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堂里的大世界

2020-06-01 08:02王莹菊
华人时刊·校长 2020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博士探究

王莹菊

瞄到一本书《不一样的语文课》,心下好奇:这个语文课,到底哪里不一样?取下书,哟,还有个副标题,“一个教育学博士的小学课堂”。教育学博士到小学课堂上语文课?他会怎么定位小学的语文课?又怎么上小学语文课?

細看作者简介:黄耀红,曾有过 9年语文教师的经历,且获得过湖南省青年语文教师赛课特等奖。而后进入《湖南教育》成为教学编辑,到湖南师大攻读硕士与博士,由一名普通的编辑成长为期刊编审。先后在《中国教育学刊》《高等教育研究》《人民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 200余篇,有《百年中小学文献教育史论》等著述多种。

阅读期待被浓浓地勾起来:教育学博士,一定具有相当的厚实学养,教育教学视野定然非比寻常老师。语文老师的实践经历,且获过省级赛课特等奖,对课堂的切身之感定然非比寻常教育博士。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实践架通,其对课堂的见识,应该能够“顶天立地”。“顶天”,站在云端最高处鸟瞰语文、俯视语文,直抵语文的最核心;“立地”,落到具体的课堂实践,把自己对语文的认识化解到一堂一堂的语文课中。这样的作者,写出来的文字,必然可期。

细细翻阅,深有感触:一个教育博士的语文课,当真“不一样”耶!黄博士“螺蛳壳里做道场”,立足的是小小的课堂,放飞的却是语文教育的大世界。他上小学语文课,与各种不同的人,教育杂志编辑、教研员、普通教师,议课、辩课,思考和探索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课堂的生态,以及生本理念的落地落实。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最大价值,不在于语文教学的示范性存在,而在于黄博士对语文课堂的探究,带给我们诸多启发。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探究永远在路上。

探究语文课程的本体性回归,永远在路上

黄博士认为,语文的根本价值,在于“不断引领学生发现祖国语言文字里藏着的无穷规律与奥秘,发现文字表达中的创造空间和言说智慧;在于经由经典母语,涵养文学情怀,自觉文化使命,获得一种灵敏的文字感觉,从而有效提升文字读写听说之能力。”简要地说,语文,就是要着眼于精神成长,着力于语言实践。“语言”,是以发现的方式;“情怀”,是以涵养的方式。在“发现”的过程中“涵养”。一个显,一个隐;一个实,一个虚;一个明,一个暗。这样的认识,抓住了语文课程的核心和关键,不仅融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而且指出了各自落实的方式,我深以为然。认识容易操作难,具体把本体语文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让显性的“语言”与内隐的“人文”水乳交融,需要不断探索。

探究课堂教学的生态性呈现,永远在路上

黄博士的语文课,是原生态的语文课,没有一般公开课的精致与严谨。他不看相关的教学参考书,不看相关的教学设计、视频与案例,主要是想去除所有遮蔽的原初,安安静静地与文本对晤,找到文本中最特别、最重要的哪一点。看他的课例,确实没有“精心”的感觉。就那样自自然然的,随随意意的就展开了。但是,课堂所探讨的问题,确又是语文课最该关注的问题。比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中,他让学生关注“课文是如何把故事讲得特别生动,特别吸引人的”,教学内容直接指向了语言的形式。那么,现实中大量精雕细刻的公开课,是否就没有价值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两种课堂呈现,辩证来看,各有利弊,二者的价值点各有侧重,各有优劣。到底选择哪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探究生本理念的准确性把握,永远在路上

生本理念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黄博士的“生本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提示和引领。当学生的认识需要往上更进一步时,黄博士的评价是总结提升式的,不断引领着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夸父追日》教学中,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神话对世界作出的解释”与“科学对世界作出的解释”,有高下之分吗?你更喜欢哪种解释。学生各自说了自己的理解。老师总结说,“神话有它的神奇,科学也有他的美丽。神话的诗性思维与科学的逻辑思维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我们该追求的是两者的相互融通。”老师的这种提升性总结,是必要的。二是对学生包容而不纵容。当学生出现偏差时,黄博士绝不迎合学生,他不断纠正学生,不断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这对当前语文课堂中老师们盲目肯定学生,过度表扬学生的行为是一种很好的启发。当然,黄博士的“纠正”和“调整”很注意方式,他是亲和的、幽默的,学生接受起来也是怡然自得、如沫春风的。比如,在《华南虎》教学中,提到诗歌的写作年代,知识分子斯文扫地、尊严扫地,老师问学生,作者把“1973”这个年代加上去,有什么用意?学生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黄博士说,我不喜欢这种说法,我不喜欢说揭露了什么。然后引领着学生说。

探究研究方式的多样性表达,永远在路上

《不一样的语文课》所呈现出的案例,并不是为展示而存在,而是为研究而存在。对于案例的评价几乎是褒奖与批判同在,质疑与辩护共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召唤意义的言说场。比如,《春夜喜雨》这个课例,是以“教学质疑与辩护”的方式呈现的。“质疑”是听课者对执教者黄博士的批评意见,“辩护”是批评意见的反驳。其中有一个教学片段:黄博士找一个学生起来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听是不是每个字音都读准了,然后给以指正。批评者认为那个学生就是个靶子,读错了音被老师同学纠正出来,会感到难堪。黄博士反驳,倘若孩子连这一点点出错的“面子”都无法失去,那最好不要坐到课堂里,最好永远躺在妈妈的怀里吮吸着乳汁,永远不要长大。暂且不论质疑者与辩护者的对错,这样的研究态度却是很令人欣赏的。质疑者坦诚地提出自己的批评,辩护者抛开“不谦虚”的顾虑进行反驳。这才是真正讨论学术问题的态度。

《不一样的语文课》展现出诸多的不一样,带给我们诸多的思考。但是与众多的语文探索者比起来,又是一样的。一样的热爱与真诚,一样的责任与担当,一样的守望与期待。

(成都市大邑县教育局中小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语文课博士探究
语文课文
设问引导探究
森博士作战室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平博士密码
博士蚊
Q博士课堂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