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有效活动 转变学习方式

2016-05-06 11:59朱园园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6年5期
关键词:活动设计品德与社会学习方式

朱园园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借助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教师通过开展“吃糖果”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借助课堂学习单,激发学生的情感;采用案例教学,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逐步从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转变,尽力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活动设计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46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旨在建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也应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活动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可以说,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将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基于此,我将根据课标的引领,尝试通过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让我们同行》一课教学案例中相关活动的设计,针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阐述浅见。

一、“吃糖果”——以游戏活动激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而彰显“童趣”的游戏活动无疑是走进童心的一条捷径。因此,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吃糖果”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互帮互助的快乐,真正做到“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不由自主地步入探求知识的“情感领域”。

【教学片断】 出示“吃糖果”游戏活动的要求:

(1)一手拿糖果,手臂必须伸直,另一手不可帮忙;

(2)吃到后静静等候,没吃到者听到“拍掌”,立即停止。

1.学生进行“吃糖果”游戏,教师巡视,抓拍学生吃糖果的照片,并保存至电脑。

2.学生观看和同学们一起吃糖果的场面。从课堂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互相喂着吃,小部分学生偷偷弯着手臂吃。一张张有趣的照片让学生哄堂大笑。大家纷纷表示和同学一起吃糖果很开心、很有趣。

3.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采用哪种方式能顺利品尝到甜甜的糖果。学生通过刚才的体验,很容易就知道大家相互喂着吃才能顺利吃到糖果,从而体会到互帮互助的重要性,更感受到互帮互助带来的快乐。

4.此时,我很自然地引出课题:“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吃糖果”游戏,大家却收获了很多快乐。确实,不论做什么,如果有人和你同行,有人和你互帮互助,那是多么快乐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让我们同行的话题。”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灌输式”的情感教育,我站在引导者和组织者的立场上,关注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把“吃糖果”游戏活动和体会“互助的快乐”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并在游戏活动中玩了学、学了玩,不仅把快乐带进了课堂,使学生在愉悦中提高了认识,学生的情感在游戏中得到了满足。学生活动照片的即时呈现,更直观地展现了学生与朋友相处时自然的状态,为《让我们同行》一课铺设好情感的基石。

二、“聊”往昔——借课堂学习单促情感

当代西方活动教学理论的极大成者、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指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为了使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最佳途径,使“知、情、意、行”真正内化,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具实效性,教师应设计有效的课堂学习单。课堂学习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为达成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学习活动载体,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指引、方法指导、资源提供等作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片断】1.我讲述童年时自己与朋友的故事,体会有时朋友就是一把雨中的小伞,和我风雨同行;

2.让学生借用课堂学习单,静静回忆与朋友的往事,把想到的画下来或者写下来,感受朋友特殊的意义。(附:课堂学习单)

3.学生在小组内讲述与朋友间的故事。

4.采访:在你眼中,朋友是什么呢?与全班同学分享朋友的特殊意义。

5.在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时,以周华健的《朋友》歌曲片断小结: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学生在这首歌中,感受“有朋友同行真好”。

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讲述与朋友在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并不难,但让学生从简单的小事中体会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快乐,从而感受到友谊的珍贵却并不容易。果不其然,试教时,学生能说、会说,但是言语间流露出的情感却是空洞且表面的。为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自然地流露真情实感。在教研员魏老师和各位骨干教师的帮助下,我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一张课堂学习单,让学生在我讲述的童年真实故事的引领下和自然情感的带动下,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回忆与朋友发生的往事,思考朋友对自己的特殊意义。在课堂上,我更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感悟。学生静静思考后,写下了自己对朋友的理解:朋友是一个太阳,带给我暖暖的感觉;朋友是一块橡皮,帮我擦掉不开心的记忆;朋友是一本书,陪我遨游知识的海洋;朋友是一盏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在课堂学习单的引领下,学生仿佛回到了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那些被遗忘的、美好的时光冲破时间的重重阻隔,让学生在小组交流时意犹未尽。学生自主感悟所激发出来的情感,并不是教师单一的传授和渲染情感气氛所能达到的。而这种情感也在周华健的《朋友》歌曲中达到高潮,学生情不自禁地唱响这首歌曲,真切地感受到有朋友真好。

三、 “换”角度——用案例教学找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需要,采用教学案例来组织学生学习、研究,锻炼学生能力的方法。实施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让我们同行》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吃糖果”游戏、分享与朋友的互助故事,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带来的快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学生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不仅仅有快乐,有时还会有烦恼、气愤、伤心等。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方式,解决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矛盾,促使品德课堂真正链接学生的生活,从而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

【教学片断】1.学生讲述自己与朋友同行时的烦恼。让学生明白:与朋友同行的过程中,发生摩擦是很正常的,没有经历过困难的友谊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问题是当遇到了考验,我们该怎么办呢?

2.我出示自己的真实案例:上小学时,我的好朋友乐乐是我的同桌,因为我的成绩比她好,每次考试,她总是伸长脖子向我“求救”,我不乐意,乐乐就不理我了,还说:“也不帮我一下,真不够朋友。”

(1)烦恼一:乐乐为什么说我真不够朋友?怎样才算真正的朋友呢?

预设:让学生站在乐乐的角度上看问题,换位思考。

(2)烦恼二:我的朋友不理我了,我该怎么办?(板书、归纳、记录方法)

预设:①冷静思考;②主动帮助;③沟通交流。

3.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找到好的方法去解决它。我问:“刚才大家讲了很多自己的烦恼,你们解决了吗?如果解决了,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如果没有解决,刚才你们听了同学们那么多方法,打算如何解决呢?”

(学生介绍解决方法,我板书、归纳、记录)

预设:①尊重别人;②勇于认错;③自我反省;④严守秘密;……

作为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这一学生群体,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些以自我中心,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最难做到的就是换位思考。我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猜测乐乐的想法,让学生明白她的言行不当的出发点。学生找准了原因,便能对症下药,解决朋友间的矛盾。课堂上,学生找到了许多好方法。然后,我从案例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解决烦恼的,或者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朋友之间产生的矛盾,促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从而发挥案例教学的最大功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案例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与日常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导,再回归学生的生活,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可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要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功效,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设计有效的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成功、快乐、健康的学习生活。

[1] 李雯.高效课堂从导课开始[J].新课程·小学,2012(10):69.

[2] 成尚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215.

[3] 赵彦.“品德与社会”课堂内外的“作业单”[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13(9):64-66.

[4] 冷玲玲.关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的探究[J].学周刊B版,2014(7):67.

(责编 钟伟芳)

猜你喜欢
活动设计品德与社会学习方式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设计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