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敏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学生工作处,广东 广州 510640)
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为“谋个性之发展”。教育扶贫关注的不仅是贫困生是否能成才,更重要的是能否实现个性化成长。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如何从关注整体的估算式扶贫转移到关注特定对象个性化发展的精准式扶贫,坚持共性需求与差异需求相结合,将贫困生分类、分群、分组,做到因地、因时和因人制宜,为分层次、分阶段、差异化教育奠定基础,使精准育人理念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精准生效[1]。最终提升贫困群体的生存、经济和发展能力,摆脱累积式代际贫困传递并实现个性化成长成为精准扶贫的关键。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系统的个体身心发展因素,中观系统的家庭、学校因素、外层系统的企业因素,宏观系统的国家政策因素以及历时系统关键事件因素等方面研究高职贫困生成长的影响因素,以期实现发展型教育资助的最终目标,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
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级评定法,基于布郎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从五个系统分别找出影响高职贫困生成长的因素并形成相应的问卷项目。在微观系统上设置身体健康状况、认知能力、意志品质、动机需要和个性性格5 个项目;在中间系统上设置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现状、学校、同事关系、家庭与学校、工作的平衡5 个项目;在外层系统上设置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与学校没有合作的企业、学校周边社区、非学校周边社区和地方政府5 个项目;在宏观系统上设置国家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国家法律法规、宏观文化环境、社会风俗习惯和教育政策6 个项目;在历时系统上设置升学、获奖、厌学、积极关键事件、负面关键事件5 个项目。受调查贫困生基本情况见图1。
图1 受调查贫困生基本情况
项目采用李克特式5 点计分法计分,按影响程度分为5级,1-5分别代表“影响很小、影响较小、一般、影响较大、影响很大”,让高职贫困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评价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影响情况,并在符合自己情况的选项上打钩。本研究基于广东省5 所高职院校,包括: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的贫困生为样本,通过亲自派送、邮寄和电子邮箱等方式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00 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共1176 份,有效回收率为90.5%,最后,利用SPSS19.0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录入相关数据,通过百分比描述统计、均值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其中男生占31.89%,女生占68.11%,家庭经济状况中特别困难占32.91%,困难占32.99%,一般困难占34.1%。
微观系统主要对影响个体成长最内层的因素加以调查,包括: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意志力、学习动机、性格等因素,微观系统各要素均值情况见图2。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贫困生认为学习动机对自己成长的影响非常大,其均值达到了3.6,而身体健康状况对其成长影响最小。徐国琴认为学习动机的不明,会导致学生自己信心不足,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自卑感以及面对问题时的逃避与放弃[2]。张宏如也提出高动机者会比低动机者倾向于有更好的作为,而在甘诺对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中,证明了学习动机对学业成就有直接的关系[3]。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学习动机对贫困生的积极影响。然而,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压力,在兼职与学习两者间产生了矛盾。长时间的外出从事兼职工作,对学生的本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贫困大学生清楚的明白,学习是“出路”,甚至工作回来还在熬夜学习,恶补知识等。一方面想学好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因为参加勤工俭学或校外兼职等工作,精力分散,无法专心学习,但是由于高职贫困生大部分精力旺盛,从而忽视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和学习压力,使身体健康状况长期受到忽视。
图2 微观系统各要素均值情况
中间系统主要着眼于高职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教师关注、同学关系、同辈群体优秀案例进行研究,中间系统各要素均值情况见图3。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教育对贫困生成长影响最大,同辈群体优秀案例对贫困生成长的影响最小。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是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就可以说地球上找不到与你百分之百一样的人,任何一人都是独立的,从生活方式,处事态度,甚至人生观都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教育,是一个人最原始的生活环境。家庭经济状况、家长职业多样化与职业、家庭结构、文化程度的差异,直接导致家庭教育的多样化。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大理石,他认为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塑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被列在首位,由此看出家庭教育在这位教育学家的心中所占据的地位之高。随着时代变迁与发展,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因素的改变与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愈加突显。
同辈群体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基本环境,以共同活动、目的、价值为中介的共同体,群体的价值观念属于潜移默化影响。当前大学生个性张扬,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同辈群体在模范带头作用、纽带链接作用、凝聚作用方面发挥欠佳,使得该因素在高职贫困生的个人成长路径中影响最小。
图3 中间系统各要素均值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外层系统中地方政府对贫困生成长的影响最大,而与学校没有合作的企业对学生的影响最小,外层系统各要素均值情况见图4。精准扶贫背景下,地方政府对于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广度,对政策的理解程度和执行情况都对贫困生成长产生深刻影响。高职贫困生更多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资助,比如经济式资助、政策式资助能让贫困生通过绿色通道或国家资助政策减轻贫困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支出。调查显示,与学校没有合作的企业对贫困生成长影响较小,教育部等14 个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职成司函〔2019〕104 号),文件指出:“重点培育一批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的高水平实训基地,推动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能力[4]。这些都说明校企合作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校企合作成为高职生特别是贫困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与学校没有合作的企业对贫困生成长的影响显得微乎其微。
图4 外层系统各要素均值情况
宏观系统主要从国家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国家法律法规、宏观文化环境、社会风俗习惯、教育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国家的教育政策对贫困大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影响最大,宏观系统各要素均值情况见图5。习近平在2013 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现已成为各项扶贫工作的新目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标准,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扶贫工作。《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中也明确提出来做好农村建档立卡工作,以识别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是精确扶贫的主要方式,是精确扶贫的前提及基础。高校的建档立卡生,在享有国家及学校资助的同时,还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提供生活补助、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促进成长发展项目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这项规章制度大大缓解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切实保障了贫困大学生安心升学,健康成长,顺利完成高校学业。
调查结果显示,社会风俗习惯对贫困生的影响是最小的。社会风俗习惯可以说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一种反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于以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为主要关注点的贫困生而言,在尚未步入社会的情况下,他们更多的是关注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事情,因此,社会风俗习惯对于其成长更多的处于一种次要地位。
图5 宏观系统各要素均值情况
历时系统主要从人生的过度节点和转折期研究个体情况和变化来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升学、获奖、厌学、积极关键事件、负面关键事件,历时系统各要素均值情况见图6。结果显示,升学对贫困生成长的影响是最大的。在我国城乡差异的背景格局下,读书成为了农村学生改变命运、实现改变自身的关键途径。升学,意味着出人头地,甚至改变整个农村家庭的命运。农村的学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去实现自己的升学梦。
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影响下,贫困大学生受到较高的关注,也得到更多的经济资助和能力培养机会。由于升学作为贫困生摆脱贫困状态的关键途径,贫困大学生渴望成才,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学业才是大学生实现价值的主要支柱。在学校的引导下,能更好的明确大学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及特点,加强自身的未来规划和职业规划。通过这些影响提高自我效能,在增强学习动力的同时,希望通过学业的成就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因此较少出现厌学情况,也对其成长没有直接的影响。
图6 历时系统各要素均值情况
面对贫困生学习动机不明问题,首先,利用榜样的力量,强化学生的向优励志导向,鼓励更多的学生向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学习,特别是新生入学教育,应该加大宣传各类励志人物和事迹,引导贫困生积极向上。其次,增强贫困生心理资本,培养良好心态。在强化励志导向的同时,也要关注受资助学生的心理,通过谈心谈话、温暖热线、525 活动等方式,激励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在学习、生活中时刻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再次,营造校园学习环境,搭建交流平台。利用活动、讲座、比赛等,分门别类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优势,引导贫困生积极参与,为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提供多种途径。最后,应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力量,积极发动优秀受助学生代表回校开展分享宣传会,充分发掘并展示其优秀先进事迹、分享校园经历、自身学习方法和对校园的看法理解,引导其他贫困学生向优秀榜样学习,按优秀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强化学习动机。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非正规的终身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包括知识、思想、品德、生理、心理、生活、技能等诸多方面。当前很多贫困生的家庭教育质量不容乐观,教育理念上容易发生偏差,教育方法的不当和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无知,都可能导致孩子成长中的问题。高校可以建立线上线下家校联系平台,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线上平台主要是通过进行电话、微信、QQ、视频等方式,随时随地解决贫困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学校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通过专题报道、专栏、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开展经常性、公益性宣传,引导社会各界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工作,为家庭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线下平台则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家庭教育志愿服务,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供专业指导服务,提升家长教育能力,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感染性。
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深入了解贫困生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贫困生帮扶政策,以实现教育公平,促进贫困生个性化成长。在助学金与助学贷款方面,由于两者具有普适性,助学金可以无偿获得,受助面宽但额度小,基于这一特征助学金很难达到“助困、扶志”的成效,建议实行总量控制,减少资助面,提高资助额度,避免成为普惠式资助,使其让真正需要的人受益[5]。助学贷款作为一种延迟付费模式,属于有偿性获得,凡符合申请条件均可获得,但额度偏小,建议提高助学贷款的贷款额度,这样既助于学生勇于担负家庭和社会责任,在校时勤奋学习,走向社会后努力工作。因此,应该完善地方政府职能,发挥其督导作用,建立长效、稳定且与时俱进的社会公益力量、学生就读学校及学生家庭之间的联动机制,在及时识别贫困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地送去温暖与力量;在解决其物质困难的基础上,激励其自强不息的斗志,促进其成长成才。
精准扶贫的根本在于让贫困人群掌握脱离贫困的持续能力,而这份能力的掌握离不开教育政策的支持。教育政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推行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政策使贫困家庭也能享受到相应的教育分配,有助于高职贫困生的个人成长[6]。教育政策中对贫困生的帮助,不应只是对贫困生进行资金上的援助,还要加强综合素质的援助。首先,精准定向、定点教育扶贫对象。针对区域性可持续发展方向,定点培养相关产业专业相关学生,可以通过加强贫困生的技能培训,使其由“输血”变为“造血”,由“供给型”变为“经营型”,并为其提供各种渠道锻炼和实践,不断培养贫困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从学生个体到贫困家庭各户再到整个贫困地区的定向型扶贫。其次,教育政策的制定应重视知识文化心理思想四方面,建立综合性素质教育,关注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完善精神扶贫,健全在思想教育方面的教育扶贫措施,树立"扶贫必先扶志"的方针。再次,教育政策的引导要注重感恩教育的融入,树立贫困生的教育成本分担理念,让他们认识到大学生有缴纳学费的义务,同时在经济困难时有权利接受国家社会的帮助,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回馈社会、家庭和他人。强化感恩教育鼓励义务奉献有利于贫困大学生集聚正能量,健康幸福成长。
在贫富差距拉大的社会背景下,提升学历成为贫困生成长的关键途径,大学平台为挖掘自身才能、定位自身前景、创造社会财富、努力脱离贫困打牢基石。因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贫困生提升学历,从而促进其成长。首先,搭建优质教师资源交流平台,利用同行的优势和力量,让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通过优质教师资源的交流实现传播,从而增加优质教育的受众面,改善贫困生的教育质量。其次,通过优化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系统(品德、价值观、性格、兴趣、智力与能力以及体能),全方面培育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其学习能力和动机,进而提高乡镇、偏远地区学生提升学历的概率,降低提升学历压力给贫困生带来的潜在影响。最后,优化教学硬件设备,改善学习条件。学校可以通过加大校园配套设施的投入,配备学习区、体育区、户外实践区、传统文化区、国防教育区等,充分发挥校园一站式服务功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从而帮助贫困生提升学历。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贫困生的成长情况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五个子系统分析其成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既有利于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能切实促进贫困生个性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