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澎
(运城市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山西 运城 044000)
急性脑梗死病情危重,患者出现失语、意识障碍以及偏瘫等后遗症的风险较高,不但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还会加重社会及其家庭负担。及早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规范化以及系统性的神经康复介入康复有助于使其致残率得到明显降低[1]。此次研究纳入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分析为其实施早期神经康复对于改善其生存质量所发挥的作用,如下:
以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均为初次发病。排除标准:精神系统异常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脑炎患者;脑出血患者;脑部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将7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35)男性1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6.4±5.1)岁,研究组(n=35)男性1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5.7±5.4)岁。入组患者临床资料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为所有入组患者提供营养脑神经治疗、稳定血管斑块治疗、脑代谢改善治疗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关节被动活动、翻身以及体位训练等,同时给予研究组患者早期(入院72小时内)神经康复训练,如下。
1.2.1 坐位平衡训练
患者发病后初期生命体征波动较大,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介入康复人员需要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帮助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保持肩关节外展外旋位、髋关节内收内旋位,足跟及足尖保持垂直。早期体位主要以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及仰卧位为主,定时帮助患者变换体位,避免出现拖拽、牵拉等粗暴动作。期间可为患者提供穿衣或者脱衣训练,激发患者的自理生活意识并不断提高其训练积极性。
1.2.2 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待患者平卧位平衡训练达标后为其提供肢体被动或者主动运动功能训练,经常为其实施患肢按摩,可降低痉挛及关节僵硬的发生风险,重点进行肘关节、髋关节以及腕关节、手指关节锻炼,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活动强度。为患者提供主动训练指导时可应用辅助工具,由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进行活动,引导患者逐渐将坐位转变为站位,初始训练时应抓稳床栏,然后逐渐延长站立时间,不断提高患者站立平衡能力。待患者能够平衡站立后由康复治疗师协助患者进行迈步练习,首先原地踏步,迈出患腿,然后迈出健腿,缓慢挪动步子,不断扩大活动范围和活动幅度。
1.2.3 语言功能训练
患者多存在混合性失语、运动性失语或者感觉性失语等语言障碍情况。康复治疗师应该及早为其提供语言功能训练,引导患者进行鼓腮、噘嘴、叩齿、龇牙等动作,每个动作进行5-10次,可使患者面部表情控制能力得到提高,结合舌尖锻炼,指导患者左右移动舌头,有助于提高其语言系统生理控制能力,可加快其语言生理康复速度。待患者口舌功能及面部肌肉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后指导其进行简单发音练习,然后逐渐进行单字及词组练习,逐渐增加语言训练难度,待患者能够准确发音后,介入康复人员可与患者进行简单对话,有助于提高其交流能力,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语言功能恢复。
1.2.4 并发症预防介入康复
巡回护士必须加强巡回力度,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时将其呼吸道内分泌物清理干净,为严重脑梗死患者提供机械辅助通气治疗,为留置导尿管患者进行膀胱冲洗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定期进行尿检,为患者实施腹部按摩并提供饮食指导,加快其肠胃蠕动,防止排便用力加大脑出血发生风险。
(1)应用欧洲卒中评分法(ESS)及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神经功能以及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
(2)应用脑卒中生存质量表(QOF)及Barthel指数(BI)分别治疗干预前以及治疗干预后评定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涉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通过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通过“±s”表示,以t检验独立样本,以x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显著或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以及ESS评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患者FMA评分及E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FMA评分及E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者FMA评分及ESS评分组间对比(±s,分)
表1 治疗前后患者FMA评分及ESS评分组间对比(±s,分)
分组 治疗前治疗后FMA ESS FMA ESS对照组(n=35) 18.93±4.53 66.86±14.59 26.45±1.39 73.43±13.55研究组(n=35) 19.02±4.50 65.97±14.32 22.19±3.78 81.36±13.61 t 1.147 0.965 7.532 9.041 P>0.05 >0.05 <0.05 <0.05
治疗前患者QOF、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QOF评分及BI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高(P<0.05),见表2。
表2 患者生存质量组间对比(±s,分)
表2 患者生存质量组间对比(±s,分)
治疗后QOF BI QOF BI对照组(n=35) 6.43±0.54 41.34±13.45 7.56±0.47 56.78±16.56研究组(n=35) 6.52±0.56 42.13±12.78 8.67±0.45 67.89±16.45 t 1.073 1.864 7.554 11.481 P>0.05 >0.05 <0.05 <0.051分组 治疗前
急性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多发病和常见病,为患者实施溶栓治疗可有效控制其病情进展,但是患者遗留功能障碍的风险较高。
脑部受损后部分残留脑部功能可进行重组,因此,脑功能重组能够加快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功能恢复速度,为患者实施早期神经康复锻炼指导可使局部脑组织血流量得到明显增加,同时还可促进脑组织代谢,有助于使缺血区神经细胞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从而取得神经功能代偿或者重组效果,能够加快脑梗死患者肢体、语言以及自理能力恢复[2]。
此次研究中,治疗后患者FMA评分、ESS评分及QOF评分、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各项目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高(P<0.05)。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入院72小时内)接受神经康复训练能够使其生存质量获得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