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这一趋势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也日益兴起,为教育现代化创造了美好的前景。为了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再现历史”,让学生“亲历历史”,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构建一个自主有效的课堂,最终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情境;策略研究
“情境教学”首要的是创设教学情境,而创设情境的方法又有很多,诸如以语言创设情境、以问题创设情境、以图片创设情境、以表演创设情境、以音像创设情境,等等。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实现对文字、图片、声音、图像和动画的有机整合,从而高效、整体、灵活地完成多媒体情境的创设。笔者通过《寻访“丝绸之路”》探究复习课为例,尝试探究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中的应用。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已经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进行了系统学习,但关于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学生缺乏识读地图的能力,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遗迹,相关历史人物等内容学生缺乏相关的课外知识储备。需要课前进行查阅资料和课前翻转学习相关视频资料。之前的课堂中关于丝绸之路的意义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上交流往来的商品货物等定位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进一步的意义:开放精神,在本课中作为难点突出。由此设置如下教学目标和主要活动:①通过识读“丝绸之路示意图”“丝绸之路路线图”等,掌握识读地图的基本能力。②掌握丝绸之路路线图、了解相关历史遗迹和历史人物,探究丝绸之路的价值。通过利用课本地图,自行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掌握丝绸之路路线。通过课前视频学习和任务单预习了解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遗迹和历史人物。③通过回顾已学知识,设置商队丝绸之路游的翻转活动,学会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情景问题。④通过阅读材料,学会分析材料和掌握丝绸之路不同面:商贸之路、文化之路。通过问题探究讨论丝绸之路的价值,得出开放的启示。
一、 信息化在导入情境中的应用
(一)复习课的新课导入——利用微视频课前预热
在教育教学领域,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亦受到“微时代”的影响,相应出现了微博、微课、微信、微视频等。微视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能够支持学习者在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视频加工已不再是专业人员的“专利”,一線教师完全可以胜任这项“高大上”的工作。活动:制作和播放视频《你不知道的“丝绸之路”》,激发学生探究复习的欲望。师:关于丝绸之路我们已经接触过路线、开辟的原因等内容,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视频进一步了解丝绸之路。师:看来丝绸之路不止我们之前上课所讲的那些,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丝绸之路秘密,比如它的时间相当于4个汉朝,它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等,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寻访丝绸之路进行一段丝绸之路的“深度游”。
(二)探究环节的复习导入——利用“小游戏”温故知新
随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游戏化教学设计更注重学习情境的设置,也更注重内部动因的激发,教学中心开始转向了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建立在学习者自由选择和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强调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要建构者。活动:制作课堂竞赛小游戏——丝绸之路知识大考察,提问关于之前丝绸之路的知识,例如(1)丝绸之路开启于什么时期?(2)丝绸之路东起?西至?通过小游戏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温故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点。
二、 信息化在活动情境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活动情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一)利用文字创设情境
利用文字创设情境就是把情境材料以简明扼要,真实准确的文字表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文字材料的阅读、分析、领略材料所蕴含的课本知识,锻炼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题的能力。
(二)利用画面再现情境
画面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画面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剪贴画、漫画、历史画卷等都可以用来再现历史情境,它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理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利用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历史中的……我会这么做……”;扮演角色,则是担当历史典故中的某一角色进行历史情景剧的表演。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地图绘制、音频视频等信息化手段,设计如下情境化活动。
(一)活动一:寻找丝绸之路
环节一:老师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地图上的若干地名,在同学们的平板电脑上也有,动手把丝绸之路的北路、中路、南路在纸上画出来。师:请同学上来在黑板上画出路线。生:两位同学上台画路线。师:看看画的对不对,看多媒体,从长安出发,三条路线在哪里分岔?长安到敦煌这段称为什么地方?走北路选择玉门关还是阳关?北路经过哪些地方?最远到哪?从阳关出发首先经过哪些地方?这条路在哪里分岔?出葱岭后怎么走?生:根据地图演示回答以上问题。师:丝绸之路全长六千多公里,要走一年多时间,不仅路线长而且地形复杂。浏览地图,概括有哪些地形地貌。生:平原、雪山、高原、沙漠、草地等。师: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带来不同的自然风光、风情风貌,丝绸之路上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历史古迹?生:大雁塔、小雁塔、敦煌莫高窟、火焰山、楼兰古城等。
(二)活动二:长安商队走丝绸之路
通过多媒体设置“长安商队丝绸之路行”的情景任务,将学习过的路线、物品等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解决情景问题,体现课堂的翻转性和实践性。师:介绍活动规则:每小组为一支商队走丝绸之路,目的地去哪里?准备带哪些东西(装备)?怎么去(交通工具、人员安排、路线等)?路上会遇到什么人什么事?到了后怎么与当地人交易(物品)?通过多媒体和平板电脑给学生“材料包”,包括“西域地图”“出发携带物品”“西域物品”“想交换物品”,展开小组准备。通过音频、视频、画面的多媒体,再准备时间进行播放,渲染西域情境氛围,给学生活动增加代入感和体验感。活动展示介绍:1. 展示:小组代表上台选择本组的目的地,并介绍你们的丝绸之路历程(目的地,装备,路线,交通工具,怎样买卖最赚钱?)2. 角色扮演:小组成员扮演长安商人、随从、西域商人、西域居民等角色展示丝绸之路之行。
三、 信息化在思维环节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不仅需要营造历史氛围感、代入感来进行活动,更需要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在问题中展开思维。通过文字材料、图片画面不仅可以设置问题情境,还可以制造思维冲突,形成思维空间。通过信息化设置的思维环节还可以更有梯度性、启发性和思辨性。信息化的应用可以有效帮助设置问题情境,并有效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
活动一:探究丝绸之路——命名:丝绸之路之名—“我为丝绸之路再起名”。师:谁第一个提出丝绸之路的名字?你知道关于这条商路还有哪些名字?生:李希霍芬;茶叶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佛教之路等
材料一 “丝绸之路”上曾交易的货物中最具影响力和历史重要性的,丝绸排不上首位,战车、被馴化的良马,棉花,火药在世界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米华健《丝绸之路:简介》
材料二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最早开始种桑、养蚕……丝绸与钱币、粮食一样可以用作支付……还成为一种国际货币。
不同物资在不同时代代表着不同的需求和市场主宰……流通的不仅是货物,还有思想,特别是与神有关的思想。
——彼得·弗兰科潘(英)《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三 与此同时,技术方面也发生了相似的交流。水车这一重大发明的传播情况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全球通史》
材料四 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和地点,我愿出生在1世纪的中国新疆……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的交汇地带。
——汤因比
师:结合史实,介绍你心目中的最佳名称,为什么?材料中丝绸还有哪些功能?生:货币支付。师:材料中介绍丝绸之路上流通的有哪些东西?生:货物、与神有关的思想。师:宗教,你知道哪些宗教思想?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师:你知道还有哪些技术?生: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师: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还是一条文明之路。
活动二:探究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人物志——寻找丝绸之路代言人。师:汤因比遗憾于不能和丝绸之路相遇,但历史上有些人却真真正正在丝绸之路上走过,还留下他们的传奇故事。你知道哪些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人物?生:张骞、班超、马可波罗、玄奘等。师:猜猜这三幅图上的人物分别是谁?你知道他们的哪些事情?有怎样的精神?师:你认为的丝绸之路精神是什么?生:开拓进取、信仰实践。师:丝绸之路上走过的不仅是这些历史名人,更多的是那些默默无名的商旅商队,他们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理想,只是为养家糊口奔波忙碌,他们身上这种认真做人,认真做事也凝聚出一种踏实务实的丝绸之路精神。师:丝绸之路的传承不仅和这些历史人物有关,还和当局政府的政策有关。
活动三:探究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兴衰——探究丝绸之路价值。
材料一 对汉朝政府来说,经营西域始终是个巨大负担。到东汉,每年用在西域的固定开支还有七千多万钱。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 丝绸之路并未中断,政策变化不定,但经济和文化的需求一旦确立,就会长久的多。它由帝国的外交战略而创始,但比帝国活得更久,等匈奴灭亡了,等汉朝倾覆了……罗马帝国崩溃了,它还活跃着,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缀结为更宏大的存在:天下。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师:西汉的“边疆战略”,回顾西汉的边疆措施有哪些?生:对匈奴的和战;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府等。师:西汉政府对西域的重视,联想到雄图展史篇的汉武帝,晚年却后悔之前的边疆策略,甚至颁布一道“轮台罪己诏”,看材料回答为什么?生:财政负担。师:丝绸之路是种智慧还是浪费,为什么?师:相较封闭,开放于中国于世界都有利,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之路。师: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是过去时还是进行时?重提丝绸之路有何现实意义?
四、 总结
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文明之路、开放之路,更是启示我们今天的一条智慧之路。
参考文献:
[1]徐英萍.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情境教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2]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田萌华,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正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