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古诗词教学 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020-06-01 08:03陈晔
考试周刊 2020年43期
关键词:语文学科学科核心素养古诗词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实现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目标。语文学科素养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彼此间联系紧密。本文从古诗词教学的角度,淺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古诗词;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

核心素养包含学科特色核心素养、跨学科的共通素养和自我发展素养。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作为语文教师的笔者着重思考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课堂教学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材的设计至关重要。笔者注意到,在最新的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124篇文言文和古诗词,占所有课文的51.7〖WTB3〗%〖WTBZ〗,其中古诗词有80首,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单从数量上,就足见其在语文学习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古诗词凝聚着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精华,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对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要求,绝不能只停留于背诵、默写、概括思想内容的粗浅层面,而应充分利用“古诗词”这项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达到既学文字,又学文学,还能学文化的目标,全面提高初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 巧设谈论话题,创建训练语言表达与交流的平台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生在积累了一定量的语言文字、掌握其特点及规律的基础上,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顺利交流的能力。

只有语文学科才涉及“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的表达与交流是检验此项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学生应能够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表达与交流,能理解、分析和评价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的语言文字作品。

古诗词大多简短,言简意丰,其丰富的思想、情感蕴含在了了数字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古代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律,借助相关的背景资料,才能掌握诗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而要求学生将其所理解到的内容与大家交流,则是通过古今语言的迅速切换,训练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教师若在课堂上能巧妙地设计一个谈论的话题,既避免了单调枯燥地概括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点燃他们表达交流的热情,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创建一个平台。这种话题的设置,要紧密联系文本,抓住重点,覆盖全篇,还要有一定的高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授李商隐的《无题》时,教师先示范,根据诗的内容说出“思念,无论生与死”,理由是诗中有“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句子。接着让学生仿句,说说从诗中读到的内容。

有的学生回答:思念,无论年少还是年老,因为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清晨起来照镜子,发现一夜间霜染双鬓。

有的回答:思念,无论朝与暮,“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白天他心中的思念悠远绵长。在夜深人静时,他的思念之情更是满溢出来。

还有的回答:思念,无论相见还是别离。“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管是在一起还是别离,那种思念都是绵缠不断的。

教师点评:说得真好!这种思念,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冲破了生与死的隔离……

这个环节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了诗中最重要的情感——思念。以一个仿句“思念,无论是……”为切入口,抓住要害,既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精准地把握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这个问题来检测学生的表达能力,在默化潜移中锤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

二、 延伸拓展、自主总结,助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古诗词简洁精辟的语言十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诗歌的语言具有跳跃性,在思维方式和行文的语法结构上具有背离性,于是产生了留白和含蓄的艺术特点,常需借助想象去填补艺术的空间,这种想象不是天马行空的,而是要符合情理逻辑。教师可以通过评估想象得是否合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仍以教授李商隐的《无题》为例,教学中拓展阅读了唐婉和陆游的《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在讲述了陆游与唐婉的故事以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无题》中有两难,《钗头凤》里三次提到难,你认为谁更难?为什么?”

生:我觉得李商隐的“难”更难。陆唐二人还有相见的机会,而李商隐的却是天上人间的隔离。

师:这是凡间和天界的阻隔,确实难。

生:古代男的可以娶三妻四妾,而女子被休以后,生活是比较艰难的,我觉得唐婉的三个“难”,道尽了她被迫与陆游分离的苦。

师:一个是已成过去,一个是正受煎熬,一个是还将持续。你有新发现。

生:李商隐九岁丧父,后介入牛李党争,生逢夕阳晚唐,一辈子位沉下僚,漂泊无依。他这一生都难。

师:他能联系背景材料来解读诗歌,知人论世,很好。

这个问题有难度,回答此题需要经过复杂的思考,学生的解答如果只限于“诗里有什么”,那是较低级的思维,而如果是“我读出了什么”“我怎么看”,就属于较高层级的思维——批判性思维。学生经过理解、判断、比较等思维过程来解答问题,这些过程正是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必要环节。所以,这个教学环节较好地示范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经典篇目的教学,应该有一些高度和难度,让学生用仰望的视角读经典,去除从众和庸俗。教师根据文本的核心价值,预设或生成紧密联系学生知识储备,和学生思维水平契合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或任务,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去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被激活。通过指引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进而感受诗词的魅力,提升思维品质,把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另外,对一堂课成功的总结,亦能激发学生思考,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与思维品质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只围绕课本内容展开还不够。学生的思维应该在教师的引领下往纵深掘进,向广度拓展,朝高处攀升。一方面,教师思想认识的高度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质量,教师好的课堂总结,会启发和引導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发挥课堂总结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多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课堂总结,教师做好启发、引导即可。学生经过一堂课的学习,思维品质、话语模式有无发生变化,只有通过展示思维成果才能得以检阅。课堂总结可以让学生回顾、概括、提炼课上所学内容、方法,集中展示学习体验、感悟、收获,呈现他们的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的成果。

三、 做“美”的推介者,传授优秀文化,提升学生审美品位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高雅的鉴赏品位,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的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了解“美”和传承“美”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古诗词中感受到美,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美的精华,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最后促使学生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古诗词里有风花雪月、草长莺飞,有故土离人、家国情怀,有豪情壮志、依依别情……

古诗词里有美景,有真情,有丽音……古诗词的形象和情感之美能增进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初中生的审美观尚在形成,教师应做“美”的推介者、“美”的传播者,让学生浸润于优美的中国古典诗词中,通过优美文字的熏陶,促使其形成正确、高雅的审美观,进一步提高审美品位。

诵读是教授诗歌常用的方法,也是领会诗词之美的一个重要手段。诵读训练要经过精心设计,由浅入深、由低至高,教学流程呈阶梯式,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领会诗人的丰厚情感,品味诗歌的精美意境。

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诵读训练可经由“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思想”这三级阶梯,让学生能最终领会诗歌的创作主旨、领受诗歌的美。

例如,在教授《蒹葭》时,可以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一步步将学生带进诗歌的独特意境中,形成对诗歌的理解。先是静读涵泳,品味诗歌的内容美;二是浅吟低唱,品味诗歌的画面美;三是含英咀华,品味诗歌的音韵美;四是个性吟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古诗词能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在学生心中播下美的种子,让学生成长为有温度有情怀的人。

古诗词中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如称谓、历法、地理、科举、礼俗等,此外,蕴含其中的还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这些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以《子衿》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衿”为何是“衣”字旁?

生:与衣服有关。

师:是的,衿的意思是衣襟,“今”是声旁,这是典型的形声字,汉字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型。

师:青青子佩,古代君子是喜欢佩玉还是戴金呢?

生:佩玉。

师:是的。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尚玉的民族。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如玉,温润而泽。

读出诗的深层意涵,品味出诗的灵魂,就领悟了诗中中华文化的精髓。教师在重点词的教学环节时,从造字法的角度教学生读懂字,从一个“佩”字,引出“玉”这个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教师从教文字,到教文学,最后教文化,站在了语文教学的最高处,使语文课堂呈现出语文思维、审美、文化的交织和碰撞。

语文教学就是中华文化之旅。教师不妨带学生走出书本,去更广阔的世界中领略古诗词的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这类优质的文化节目,接受美的熏陶。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割裂而单独地进行培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只是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设计中,会相对侧重于某一方面。

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想要立足未来,面向世界,就必须先根植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充分汲取中国文化的底蕴。只有这样,才能既在文化的冲撞中守护自己的根本,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总之,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合理而充分地利用它,必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2017.

[2]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

作者简介:

陈晔,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第七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学科学科核心素养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