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牧区三产融合发展分析
——以内蒙古为例

2020-06-02 12:49邓少华王康
关键词:农牧业牧区农牧民

邓少华 王康

(内蒙古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发展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有效推进创新型农业经济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2015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关于推进农村地区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要求,此后从2017—2019连续三年都对农村三产融合作了重要论述。2019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在农村产业融合方面,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响应中央号召,积极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2017—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党代会与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要推进农牧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的转变。本文以内蒙古为例,通过对内蒙古农村牧区三产融合进行考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以构建内蒙古地区农村牧区三产融合的对策及长效机制。

1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1.1 农村三产融合的概念界定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想起源于日本学者社团法人JA综合研究所今村奈良臣[1](1994)提出的“六次产业化”概念。他认为,农村六次产业融合是指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总和,即1+2+3=6,这意味着农业不仅是指农牧产品的生产,还包括与之相关的第二、三产业。后来,他又提出农村六次产业应该是农村一、二、三大产业的乘积,即1×2×3=6。其内涵是,如果农村产业链中一个产业的产值为零,那么六次产业的整体效益将为零。

国内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内涵进行了研究。徐哲根[2](2011)认为农业的“六次产业化”可以理解为,充分有效利用农村地区的各种资源推进农村各产业有机融合进程;苏毅清等[3](2016)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定义为,在农村地区实现农林牧副渔等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所形成的农村社会生产的劳动分工与产业分工的内部化交叉化,进而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陈俊红等[4](2017)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旨在突破一、二、三产业的传统界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通过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交叉、渗透和重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者,通过发展新型农业企业发掘新功能新价值,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服务效率。

1.2 农村三产融合的过程界定

农村地区如何进行三次产业融合,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我国学者白永秀[5](2008)认为要从拓宽农业产业渗透领域、优化农业产业融合方向、建立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机制以及建立为农业产业融合提高服务的中介机制四个方面来注重农业产业的融合;赵霞等[6](2017)认为大力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从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市场需求刺激和政府外部政策驱动四个方面同步推进,应采取多种措施有效促进农业三次产业融合的深入发展;刘海洋[7](2018)提出通过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挖掘新时代农业的社会功能,发展乡村新型业态,打造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曹琼文[8](2019)提出区域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应依据当地实际形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融合平台,从而促进我国农村三产融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3 农村三产融合的国际化视角分析

国内学者从国际化的视角来分析农村三产融合的相关做法以及启示。如姜长云(2015)指出了日本政府推进农业“六次产业化”的重点与特色,并分析了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日本的异同点[9]。一些国外学者也对农村三产融合做了研究。Mark D.Partridge[10]等(2010)从城乡通勤的角度对农村地区做了概念界定,对农村产业融合中农村人口增长、就业前景、劳动力供应以及相对工资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M.Vujicic与L. Ristic[11](2012)从欧盟一体化进程的角度,针对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强调农村发展的协调战略通过政策以及财政支持,缓解农村地区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和维持景观保护和土地保护。通过高效利用自然和劳动力资源及有利的气候等因素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与缓解农村地区的投资孤立,带动农村经济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最终目的是增强农村经济竞争力,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农村牧区大力发展三产融合,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从现有文献来看,针对内蒙古农村牧区三产融合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必要以内蒙古为例,通过对内蒙古农村牧区三产融合的考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构建内蒙古地区农村牧区三产融合的对策及长效机制,从而为内蒙古地区农村牧区三产融合提供机制与经验之借鉴。

2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现状

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类型各异,地区特色农牧产品丰富,广大农村牧区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开发前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农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继能源、冶金之后内蒙古第三大工业支柱产业。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盟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共2 034家,各类民营市场主体共有193.4万户,同比增长5.1%,占全区市场主体总数的97.4%;农民专业合作社8.1万户,农业机械化程度达88.67%,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4%。①

2.1 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农村牧区三产融合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广大农牧户发展农村牧区三产融合,是农村牧区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以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镇为例,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镇有5个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规模化种植到产业化经营,将农业与旅游业进行融合,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业田园综合体。合作社积极响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用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技术进行种植,提高蔬菜供给质量,采摘季大约半年左右。合作社还种植了火龙果、油桃、草莓等特殊蔬果,实现了全年有果蔬,四季能采摘,形成了“家庭菜园+乡村旅游”融合化发展模式。此外合作社还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现代牧业”,推进农畜产品流通现代化。

2.2 党建融合支持农村牧区三产融合

内蒙古围绕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合作社、工业园区融合到党建工作中。以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为例,围绕推进经济融合发展,推进党建与重点工作深度融合,促进共赢。以党建链引领产业链、服务链、治理链改革,促进农牧区三次产业融合,在全旗培育市级以上党建融合精品示范点12个,形成了“现代农牧业+乡村旅游”等4条红色风景线,覆盖农村牧区以及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496个、党员7 000余名。②通过横向延长产业融合链,从而达到农牧区因地制宜三产融合之目的。

2.3 土地流转助力农村牧区三产融合

农村三产融合的顺利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土地流转率的提高。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是促进农村牧区产业兴旺、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化专业化农牧业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为例,截至2018年上半年,巴彦淖尔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297.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7%。其中,70%以上的土地流转到大型养殖户;流转到企业的占流转总面积的20%;流转总面积的6%以上流转到农牧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千亩以上流转土地规模的经营主体有103个,面积44万余亩,占到土地流转面积的15%以上。③对于推动农村牧区农业机械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生产智能化起到良好的作用。

2.4 龙头企业推动农村牧区三产融合

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联结农产品加工,有序推进农牧民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互联网+订单农业”模式经济;同时,发挥好政府的综合协调作用,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农牧民发展市场经济的素质,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利益联结,培育壮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龙头企业综合利用特色优势协调发展。针对优势特色种养殖业,以“龙头企业+农场+加工厂+农牧户”模式打造产业优势,实现融合高效发展。

3 内蒙古农村牧区三产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产业融合主体发展活力缺乏,融合增速缓慢

当前,内蒙古农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不高,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驱动力不强,外生动力刺激不够,导致产业发展活力缺乏。另外引领产业融合的企业主体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营销方式落后、产业链条短、企业创新意识缺乏。2017—2018年规模以上依托第一产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速按其行业分类,与农业有紧密关联的轻工产业总产值均出现不同比例的负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7.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3.4%,纺织业增长-3.3%,纺织服装、服饰业增长-7.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增长-39.1%,家具制造业增长-107.1%。④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调研得知,内蒙古农村牧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及相关参与三产融合企业主体在三产融合过程中融合程度还比较低,仅在初加工和原材料采购方面与农牧民及合作社进行相关联结,融合层次较低,融合增速缓慢。

3.2 农牧民参与三产融合程度低,增收模式单一

三产融合的根本落脚点是使农牧民收入得到多元化增长,增加农村牧区经济竞争力和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乡村振兴。要让农牧民通过三产融合不仅要依靠第一产业创收,也可从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中获得具有可持续性的稳定收入。但2016—2018年各盟市乡村第二产业带动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净收入情况不超过500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三年来全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第二产业人均净收入仅不足100元,通辽市、赤峰市等盟市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第二产业人均净收入不超过50元。⑤根据实地走访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及阿鲁科尔沁旗等地调研得知,大多数农牧民还停留在自产自销的初级经济水平,思想观念落后,劳动力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参与以农牧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农畜产品加工业积极性不高,参与意愿也较低。产业融合带动促进农牧民收入多元化从而达到增收致富的效益水平还比较低。

3.3 三产融合技术政策支持少,技能人才缺乏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基本上以一产与三产相融合为主要发展方向,农村牧区农牧业与第二产业融合的势头比较弱,程度比较低。自治区政府关于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创新技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出台的文件少,仅是在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及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提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而对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技术政策包括相关技能人员的组织培育以及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进行技术开发创新的企业主体提供补助金、委托费、税制优惠和融资支持等方面并没有出台具体政策,直接投资于产业融合技术开发的项目还比较少。

4 对策建议

4.1 以市场为导向,逆向推动农村牧区三产融合

内蒙古农村牧区发展三产融合应有效针对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多元经济发展为目标,推动多层面产业融合,增强外生经济推动力。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农村牧区产业结构和农产品供给体系,增强内生经济增长动力,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针对市场需求提高供给层次,培育一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注册商标,进而通过内生经济推动刺激带动自治区农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2 延长特色畜产品产业链,发挥农村牧区优势实现产业融合

内蒙古大草原拥有草原主体面积8 666.7万公顷,其中有效天然牧场6 818万公顷,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7%,是我国最大的草原和天然牧场,也是我国最大的优质草原和最大的无污染源动物食品保护基地。对特色草原畜牧业进行功能拓宽,发展牧区休闲旅游,进行品牌深度开发,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针对大众群体市场发展特色羊牛快餐,通过科技渗透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设备发展生物制药,向高科技拓展产业链条,以及针对牧场内部实施特色设施牧业(如图1所示)。

图1 畜牧业产业融合框架图

4.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农村牧区三产融合

自治区政府应当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助力农业生产信息化、机械化及农业服务业专业化等“新三化”,增强产业融合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注重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及农业融合技术创新。促进农业装备与技术应用以及产业融合与绿色发展的融合,起到农业主导产业聚集的功能区作用,建设智慧农业平台。在支持农业服务业专业化方面,政府应当对农村牧区兽医体系以及农业防疫工作进行大力支持并鼓励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进而促使当地劳动力同步流向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增强农牧区经济竞争力。同时也应努力实现财政投入的良性循环,完善制度设计以确保财政投入和基金下乡更高效地为农牧区经济发展服务。

4.4 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农牧民参与农村牧区三产融合

自治区各级政府应当强化政府责任,层层落实,层层压实任务与责任,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农村牧区三产融合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村牧区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政策宣传以及规章制度保障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到农村牧区三产融合中来,保障农牧民农村牧区主体发展地位,并将农村牧区三产融合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司法厅及农牧厅政府公报统计数据.

②数据来源:2019年阿鲁科尔沁旗政府统计数据.

③数据来源:2018年巴彦淖尔市政府统计数据.

④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8)(2019).

⑤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7)(2018)(2019).

猜你喜欢
农牧业牧区农牧民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牧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新巴尔虎左旗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牧区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研究——以内蒙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