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谈

2020-06-01 08:02朱明娟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美学美的

朱明娟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成为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培养的重要内容。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开展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基于此,本文就结合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从以下几点入手,对如何开展审美教育提出建议。

一、革新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审美体验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教学培养中,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要求,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局限,根据“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引入审美教育元素,引导学生体验并感悟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以形成良好的审美熏陶。

文学作品中的美学元素是多方面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作品,成为教师落实美学教育的重要载体。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言辞精美、情感充沛的骈文,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可以从“言辞之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独具匠心,在对偶的表现手法中,体会汉语的韵律美、节奏美;例如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从“自然之美”入手,结合词中“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的描写,勾画自然景象,并对比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受海潮澎湃汹涌的壮美;例如在《苏武传》中,教师可以从“人格之美”入手,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配合苏武的相关历史资料,刻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丈夫气节,体会苏武对国家忠诚坚贞的热爱,并在审美教育中延伸爱国主义教育。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作品中的美学类型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审美教育需求,引导学生不断挖掘,在不同的美学表达中体验、感悟美的价值。

二、引导写作表达,培养学生审美创造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情感教育的一部分,而写作作为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文字表达,根据创作内容检验审美教育效果,并从言辞、构思、立意等角度指导学生的审美创造。例如在“写景要抓住特征”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为学生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文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这一段对荷花的经典描述,模仿其表现手法,并结合自己对夏日里荷花盛开的景象进行回顾、描述,并在对比中感受语言美,以及在荷花的描写中对于主要特征的把握;再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段,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文学鉴赏任务,鼓励学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进行感受,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所注入的美学价值,从而锻炼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进而在人物描写中加以运用,提高其美学创作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构建中,教师应把握情感线索,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三、融合情感教育,提升学生审美鉴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美学元素的挖掘,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在感知与体悟中形成对美的独特感受。根据核心素养要求,我们不仅需要引导学生从浅层次做出“什么是美”的判断,还应该引导其学会欣赏美与评价美,即从深层次理解“为什么美”。

例如,在舒婷《致橡树》的教学中,诗歌中利用象征的手法,对爱情这一话题进行阐述;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可以通过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以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初读中感受爱情的主题;接下来,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在作者所创造的“凌霄花”“鸟儿”“险峰”等意象中,体会其中蕴含的对女性向往平等的爱情的渴望;根据橡树这一象征,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中喷薄欲出的情感,以及对比肩而立、平等相守的渴望;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诗歌中呈现出对爱情的渴望与勾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再如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收集,补充诗词创作背景,并在课堂上安排诗词鉴赏环节,鼓励学生从景观美的角度,分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美,从情感美的角度分析一代伟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所激发的豪气与壮志,并通过情景结合的表现手法,分析诗词的美学含义,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将审美教育融入教学实践中来,对学生的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即转变思想理念,引导学生审美体验,融合情感教育,提升學生审美鉴赏,引导写作表达,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美学价值,并内化为自身的美学感悟,实现对美的表达与创造。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美学美的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