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诗情与深邃诗意的和谐统一

2020-06-01 13:58汤蒙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0期
关键词:宝塔山诗情延安

汤蒙

摘 要:《回延安》这首诗以浓郁的诗情为主线,与深邃的诗意高度结合。以“回”展开画幅,开启情感闸门;以“忆”引出回想,顾觅峥嵘岁月;以“看”书写现实,畅想美好未来。表现诗人对延安人民的赞颂和一贯到底的革命激情。

关键词:浓郁诗情 深邃诗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07

1956年,贺敬之同志因参加西北省青年造林大会重回延安后所写的《回延安》这首诗,脍炙人口,久读不衰。它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乃在于将浓郁的诗情与深邃的诗意高度结合起来,产生了鼓荡人心的艺术效果。

一、以“回”展开画幅,开启情感闸门

一别延安十年,重返故地,确有说不完的情,道不尽的意。诗人紧紧围绕着这方面的深切感受,倾吐了出自内心的喜悦,表达了对延安、对党、对毛主席、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诗人抓住“回延安”的“回”,泼墨于全诗,可谓:情满宝塔山,意溢延河水。这样写法,虽然常见,但写得像贺敬之同志极富情意的,确是难能可贵。“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用祈求的语气,来写自己的感情激动到需要压抑控制的地步,和拂去挡住视线的灰尘的急切,一开始就通过诗的语言之火做媒介,燃烧着读者的心灵,使读者强烈地感染到诗人回延安将要看到延安身影时的昂奋情绪。

你看,心口、灰塵,竟成了诗人谈话的对象,感情真挚而深沉,读来分外亲切。这就如同拉胡琴先要定音一样,诗一开篇就定下了特高的基调。诗人踏上了延安的土地,“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如此富有表现力的典型动作,写足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一“抓”一“贴”,无限深情,溢于纸面!“回延安”与“想延安”是紧密相联的。若没有先前想象得如痴如醉,也就没有此刻因返回而卷起的滚滚心潮,所以在激动中,诗人追述说“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想念之甚,不只是入了梦境,而且在梦中抒情。“搂”,选词遣字,何等精妙,这比浅言“做梦想着延河水,心中高悬宝塔山”不知好了多少倍!在这两句诗中,若是少却了“双手搂定”,是谈不上情满意溢的,显得平实无奇,有了它,好比珍珠出蚌,光彩熠熠。因为“搂”突出了思念的动态,突出了思念的浓情,尤其是突出了思念的奥义——希望梦境能成为现实!

十年啊,诗人无时不在思念着延安,十年的归愿已酬,梦境果真变成了现实,诗人又回到母亲延安的怀抱,怎不叫他狂喜,迸发出久藏的心声:“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写得有情有意,叫人感到热得连诗句也发烫了!这时,诗人已沉浸在幸福的气氛之中,进入他眼帘的一切,好像都有了感情:“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紧接着展现出一幅热烈欢迎他归来的动人情景:“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在这里,勾画饶有陕北特征的装束,更叫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更能体会到诗人在与延安的亲人相逢时心情的愉悦,他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却“登时说不出来”,便“一头扑在亲人怀……”。诗人虽没说一句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且看这一“扑”不是酣畅淋漓地表现了诗人感情的奔腾激宕吗?

二、以“忆”引出回想,顾觅峥嵘岁月

“回延安”缘起于想延安,因此诗人思想的脚步必然要挪到往昔的峥嵘岁月,很自然地要去顾觅历史的足迹,这就是“忆延安”。

延安,革命的圣地,革命的摇篮,有多少诗的矿藏可以发掘啊,因为她有永远唱不完的歌!贺敬之同志从1940年到1945年,在延安的怀抱里度过了五个难忘的春秋,开始了“真正的生命”。五年,对时间的长河来说,只不过瞬息而已,可对诗人而言,延安的战斗生活,却给他留下了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

饮水不忘育泽之恩。“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诗人娴熟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有个性地抒发了自己对延安人民、对党、对毛主席的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如果把宝塔山比作前进路上的标的话,那么延河水则就是前进动力的油,诗人在延安五年,不仅受到劳动教育与阶级斗争的教育,而且学会了生产技能与懂得了革命真理,迅速地成长起来。根据革命的需要,他和所有的革命战士一样,奔赴到新的征途,在祖国各地撒遍了革命的种子。“山东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只四句话就集中概括了上述的诗意。延安哺育了一大批革命战士,这就难怪“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深邃的诗意蕴藏着热烈的情感,使诗情与诗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回忆延安的昨天,诗人的每根血管都会激荡起延安的水波,他对延河的亲人有深情,延安的亲人对他亦有厚意。“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米酒、油馍、热炕,这都是陕北人民的生活特点,是陕北人民热情接待诗人的礼遇,以此来表明诗人与延安人民关系之亲密无间。

三、以“看”书写现实,畅想美好未来

忆延安的昨天,感慨万千,看延安的今天,激情满怀。来看望诗人的延安老少,络绎不绝,越来越多,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中”,怎不感到格外的温暖呢?诗人在这热气腾腾的场面中,安排了一组特写的推移镜头,集中摄取了他和延安三代人会面的感人场面。“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为的是能早一点见到阔别十年的诗人,一进门这位老爷爷就说;“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种出自肺腑的语言,不是一般的嘘寒问暖,它像从镜面中透射出光亮,让读者见到革命战士与广大人民之间的阶级情谊!

来看望诗人的还有成了领导骨干的当年的放羊娃,就连未曾见过面的小娃娃也欢雀跳跃,争抢着来亲切地拉拉手。诗人抑不住激动情,“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可真是不撒热泪难尽情啊!延安的革命传统,在延安人民身上代代相传,这不禁使诗人想到毛主席亲手培育的革命种子已经生根、开花、结果。

亲人们分别十年了,十年来,红旗把路引,明灯照征程,千声赞,万声颂,赞颂不尽“革命大发展”的胜利,“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要说的话犹如长江大河,“说不尽这三千六百五十天”,十年的变化是多么大啊!十年来,延安的面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呢?诗人没有先去作正面描写,始则用“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作了艺术的夸张,继而用“头顶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作了形象的比喻,情深意赅,将延安的巨变隐入其中。这是采用暗写的手法,下面即采用明写的手法:“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以一连串的排比句式,具体描绘了延安的新貌。诗人看到延安一易旧貌而为新容,又惊又喜,脱口而出:“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你,母亲延安换新衣!”没有过去的战斗,就没有今天的变化,诗人将今昔作了对照,更坦露了他对延安的赞颂之激情!

看延安的今天,势必去展望延安的明天。延安,是毛主席工作和战斗了十六年的地方,杨家岭的红旗,宝塔山的脚印,枣园的灯光,就是革命和胜利的象征。从宝塔山到天安门这个历史性的变化中,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永远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诗人坚信,明天的延安将会变得更新更美,所以诗人引吭高歌:“身长翅膀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他想象以后再回延安时,延安定会更加艳丽!作者用“再回延安看母亲”作为全诗的结句,首尾呼应,表现诗人一贯到底的革命激情。

参考文献:

[1] 孙霞《一个“回”字的真情世界——以〈回延安〉为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第30期。

[2] 樊晓霞《永远做一个“延安人”——贺敬之又回延安侧记》,《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4期。

[3] 齐国栋《〈回延安〉艺术特色浅析》,《语文天地》1999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宝塔山诗情延安
封面图说
过蒲圻宝塔山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那些诗情,那些画意
冬至一阳生 塞上畅诗情
走进延安
红色诗章(组诗)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