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学习方式的幼儿园数学活动设计

2020-06-01 07:54张丽敏
教育界·A 2020年4期
关键词:活动设计

张丽敏

【摘要】当前教育提倡以人为本,以幼儿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进行活动设计是当今幼儿数学活动设计的一个新趋向。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做中学、游戏中学、生活中学”,这就决定了幼兒数学活动有操作式、游戏式与问题解决式三种设计思路。

【关键词】活动设计;操作式;游戏式;问题解决式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设计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但是,大部分学前专业的数学教材注重的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和幼儿应该达到的要求,对于如何达到这样的要求却很少提及,这就给未来的准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此,提高学前专业学生对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设计能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幼儿数学学习的方式

迄今为止,对于学习的理论解释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发展理论三种,尽管三种理论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但各有其合理性,综合三种理论可以归纳出学习的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影响幼儿学习的因素主要包括条件反射的形成特点及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幼儿思维的发展是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而数学研究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是一种模式化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不仅起始于动作,还要借助于表象,不仅建立在经验和体验基础上,还有赖于练习和应用活动。因此,适合幼儿数学学习的方式主要有做中学、游戏中学、生活中学。

三、基于学习方式的活动设计

1.“做中学”——操作式的活动设计

“做”指操作,指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材料,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探索学习,获得数学的感性经验,通过动作内化的过程来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具体分为验证性操作、探索性操作和创造性操作三种。

(1)验证性操作活动的设计。验证性操作活动,通常由教师先讲解、演示、归纳,再让幼儿通过对实物或图片进行操作验证而获得数学知识,是最常见最传统的设计形式,其教育理念源自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的接受式学习。

如图1中活动,以教师讲解示范和幼儿操作练习为主要活动展开。开始部分,教师巧用串珠,让幼儿初步感知AB模式的排列规律导入活动。展开部分,教师以两个例子讲解AB模式的排列规律,示范描述规律,并按照规律往下排,此部分主要是教师通过向幼儿展示直观教具并配合以口头讲解把抽象的知识、技能或规则具体地呈现出来。接着幼儿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准备好操作材料,请幼儿按照例子接着往下排。幼儿自主操作,教师适当给予指导,操作完成后,教师将幼儿的操作结果贴于展示板上,并和幼儿一起对结果进行评价讲解。在此过程中,幼儿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从教师那里接受相关知识,被动的成分比较多。这样的活动形式可以保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便于教师控制教学时间和进度,分析重点,突破难点,易于帮助幼儿抓住问题的关键,但是对教师的讲解技能要求比较高,教师讲解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生动性、形象性、可接受性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探索性操作活动的设计。探索性操作活动是围绕某一数学问题让幼儿通过自己对实物或图片进行摆弄操作,尝试探究,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有关规律的一种操作形式。比如在“5的分解”活动中,教师提供雪花片,让幼儿把5个雪花片分两组,幼儿分出1和4后,启发幼儿:“还有其他分法吗?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让幼儿通过对雪花片的操作,尝试探究不同的分组方式,从而发现5的不同分解形式,提高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操作活动的设计。创造性操作活动指提供某一材料,让幼儿自己设计出具有多种选择性结果的一种操作形式。例如“有趣的图形”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材料各一套,请幼儿组合出喜欢的图形,幼儿拼出了房子、汽车、小鱼等。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多角度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创造力。

如果说验证性操作就是对教师演示的一种模仿性操作,那么探索性操作和创造性操作将是幼儿对教师演示的一种深化与升华,可以作为活动的一个延伸活动,也可以作为发展提升幼儿思维能力的一个环节。

2.游戏中学——游戏式的活动设计

数学游戏活动是运用自然物质材料和有关的图片、玩具等物品,进行带有游戏性质的操作活动。幼儿数学教育中游戏法的运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情境游戏,一种是直接游戏。

(1)情境游戏。情境性数学游戏是通过开展具有一定情节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的活动,这类活动通常有主题、情节和角色。

例如活动“4的分解”,教师创设幼儿熟悉的情境“为春游准备食物”,把所学内容“4的分解”贯穿于情境之中,两名教师扮演小猪和小狐狸,分三次买食物,每次买4个,两个人分着拿回家,让幼儿学习4的3种分解。第一次,每人拿2个冰激凌。第二次,小猪抱3个西瓜,小狐狸抱1个,并说好下一次小猪拿少的,小狐狸拿多的。第三次,小狐狸耍滑头不多拿,引发幼儿的正义感,主动帮助小猪说服小狐狸:“第一次每人拿两个冰激凌,第二次小猪抱3个西瓜,你抱1个,这次你应该拿3个,小猪拿1个。”幼儿在情境之中感知数学元素,在游戏中自觉轻松地接触并运用数学知识。这样的活动形式,满足了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的需要,使幼儿将自己的情绪感情、思维状态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的角色之中,有效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动机,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设计使幼儿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情境的设置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如情境需要具有新异性,要能引发幼儿新奇感;要实用,要与活动目标一致,情节要合情合理;另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能够增强幼儿的体验,丰富他们的感受,提高他们的活动兴趣等。

猜你喜欢
活动设计
谈有效设计高年级英语阅读活动
初中物理学习活动设计之我见
新教材下Integrated skills课堂教学的思考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研究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设计
情境教育视野下的幼儿体育活动设计探析
借助有效活动 转变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