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写作观察

2020-06-01 08:02周永沛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黑云钱穆太阳

周永沛

【理论解说】

烧饭,没有米是不成的;写文章,没有素材当然也不行。素材从哪里来?主要从观察中来。所以,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①凡是讨论写作,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而且有许多成熟的实践。

且看,国学大师钱穆先生1919年秋季学期在无锡乡下教书时就有指导学生观察为文的教学课例,他介绍说:“又一日,命诸生带石板石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自陈述。何处有人忽略了,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②其“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据实景互作讨论”,就是对学生作文的观察指导。他还说:“每作一文,必经讨论观摩,各出心裁,必令语语从心中吐出,而又如在目前。诸生皆跳跃,认为作文乃日常人生中一乐事。”③这又说明了观察指导具有良好的效果。

钱穆先生的这个课例距今已整整100年了,现在读来,仍然觉得新鲜管用,正可说明通过观察汲取写作素材是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极为有效的方法。为了传承和提倡这种方法,充分发挥其功能和效用,真正地让学生“认为作文乃日常人生中一乐事”,在作文指导过程中,不妨就观察对学生提出要求,进行常规的分步训练。

第一步,要进行“观而务全”和“观而求细”的训练。

这是因为,对于观察,有些学生如果心不在焉,常常会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毛病,结果是采集不到可用的写作素材,一旦下笔,依然会觉得腹中空空,无话可说。有些学生如果缺乏全局观念,又常常会犯顾此失彼、信手拈来的毛病,结果采集到的只不过是东鳞西爪的随意性的素材,也难以用来组织成文。怎么办?答案有两条,一是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要做到“全面”,只有全面,写文章的选材才不会挂一漏万,零零碎碎;一是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必须追求“细致”,只有细致,才能分辨出素材的优劣和可用程度,写出具体、真实、生动的文章来。一句话,“观而务全”的训练是就观察的覆盖面提出的要求,“观而求细”的训练是就观察的细致化提出的要求。学生经过这两方面的观察训练,在作文中就可避免以偏概全或者粗枝大叶的现象。

第二步,要进行“观而提要”和“观而抓征”的训练。

这是因为,对于观察,有些学生常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采集了一大堆素材,却菽麦不分,主次不辨,写起文章来,不知选择何种素材为佳。有些学生,虽然能够分清主次,但由于观察角度的偏移,常常会把握不住素材的主要特征,以致写出的文章难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如写长颈鹿,主要特征是脖子长,如果把斑纹美丽当成主要特征,就喧宾夺主了。其实,这两种情况,正是前面所引钱穆先生指出的有人使用素材的“轻重倒置”现象。那么,如何扭转这种现象呢?那就必须进行“观而提要”和“观而抓征”的训练,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比较,把握住事物或事件的要点和特征,力避要点不清、特征不明的情况发生。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观而提要”和“观而抓征”的训练是就观察时的目的性和着重点提出的要求。在观察中,这种能力的训练至关重要,一定要抓紧抓好,因为这是一个人观察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

第三步,要进行“观而循序”和“观而致思”的训练。

这是因为,对于观察,有些学生抱着大而化之的态度,没有规划,不按顺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因而采集不到系统化的有用素材,也就写不出眉清目秀,条理分明的文章来。有些学生则是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观察也就是随便看看罢了,不过脑子,不假思索,因此写出的文章老是浮于表面,说不到点子上,更谈不上具有什么启迪人生的哲理了。毫无疑问,要矯正这两种不良的观察习惯,必须实施“观而循序”和“观而致思”的训练。所谓“观而循序”,就是要求学生在观察时要事前作出规划,根据写作主旨,依序观察,不管是采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里到外,从过去到现在,或者其他什么顺序,都要清楚明白。只有这样,才能采集到条理化的富有逻辑思路的素材,写出主题明确,段落明晰的文章来。所谓“观而致思”,就是大家常说的“边看边想”。光看不想,那是盲目的观察,毫无目标,毫无思考,怎么能够写出具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来呢?因此,在观察中思考,据思考而观察,让观察与思考联手是写出好文章的重要法宝。“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④当年孔子“四望”观察,都重视“致思”,今天,作为学生,学习写作,当然更要努力做到“观而致思”。总之,“观而循序”的训练是就观察的顺序化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观而致思”的训练则是就观察的深刻性提出的要求,这两项观察训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的训练项目,一定要认真对待,绝不能掉以轻心。

综上所述,可知观察对于写作该有多么重要,不管是谁,要想写出有质量的好文章,非在观察上下足功夫不可。

注:①《1933年8月13日致董永舒》,《鲁迅全集》第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8月版。

②钱穆《后宅初级小学》,《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0月版。

③同②。

④《孔子家语?致思》,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版。

【佳作导向】

一、例文解析

海上日出

巴 金

在船上,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霎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间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选自《海行杂记》)

[解析]

本文是巴金1927年1月在赴法国的船上写的即兴之作,是他写得最短的一篇散文作品。他的文章描写细腻,语言流畅,风格清朗,如行云流水,读来清丽自如,这篇散文就完全体现了这种风格。

本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时刻和有云时刻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的伟大奇观。在日出前,作者以期待的心情写了蓝天、红霞,以及霞光的扩大和加强,预示着日出即将来临。在日出时,则有层次、有变幻地写了太阳的形状之圆、动作之变、色彩之红和光亮之强。在日出后,又以递进的手法写了云中太阳的各种变化,并以云和海水来衬托日出后太阳的勃发生机。作者就是以这样的三部曲寫出了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和伟大奇观。

值得强调的是,作者之所以能把海上日出写得如此壮美,如此奇幻,是和他深厚的观察功夫分不开的。他把海上日出的整个过程写得十分完整,说明他对日出过程的观察十分全面,真正做到了“观而务全”。对于日出过程,他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次序来写,这又说明他做到了“观而循序”。作者写日出前的红霞泛光,日出时的太阳由小半边脸的努力上升到冲破云霞、跳出海面,日出后的云中太阳反复变幻直至冲出重围而放出光芒,则说明了他在观察时把“观而求细”“观而提要”和“观而抓征”几种方法运用得至为纯熟。在诸多的描写之后,作者于文末发出了“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的议论式赞叹,这又是他“观而致思”的表现。

总之,就写作观察而言,巴金的这篇短文不啻是运用观察方法的典范,是很值得中学生在品读中细细琢磨、认真学习的。

二、训练题

1.为什么巴金先生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2.本文虽然很短,却能借助多种观察方法把海上日出的情景写得生动具体,你认为“观而求细”的方法在哪一段运用得最为充分?试作简要说明。

《说说写作观察》参考答案

1.因为太阳从海上慢慢升起,打破了海面的寂静,将夺目的光亮、鲜红的颜色、温暖的阳光和跃动的形象带给大海,带来人间,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力,代表着新生事物的诞生,预示着新的生命的开始。这种日出的景象,能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光明的前途。所以,巴金先生要满腔热情地描写日出,极力讴歌太阳的升起,礼赞日出的景象是“伟大的奇观”。

2.“观而求细”的方法在写“日出时”的一段运用得最为充分。这一段把太阳的形状、色彩、光亮、形象和动态的变化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出来,说明作者观察得极为细致。

猜你喜欢
黑云钱穆太阳
漂流计划
漂流计划
黑云白云
钱穆的容与化
论钱穆的地方自治思想
太阳几点睡觉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
男妖女妖知多少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