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华玲
作文题目
某校举行建校110周年校庆活动,先后邀请三位知名校友作报告。 第一位校友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要做别人不做的事儿”,第二位校友觉得最关键的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儿”,第三位校友则要求大家“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儿做好”。
你赞成哪种观点?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这道作文题与2015年高考全国Ⅱ卷“当代风采人物评选”类似,考查了学生在行文中体现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一、抓住关键词,明确情感倾向
材料的背景是“校庆活动”,事件是三名校友来“作报告”,并且三位都是“知名校友”,可以看出本题的出题初衷不在于进行观点的正反对比,而是对这三种观点都持肯定正面的态度。
二、分析异同点,明确写作重点
1.三位校友的报告立场看似相同,却也有隐含的不同。第一位校友的观点侧重“自己的成功经验”,这是一种成功的总结;第二位校友侧重“最关键”,这是他比较权衡后得到的成功的要素;第三位校友侧重“要求大家做到”,这也许是他曾经失败的经验教训,希望同学们不要重蹈覆辙,也可以在行文中有所表现。
2.“你赞成哪种观点”与“你最赞成哪种观点”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写作时的重点明显不同。“你赞成哪种观点”意味着写作者可以在三种观点中任选一个作为文章的主要观点,把赞成这个观点的理由说清楚即可;而“你最赞成哪种观点”意味着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建立在和另两个观点做比较的基础之上的,在行文中一定要出现比较的过程,也就是体现出写作者赞成的理由,但切记,这种比较不是否定式的比较,而是基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对比,它的重点不在于否定。
3.文章首先要回答“你赞成哪种观点”,然后再回答“你为什么赞成这种观点”,重点要落在“为什么”上,三位知名校友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其实是三种不同的处事态度,我们要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原因。
“要做别人不做的事儿”强调的是勇气、创新,慧眼独具,不从众,挑战无人涉足的领域。
“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强调的是兴趣、自主、独立、热情、专注,把兴趣爱好变成事业。
“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儿做好”强调的是适应、责任、坚持、耐心、毅力等,喜欢的事情很容易做好,把不喜欢的事做好才见真功夫。
须注意的问题
1.转换话题。如选择“兴趣”作为文章的主要观点,一定要紧扣“兴趣”与“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之间的关系行文,切忌整篇文章只写“兴趣”。
2.材料陈旧。所选材料最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有现实意义,不要通篇沉溺于“古人堆”中无法自拔
3.贴标签。所选材料和观点结合不紧密。
佳作呈现
另辟蹊径 青年何为
卢晓雅
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向成功的路自然也不止一条。三位校友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介绍了自己的成功经验,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要做别人不做的事”实乃金玉良言,需要我们细细参透。
为人所不愿为,是舍弃小我的奉献精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似乎只有利益能牵动人心,无利可图之事便不会有人去做,但无论哪个时代,被青史铭记的总是那些抛弃私情私利而追求为国为民的大利的人,他们做着常人不愿做的事,终成为浮躁浪潮中的一股清流。百泥村扶贫第一书记黄文秀,年纪轻轻便舍弃城市的舒适生活毅然回乡,拿出甩开膀子加油干的劲儿走近百姓,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正因为她做了那些逐利者不愿做的事,赢得了老百姓的尊重与爱戴,永远地活在了人民的心中。对莘莘学子而言,未来面对择业等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妨想想何是人民需要而又尚未有人去做的事业,这便是你要奋力耕耘之处。
为人所不能为,是坚韧毅力的彰显,是过硬本领的展现。凿深井方能饮甘泉,时代的大任,非集超世之才和不拔之志为一身者不能担负。黄旭华花甲痴迷,志探龙宫,为国铸潜艇。程开甲大业光寰宇,大漠深处引爆核弹。文物修复师、考古研究者,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匠心,他们凭借专业的知识做了别人做不了的事,肩负起强国复兴的大任。青年学子亦应以之为榜样,勤学苦练真本领,未来为人所不能为,领跑世界科技。
为人所不敢为,是敢于创新的勇气。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蛇口区的建设到长三角、珠三角的繁荣,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出的贡献。疫情来临,更是倒逼我们去做以前没有人做过的事。居家学习、远程办公、研发新冠病毒疫苗……都是顺应新局势做出的改变,做别人不做的事,打破陈规谋求新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有选择性地“做别人不做的事”,违法乱纪、哗众取宠之事,别人不做我亦不为。创新、奉献、挑战能力之事,别人不做我却可为。愿我们参透这位校友的智慧,写好青年何为的答卷!
点评
这篇文章以“做别人不做的事”为主要观点展开论述,围绕“为人所不愿为,是舍弃小我的奉献精神”“為人所不能为,是坚韧毅力的彰显,是过硬本领的展现”“为人所不敢为,是敢于创新的勇气”三个精辟的分论点阐释作者对“做别人不做的事”的深刻意义的理解与认识。
开头简单概述材料,回答问题并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对“别人不做”的原因进行了分解与剖析,认为是“不愿”“不能”“不敢”导致“不做”,然后针对具体的原因分析“要为”的意义,议论段紧紧扣住“奉献”“毅力”“创新”行文。最后辩证性地谈“有选择性”地做“别人不做之事”。结构清晰明了,也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思考过程。
论证过程中以黄文秀、黄旭华、程开甲、文物修复师、考古研究者等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们为例,时代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作者关注时事、立足现实的取材特点。
更可贵的是作者在行文中紧紧扣住了“青年学生”这一思考主体,以“青年学生”的收获和做法收束全段甚至全文,有很强的身份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