不同步。可喜的是,2019 年来川留学生人数已经超过1.6 万,增幅超过15%,增长强劲。但总体来说与经济发达的省市相比规模偏小。以2018 年数据为例,排在前11 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天津、广东、湖北、云南、山东和广西留学生总数分别是四川的5.8 倍、4.4 倍、3.3 倍、2.7 倍、2.0 倍、1.7 倍、1.6 倍、1.5倍、1.4 倍、1.4 倍和1.1 倍。
图1 1999—2018 年在川留学生人数不完全统计趋势图
图2 1999—2018 年在川留学生总数在全国31 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排名情况不完全统计图
2018 年在川留学生中攻读学历的学生占56.30%,略高于非学历生,同比增长1.43%。学历生中本科占59.55%,攻读硕士和博士的研究生学历占35.58%,而专科生仅占4.86%。学历留学生呈现不规则的金字塔形(见图3)。
图3 2018 年在川留学学历生学历层次不规则金字塔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2017 年秋季学期招收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学生以来,累计招收和培养来自孟加拉、蒙古和乌兹别克斯坦等12 个国家学生150 余人,学历生占20%,专业覆盖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数控技术等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一年制语言生3 批,一学期制语言生1 批,三年制学历生3 批。在国际学生语言及专业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第一,汉语言水平明显提高。HSK4 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70.83%,最高分高达276 分。第二,四个“融合”(不同生源国留学生之间的融合、中外学生之间的融合、中外师生之间的融合和留学生与当地的融合) 明显增强。第三,学历留学生思想高度提升。学历留学生无偿献血10 人次,共计2000 ml,展示了大爱无疆的无私奉献精神。
留学生对学院、对学院所在城市和对中国的感知和体会可以通过其微信朋友圈客观反映。绝大多数学生都从中国、广元和学院3 个层面来记录其真实感受。如越南某学生发朋友圈“中国真的是一个来过一次,一定想再来第二次、第三次的地方”,表明其对中国的向往;塔吉克斯坦学生金娜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家,并将其在学院留学的一年称为“过去五年中最美好一年”;孟加拉学生鲁兴和乌兹别克斯坦学生分别用“美丽”和“beautiful”评价广元的环境;巴基斯坦学生马利克在家看到广元新闻时勾起在校期间的美好回忆,充分体现出习大大所讲的“乡愁”等。
国际学生国别的多样性、来自地域的宽广性、宗教信仰的特殊性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等共同决定其结构的复杂性。由于国际学生存在跨文化的适应性问题,故经常出现种种问题,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差异,跨越文化的鸿沟,有利于其顺利融入中国高校学习和生活。
1.生活适应问题
生活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饮食起居。饮食上,穆斯林学生禁食猪肉,印度教学生禁食牛肉和猪肉,这与以猪肉为主的中国饮食习惯相比,存在饮食文化隔阂。起居上,国际学生普遍存在倒时差的问题,晚睡晚起[1-2]。
2.学习适应问题
由于语系的差异,国际学生很难正确掌握某些拼音的发音,而汉字的书写则更让国际学生头疼。因此,汉语学习成为国际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另一道隔阂。加之不同国家教育制度之间的差异,教学模式的不同,以及“中国式”“模板式”的课堂教学和“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国际学生很难理解和适应。
我国已成为国际学生流动的重要目的国,亚洲留学最大目的国,规模大、责任大、挑战大。在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意外伤亡类、刑事治安和重大国际类等突发事件不断攀升[3],其危害性、敏感性及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对我国社会治安、新闻舆论、执法司法等形成了挑战,直接对外事、公安、教育和宣传等部门,特别是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破坏社会稳定,颠覆国家政权的三股势力(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宗教势力) 仍然存在,并有进一步抬头的趋势。生源国地区局势紧张、政局不稳等因素,如印巴冲突、巴以冲突等,往往通过宗教发挥作用。对于国际学生在政治体制上跨文化和宗教信仰适应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思想波动,甚至出现文化休克或文化抗拒现象,这对高校教学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国际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也是影响学校教学秩序和生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尊重国际学生宗教信仰自由,有针对性的加以管理和干预,正确引导其合法信教十分必要[4-5]。
时间上,每学年建档一次,具有的滞后性;内容上,由于资料分类不科学,过于笼统、不科学,导致内容不充实、不完善;形式上,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多部门管理,不便于调阅和查询;传递上,档案的“出口”和“流通”成为最大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学院初步探索了国际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体系,以期更好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
学院树立全院、全员国际意识,整合各部门资源优势,建立了国际学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会议定期于每月最后一周五召开。国合处(国教中心)全面组织协调,二级系部负责专业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国资后勤等部门为国际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服务,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软环境,建立群策群力、院内联动、各方协调、各尽其责、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6]。
学院层面,采取“尊重差异 区别对待”的原则,允许国际学生在公共厨房做饭[7],以解决其燃眉之急。同时,建立国际学生教师课后辅导专项资金,用于辅导学生汉语和专业。学生层面,积极发会朋辈影响力,从国际交流协会抽调思想觉悟高、业务水平强的学生干部国际学生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业帮扶。
学院建立新生入学全员心理筛查制度,以指导“五特”(特殊家庭、特殊疾病、特异体质、特殊心理、特殊社会关系) 学生档案的建立[8]。定期了解“五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基本情况,通过逐一谈心谈话为其排忧解难。目前,已形成班级“心理委员—导生—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四位一体”的干预机制。
1.重大事件的一般定义及分类
重大事件是指因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在没有明显征兆的情况下,于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突然偶发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从事件人数来分,可分为群体突发和个体突发两种基本类型。从事件内容来分,可分为违法违规、打架斗殴、意外伤亡、心理突发等[9]。
2.处置基本原则及要求
(1)注重时效性和协调性
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了解情况,稳妥而果断采取措施,如稳定相关人员和群体的情绪等。同时,报告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与家长取得联系。特殊情况要向公安机关等部门寻求帮助,取得社会支持。
(2)注重预防性和教育性
将国际学生思想教育融入始业教育和日常生活教育,分层次、有梯度地入脑、入心、入行,最终转化为安全预防自觉。
(3)注重人本性和总结性
始终树立身心健康第一意识,保障国际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将危害性降至最低。事后认真分析事前原因,梳理事件过程,最后形成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的处置经验。
学院层面,建立“一个为核心,多部门协调”的值周制度,即1 名院领导,2 名中干和3 名辅导员为核心的应急处理队伍,后勤服务部门、校医院、信息中心等部门协调联动的值班。应急队伍每晚在学院值守,走访国际学生宿舍[10]。同时,学院安办、学工部(宿管中心) 和国资后勤处等定期开展安全大排查。
系(部、处室) 层面,8 个系(部、处室) 分工协作,每晚1 个(部、处室) 系集中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教师层面,辅导员每周至少下寝一次,指出寝室安全隐患,督促搞好卫生,为营造健康、安全、良好的公共居住空间提供指导。同时,加强中国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和人际关系等教育,建立移动的思想教育阵地[11],关注国际学生思想动态。
为加强和完善公共厨房的管理,厨房内装有摄像头,并配备专人管理,以确保卫生和安全。制定《国际学生公共厨房日常记录表》,将国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规定其做饭时间,同时组长对食材来源和环境卫生负责,管理员签字确认。
为了让国际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节约用水用电,珍惜能源,为构建节约型低碳社会贡献绵薄之力,学院每月按人均收取公共厨房的水电费。辅导员每天中午和晚上巡查,并作相关教育[12]。
进行适度的教学制度改革,将期末一次性考核评估,有步骤、分阶段地拆分成若干个考核周期,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周期性考察[13]。如根据教学周历、教学大纲和教案,每4~5 周为一个考核周期,采用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考察国际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这种周期性、阶段性考核方式,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相应的教学微调,体现考试、考核的过程性,避免只体现结果性的“一锤定音”式的考试。
1.紧扣教学评估周期,时时更新学生档案
将国际学生从申请入学到毕/结业离校的所有有价值的资料建档立卡,每人一个档案袋,封面注明姓名、学号、国籍、护照号、专业和学习期限等信息。将教学考核周期的最后一天作为国际学生档案更新日,及时装入周期考核结果和操行评定[14-16]。
2.多方挖掘提炼国际学生档案内容
申请入学资料包括申请入学的学历证书、无犯罪记录证明材料、家庭信息表等;入学过程资料包括《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生入学流程单》和在国内医院做的入学体检报告;在校学习和现实表现资料包括如周期考核成绩单、奖惩文件、教师评语等;离校相关文件包括退学文件、离校通知单等。以班级为单位打捆并附班级学生信息表,移交档案室,实现全过程、班级化、分系部归档。
3.精选照片、视频等素材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基于国际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和信息中心云平台,学院拓展“一标三实”基本内容,每学期对个人信息进行详细统计。除保存纸质原件扫描件之外,还将学生在校期间精彩的瞬间用照片、新闻、抖音、微信和音频等形式记录下来,精选具有较大影响的电子素材存入独立文件夹并上传至学院云平台,加密备份,从而保障留学生的信息安全,初步探索了国际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
4.打通国际学生档案流通渠道
探索建立学院与国内各高校国际学生档案共享机制,确保国际学生毕/结业后再到其他国内高校学习档案的连续性;探索建立学院与生源国驻华大使馆或生源地教育行政部门国际学生档案共享机制,确保国际学生回国后有迹可循。
宗教具有道德感化作用,宗教教义大都要求信徒行善,除去恶念。宗教为德育积累丰富内容和资源,提供精神支柱,并承担着净化心灵、规范行为的教育功能,因此,宗教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17]。为此,学院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下宗教机构作用,与广元市伊斯兰协会建立双向互动,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共同教育和管理宗教信仰学生。每周星期五学院派专人前往清真寺,实地走访,了解做礼拜学生的情况[18],院方同时邀请市伊斯兰协会到学院对国际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参加学生活动。
近年来,将法制教育纳入始业教育和假期前教育。学院邀请属地派出所、市出入境、公安分局等前往学院进行法制宣传讲座。同时,与广元市国安局也保持密切沟通与联系。
学院转变后工业社会培养工具的刻板形象,充分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将请假或毕/结业离校学生信息反馈给当地派出所和其父母,确保其顺利安全地到达目的地,给国际学生生命以良好的浸润和熏陶,体现对人自身生命的关怀[19]。
入学帮扶是国际学生工作的源头,是教育管理的上游过程,是人本主义的集中体现,展现了高职院校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对教育管理的后续过程起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宿舍、厨房、教学评估和档案管理属于常规日常管理工作,校地联动属于协同教育管理,重点学生的教育管理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属于应急管理。这三大部分属于教育管理的中游过程,亦是教育管理的重点。学生离校重点体现学院对学生的关怀,作为以信息产业为办学特色的工科院校,人文关怀的浸润更应体现在细微之处。
总之,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应严格区别于以结果导向为主的管理模式,相反更应注重教育管理的过程性[20],但过程与结果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过程控制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结果的优与差。“一带一路”国家留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将国际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看成由一系列过程组成的整体,同时体现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该体系将国际学生工作与国际学生现实的、可感知的真实日常生活世界紧密融合[21],避免枯燥乏味的工作方法与日常现实生活脱离,甚至渐行渐远所带来的弊端。同时,摒弃空洞说教的标签,使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