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津
摘 要:在晚唐诗人曹邺现存的111首诗歌中,与粤西地域相关的共有10首,这些诗歌大多是曹邺青年时期在桂州时所作。曹邺是晚唐时期粤西不可多得的文人,对粤西地域文化书写的诗歌是曹邺诗歌中较为特别的一类,或描写粤西自然风光,或描写粤西风土人情,从中亦可梳理出曹邺的性情是如何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的。
关键词:曹邺 诗歌 粤西 地域书写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4.013
晚唐诗人曹邺在《寄监察从兄》中自称祖籍为“邺地”,但经学者考证,其祖籍就在桂州(今广西阳朔)。曹邺不仅生在桂州,也长在桂州、学在桂州,直到开成五年(840),曹邺赴京赶考,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故土。桂州作为曹邺生长生活的地方,自然而然对曹邺有或深或浅的影响。桂州隶属广西,史称粤西,即粤地之西,以粤西作为广西的别称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岭南就属于百粤故地,“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由于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现在提及岭南一词,特指广东、廣西、海南、香港、澳门三省二区,即今华南区域范围。为了细化地理分区,后人因广西在粤地之西,故又称广西为粤西。自秦汉时期开始,粤西地域一直隶属于交州(今越南)或番禺(今广州),直到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分岭南为东、西两道,邕州(今广西南宁)隶属于岭南西道,广西成了独立的行政区域,桂州(桂林)也划归于粤西。地域文化对诗人的影响是深刻而具体的,诗歌中有意无意、或多或少都会带有地域文化的色彩,曹邺也不例外,他描写粤西的诗歌虽只有十首,占其诗歌总数的十分之一,但从这十首诗歌中可窥得曹邺对这片土地的感情。
一、粤西地域文化特点
地域文学研究学者陈庆元先生在《文学:地域的观照》的自序中说道:“地域或区域文学研究,必须关注区域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从宏观来看,地域文化主要分为生态环境及社会人文环境两方面,其中生态环境又可细分为地理、气候、地貌等,社会人文环境主要指受人类活动影响而产生的交通、经济、文化等。总而言之,粤西地域文化“即指在粤西这一地域空间里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诗人活动的各种生态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区位、山川地貌、气候、生物资源、物产等与诗人密切相关的客观存在。”
首先,从自然生态环境看粤西地域的特点。粤西地处大陆南疆,隋唐之前并未受到中原地区人士的关注,随着唐宋两个朝代对少数民族及边关地区的管理加强,岭南地区逐渐进入中原人士的视野,同时,也展示出了岭南地区独有的优势。粤西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南部有很长的海岸线,西南面与贵州(古称夜郎)、云南(唐代为南诏国,宋代为大理国)接壤,粤西地势有天然独特的优势: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且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粤西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平地,呈盆地状,有天然的屏障保护。除了地理优势,粤西地区的气候环境也很独特,粤西属于珠江流域,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又南临热带海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春季阴雨连绵,夏季高温湿热,秋季台风频繁,冬季严寒雨少,由于人烟稀少且外地人员罕至,这里到处长满荆棘,荒草丛生,《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中这样记载粤西:“土地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杀虫、蝮蛇。”由此可见,粤西的生态环境很原始,同时也有很多的生物资源,但从侧面反映了这些自然环境对粤西人民造成的困扰。粤西独特的自然生态除了地理和气候外,较为显著的是这里的水资源很丰富,且风景优美,粤西地区多为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很多,水资源的丰富加上溶洞、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等自然景致,形成了粤西独特、优美的景观。古代交通不便,且岭南地区不被中原人士重视,粤西地区保留着最原始的风貌,尤其是曹邺的家乡——桂州,以及他进京前住过的桂林,自古便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粤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浸润着这里的每一个人。
其次,从社会人文环境看粤西地域文化。粤西自古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从人员构成来看,粤西地区既有本土民族,有外来民族,也有迁入粤西的中原人士,这就使粤西成为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是产生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基础。南方的少数民族自古便被统称为“蛮”“南蛮”,最早见于《礼记》:“南方曰蛮。”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南蛮“其种类非一,与华人错居,其流曰蜒,曰獽,曰俚,曰獠,曰厓。”《北史卷》里提到的“蜒”“獽”“俚”等都是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里居住的壮、布依、侗、毛南等民族的祖先。尽管粤西人民多为少数民族,但是也有不少由中原迁入粤西的汉民,这些汉民的迁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汉人的入迁推动了粤西文化的发展。粤西地处偏僻,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的中原文化对粤西影响较小。唐宋之后,随着中原对粤西的关注逐渐加强,科举制、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而制定的铨叙法以及学校教育的逐步推广对粤西文化的完善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表现之一就是士人及诗人的增多。唐宋以来,粤西诗人的数量明显增多,在朝为官的士人数量也呈上升状。可以看到,粤西汉民与少数民族聚居是有很漫长的历史的。如此,粤西的地域文化便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导的,多种民族文化共存的局面,中原文化的浸染加上本民族的传统,粤西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交融现象。
原始的自然生态与多民族融合的生活氛围造就了粤西人民质朴、自然的个性特征,同时,由于中国古代士人们的普遍追求就是为政治献身、以天下为己任,粤西士人的血液里也流动着向往中原、出人头地、追求入仕的因子。曹邺也不例外,在曹邺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贪官污吏的无情嘲讽、对下层百姓的关怀、对天下苍生的关注,这些品质不仅仅是在诗文中表现出来,纵观曹邺的一生,人如其诗,仕宦期间刚正不阿,不依附权贵,并查办贪赃枉法的官吏,但由于厌恶官场的风气,曹邺于乾符六年(879)辞官南归,隐居桂林。
二、曹邺诗歌中的粤西地域书写
曹邺生于桂州,长于桂州,直至开成五年(840)才赴京赶考,尽管曹邺自此离开后时隔近四十年才辞官南归,但十几年来曹邺在粤西大地上成长,粤西地域文化早已根植在他心中。曹邺的大多数诗歌都具有浓郁的“古”风,内容多为现实主义题材,他关注社会现实,对不公正的现象深恶痛绝,并且常常在诗歌中抒发自己对社会的看法或抒发自己的心志。曹邺诗歌中提及粤西的诗歌数量不多,占其诗歌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些诗歌以粤西的山川风物为题材,大多是对本地自然风光、人情的赞美。这类对粤西地域书写的诗歌大多作于曹邺青年在桂州读书的时期。如他的《题广福岩》:
未有天地先融结,方广高深无丈尺。书言不尽画难成,留与人间作奇特。
广福岩,是广西阳朔县著名的岩洞之一,这首诗便是曹邺在此游览时所作,在诗歌的开篇,曹邺便感慨了广福岩的悠久历史,在尚未有天地的时候广福岩的景致就已经在酝酿生成,岩洞里高与深无法丈量,曹邺在这里称赞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下来,曹邺认为广福岩的美景不仅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也很难用绘画来描绘,只能感慨它的瑰丽。明人曹学佺在《阳朔山水记》中曾这样记录广福岩:“南入广福岩,……有若堂殿,有若幢旛,有若龙爪,有若燕巢。”嘉庆《广西通志》中同样比较细致地记录了广福岩的景致。曹邺并未细致地对岩洞内的景色进行描写,而是注重从广福岩给人的整体印象着手,用“奇特”二字对这一景致进行了概括,诗歌虽短,但浓缩广福岩的奇雄秀美。
除了《广福岩》,曹邺的《东洲》也写出了阳朔风景的气势:
江城隔水是东洲,浑似金鳌水上浮。万顷颓波分泻去,一洲千古砥中流。
水中可居曰洲,东洲,即阳朔县城东漓江中心的小片陆地,也是阳朔的风景胜地之一。曹邺先说明了东洲的位置,再將东洲比喻成漂浮在水面上的金鳌。东洲在水面上将流过的江水分泻开来,在滔滔的江水之中,东洲在水中岿然不动,最后一句“一洲千古砥中流”将东洲屹立不动的模样描写得大气非凡。曹邺用诗句描绘了一幅洲渚立于滔滔江水的图画,这首诗歌写得非常澎湃,题目虽是《东洲》,但他用“颓波”“分泻”等词语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样子,也侧面烘托出东洲的奇美。曹邺还有《东郎山》《西郎山》两首诗描写了阳朔的山水之色:
东郎屹立向东方,翘首朝朝候太阳。一片丹心存万古,谁坐云处是遐荒。
——《东郎山》
西郎何事面西方?欲会东郎隔大江。自古朋良时一遇,东郎未会恨斜阳。
——《西郎山》
上文谈及的《东洲》及这两篇《东郎山》《西郎山》三首诗为曹邺佚诗,未收入《全唐诗》,而是见于康熙年间汪森编的《粤西诗载》。东郎山位于阳朔县,为风景名胜之一,西郎山则位于东郎山西侧,现两山上仍有曹邺诗刻,《阳朔县志》对此记载到:“屏风山在县城西门外一里,侧面即西郎山,亦名仙人山,唐进士曹邺有诗。”这两首诗都在开篇说明了山的位置,并将东、西两山拟人化,在诗的后两句,曹邺都将一些内心独白寄寓在了诗歌中。结合文中分析的这几首诗歌,可以看出曹邺对山水的描写并不注重在细节上的精雕细琢,而更偏向于整体的勾勒,突出风景给人的感受,并常将山水拟人化,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山水图景。曹邺的诗歌以古诗最多,山水记游诗数量很少,而对粤西山川风貌的描写,几乎占了他山水记游诗的总数,他在《寄监察从兄》中说道:“贱子生桂州,桂州山水清。”虽只有短短两句,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家乡的山水之色是非常自豪的。
“地理环境在作家身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痕,并且一定会呈现在自己所有的作品里。”曹邺在桂州生活了十八年,在粤西奇山秀水中陶染的不仅仅是他的艺术情操及审美情趣,同时山水的品质也对诗人的人格产生影响。曹邺一生正直清廉,好为古诗,很多诗歌都反映了晚唐凋敝的社会,并嘲讽、抨击了社会上不公正的现象,如《战城南》中的“杀尽田野人,将军犹爱武”反映了人民经历的浩劫,又如《官仓鼠》中的“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等等。同为晚唐诗人的李洞在《吊曹监》中评价曹邺为“桂林诗骨葬云根”,后人便将曹邺称为“桂林诗骨”。都说文如其人,曹邺诗歌便是他广博生活和复杂感情的外化,在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丰富、立体的曹邺,以及他关心社会、热爱自然的拳拳之心。
参考文献:
[1] 陈庆元《地域观照》,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
[2] 钟乃元《唐宋粤西地域文化与诗歌研究》2010年广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 黄现璠、黄增庆、张一民《壮族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
(项目基金: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青年教师提升项目,项目编号:Y2019RSQ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