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摘 要】从2013年9月起,我国由冬季征兵调整为秋季征兵,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加入到参军入伍的这个行列,该群体也因此不断壮大。同时返校复学的退役士兵们也面临着与地方接轨的困境。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校园适应性问题,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通过分析退役大学生士兵的校园适应性,希望能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群体的成长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供同类群体参考。
【关键词】退役大学生士兵;小组工作;校园适应性
引言
自2001年起我国实施了在校大学生参军制度,由此一个特殊的群体—退役复学大学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中国梦”和“强军梦”背景下,研究这一群体,有着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明确了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的必要性,将此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从此对于退役士兵的优抚安置问题也有了政策的落地保障。由于教育的中断以及从“营门—校门”环境和身份的改变,对于退役复学大学生存在的校园适应性问题,当地政府、高校以及军队都需紧贴实际地做好应对措施,合理促进退役复学大学生适应性能力的提升,助力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校园融入。同时笔者也是一名退役士兵,在校园适应性的认知上也有着许多同类群体的共鸣。希望能够更好的为这一群体解决好校园适应性的困扰,有效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退役大学生士兵再融入性存在问题分析
1.1角色的适应性转换
两年的军旅生涯意味着责任与担当,在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内心深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一直是他们秉承的新时代精神。大家同吃一锅饭、同训练、同休息,已经形成了长期以来的角色定位。然而退役复学后的大学生士兵来到新的校园环境,在一些行为方式上容易被同学们贴上“死板老旧”的标签,以至于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校园生活环境,需要有一个适应调整的过渡期。
1.2人际交往上短期内的不适应
退役士兵在由军队宿舍转变到校园的宿舍环境中时,以及与同寝室的舍友沟通中,习惯使用部队生活的交流方式。例如学习生活中使用部队上常说的粗话,即便他们是未心存恶意,也极易在同学们心中留下粗俗印象,但是这在部队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数见不鲜。另外,由于退役士兵在年龄上至少和其他同学存在两岁的年龄差距,在为人处世方面有一定的观念差距和代沟问题,更加剧了同学之间交往的难度。
1.3课堂学习的进度问题
军队的学习方法和内容与学校存在差异性,因此军队的学习方式不易与地方接轨。由于两年军旅生活中退役大学生士兵缺乏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再回到校园课堂后通常会感到学习无所适从,对大学的专业课程学习感到焦虑,因此学习进度一时无法赶超其他同学,造成学习上的滞后。
1.4情绪上的困扰
对于有志参军的大学生而言,在部队上的综合表现通常是非常优秀的,回到校园环境后,学习的弱势凸显,而部队的优势也被逐渐掩藏,学业成绩的不理想和人际沟通上的问题等会给这一群体带来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2.优势视角分析
2.1思想觉悟高,意志坚定
大学生士兵在部队的教育工作一直强调以部队主题教育为核心,例如“三严三实”、“经常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等常态化的党政教育方式,促成了该群体在思想觉悟上的飞跃。严格的军事训练标准及体能考核制度使得其意志较普通大学生而言更加坚定。
2.2军事素质好,执行力强
为达到新形势下实兵对抗的作战能力要求,在平时军事训练中该群体都严格遵守军事标准,军事化本领过硬。根据士兵守则的第一条: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也造就了他们有着超强的执行力,在部队集体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一旦班级遇到紧急情况,他们的正义感便会展现出来。
2.3生活习惯好,内务标准高
“出门看对列,进门看内务”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大学生士兵长期处于统一规划的生活环境下,每天严守规律的作息制度,在卫生打扫、个人物品的摆放上严格按照标准来实行。
3.退役大学生士兵校园融入性的小组介入策略
3.1初期建立互助化心理调适小组
小组工作是以由两个及以上的退役军人组成的各种类型的小组或团体为对象,依托所形成的互助体系,以及所开展的成员间的互帮、互助的互动活动,使每个参与小组的退役军人从中获取成长经验,通过调适社会关系,增强其社会功能,从而更好地适应退役后的生活。对于刚回到校园环境中的退役士兵来说他们需要一个归属感的宿舍环境,在这方面社工充当“引导者”角色,首先帮助他们向学校申请共同居住在一个寝室环境中,以便可以相互表达情感建立好宿舍间的互助小组,发挥好社工在小组初期的衔接作用。社工在初期的实务中可以参与宿舍的走访工作,让组员分享他们各自的生活状态以及对目前校园环境的感受;还可以请有经验的退役学长分享过渡经验,积极地调整好学校、社会及家庭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反馈疑问,给予答疑支持;由此建立一个良好的专业关系基础。
3.2中期提供各种特色化的交往活动
由于退役复学的时间段在九月开学初期,可以有效地衔接好一些校园活动。针对退役复学大学生这个新群体,有效地开展系列活动,促进他们人际交往和谐、心理健康以及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是对高校思想教育和高校管理的完善、创新和丰富。例如新生军训上可以让他们担任辅助教官,参与到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征兵工作中分享个人感悟;在学生管理、社团的工作中发挥好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平时的内务卫生检查上,可以协助班委参照部队内务标准打造示范宿舍。在活动结束后社工可组织大家进行小组分享,一则可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二则可运用所产生的小组动力以便为跟进工作做好准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发挥好他们在校园教学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加他们初入校园環境的融入感,以及自我实现的满足感,用各个活动平台所取得的成效帮助他们更快地过渡到学生阶段。
3.3后期自我成长教育评估
一系列的特色帮扶活动使得他们自身在和同学们的交往中逐渐获得认可,对当前的环境有了较好的适应性,可有效摆脱刚退役时校园融入的困境。同时倡导退役大学生士兵对自身做好评估,肯定军旅生涯的价值,辩证看待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当然还有一些校园融入方面上的问题尚待跟进,例如在学习上的成绩滞后以及情感上的困扰。社工要做好评估总结,建立相关的档案保存,以便对于后续返校的退役士兵校园适应性能够起到借鉴的作用。
4.结束语
及时有效地解决好退役大学生士兵的校园适应性问题,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的融入困境问题,促进他们发挥特长并实现好自我价值,而且还起到了正面的宣传、示范、引领作用,进而会有很多优秀大学生士兵投身国防现代化建设,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部队人才引入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积标. “营门”到“校门”:退役复学大学生适应性问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5.
[2]王芝兰. 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的思考[J].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01):18-19.
[3]李婉晴,王凤双. 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适应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7):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