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明,朱 旭,张 锴,陈俊英
(南京中医药大学镇江附属医院(镇江市中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3)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于中老年群体,患者下肢与腰骶部一般有酸胀感或是牵拉样疼痛,容易影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往临床上多通过睡硬板床、针灸按摩、服用镇痛药物等进行治疗,但是远期疗效不佳,且病变椎间盘中髓核存在致炎作用,所以还需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本文选择了我院收治的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观察对象,分析了单用腰椎旁神经阻滞疗法与联合应用内热针疗法与腰椎旁神经阻滞疗法对患者腰痛情况与疼痛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以我院2015年4月~2019年5月收治的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依据,设置对照组(15例)与实验组(15例)。对照组: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30~54岁,平均年龄(43.4±6.7)岁;实验组: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31~56岁,平均年龄(44.5±6.3)岁。纳入标准:本次研究活动已征得全部患者同意;排除标准:①脏器功能障碍患者;②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并无明显差异,P>0.05,所以可以分组研究。
治疗对照组患者时,需采用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即:患者取俯卧位,确定穿刺点,行常规消毒铺巾处理;做局部麻醉,垂直刺入腰穿针,待触及椎板后,方能推针并再次进针;当进入椎旁间隙并接触到椎板外缘后,需再次进针1.5cm;若无脑脊液、无血,则可注入专用药液;然后患者保持患侧向上的姿势侧卧30min;此治疗需5 d进行一次。
治疗实验组患者时:(1)内热针:患者取俯卧位;鼻、口需充分显露出来;腰骶部、臀部等分别接受针刺治疗,每个进针点均需接受局部麻醉处理;将内热针刺入各进针点,针尖需与骨膜保持垂直或斜刺角度;连接加热仪与内热针,并将温度控制为42℃,然后加热20 min;拔除内热针,消毒并包扎;休息15min后无不适感者方可返回病房;(2)腰椎旁神经阻滞:同对照组。
本次研究活动的观察指标为腰痛情况与疼痛情况。(1)腰痛情况:使用M-JOA(即: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表)量表判断患者治疗前后的腰痛情况[1],该量表最高分30分,最低分0分,分为:轻度(0-9分)、中度(10-19分)、重度(20-30分);(2)疼痛情况:借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感[2],此量表分值范围是0-10分,分数越低说明疼痛感越轻。
需借助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与处理本次研究活动中产生的观察数据,其中腰痛情况与疼痛情况的数据表示方法均为(±s),并行t检验,P<0.05代表有对比意义。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M-JOA评分与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进行治疗后,两组症状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患者的M-JOA评分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患者腰痛情况与疼痛情况对比(±s)
表1 患者腰痛情况与疼痛情况对比(±s)
组别 时间 M-JOA评分(分) VAS评分(分)对照组(n=15) 治疗前 16.67±3.33 5.82±1.56治疗后 14.25±2.47 3.98±1.99实验组(n=15) 治疗前 16.61±3.28 5.87±1.53治疗后 11.03±2.58 2.78±0.13 t 3.4916 2.3305 P 0.0016 0.0272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比较常见,诸如炎性物质刺激、机械性压迫等因素均有致病可能性[3],多是由于腰椎骨性结构遭到破坏而发病,患侧有疼痛症状,下肢难以正常活动,对于患者正常生活影响较大,需尽早治疗。
本次研究表明,较之单用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适宜于采用腰椎旁神经阻滞与内热针疗法,表现在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患者的M-JOA评分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内热针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肌肉张力,有助于恢复腰椎平衡,且针刺导热时产生的热能,也能改善血液循环,并能消除炎症[4],排除致痛物质,对于缓解疼痛感效果明显,另外,较之以往的银质针治疗方法,内热针疗法无疑还具有便于管理以及无环境污染的应有优势;而腰椎旁神经阻滞通过使用多项镇痛药液,可缓解神经根压迫;因此,当联合使用腰椎旁神经阻滞疗法与内热针疗法时,既能改善患者腰痛症状,帮助其恢复肢体功能,也能缓解疼痛感,整体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基于联合内热针疗法与腰椎旁神经阻滞疗法对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明显,所以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