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萍
2020年5月,本刊记者走进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分校天润城小学。经历了史上最长寒假后的校园显得格外宁静,偶见一两位老师带着一群五六年级的孩子细致地打扫着卫生。在办公室内等待时,能听见张国民校长和其他老师在隔壁交流工作。特殊时期的学校复工想必更加繁忙吧。忙完后,张校长走进来抱歉地说:“实在不好意思,事情太多了。”记者打量着这位即将接受采访的校长,热情、正气,没有丝毫忙碌后的疲态。不禁思忖:他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茶香四溢、水汽氤氲间,张校长娓娓道来。
时代背景下的师范生
作为一名70后,张校长告诉我们,那时的孩子走出农村、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便是好好念书,考个师范,转个城市户口。他便是这样走上了教育之路。他还笑谈,其实他当时有着英雄梦,原本是想当兵、当警察,或者干脆学个手艺,早点养家糊口的。考上师范后,他才真正了解教师这个职业,了解了教师的责任,并从心底对未来的这个岗位憧憬着、自豪着。
1993年9月,走出农村又回到农村任教的他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从迈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起他就成为了一名班主任,一干就是六年。春天,他带着孩子到乡间田野放风筝、野炊,能想象出来,蓝天白云下一群快乐的孩子自由地享受大自然的润泽,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知识,而他俨然是那个引领快乐的“孩子王”。
六年班主任,3次被评为乡镇先进教师,2次被评为区优秀团员,1次带的班级被评为区“优秀中队”……时任校长找他谈心,拟提拔他为学校总务主任兼会计,年轻、心怀梦想的他婉拒了校长的好意,反而“得寸进尺”地请求当一名大队辅导员。回忆间,张校长告诉我们,他那时就告诉自己:要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出色的老师,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这样,他在德育、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岗位上一干又是十年。十年的德育工作,辛苦但更加快乐与充实:他先后被评为区“十佳”辅导员、市优秀辅导员、省优秀辅导员、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市区获奖和发表;在各项德育活动、竞赛中屡屡获得大奖。最终,他通过公开竞聘,成为了学校的副校长,继续投身教育一线。
迎难而上,开创新局面
2010年5月,他接受重任,调至一所当时几乎是“毛坯房”的新学校——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下文简称红小)担任校长,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创业”生涯。犹记得,当时刚到学校时,除了张校长外就只有一名副校长,两个人面对着“毛坯房”,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招生也是一筹莫展。最终,凭着一股韧性,他们踌躇满志,解决了筹建改造、排查隐患、招生等一个个难题。讲到这里,张校长记忆犹新,每天家、学校、教育局、开发商四点一线,凡事亲力亲为,可谓跑断腿、磨破嘴。一次,他在骑电瓶车时接到学校电话,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单手扶车,一不注意便摔下电瓶车,在柏油路上滑行十几米,右手手臂骨折,可是当时的学校正在紧张的筹备当中,根本没有时间休息。他打着石膏每天忙着学校的各种工作,甚至为了开校典礼的正常开展,用一只手跟老师们一起打扫校园直到深夜!而后又不听取医生的劝告,没有两个月就提前拆下石膏,走上开校典礼的演讲台。这样的“拼命三郎”精神让人动容。
在红小工作的八年中,他一直不忘初心,仍然孜孜不倦地践行着教育创新发展:从阳光教育的办学理念出发,到一年一度的阳光娃评比,到中华传统文化“南京白局”的传承实践,再到阳光城体验活动的奇思妙想,最终到“儿童在中央”理念的升华……都给这所新学校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红小八年,他为学校捧回了一个又一个荣耀:中国当代特色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百佳实验学校、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南京市优秀少先队集体、南京市学雷锋示范点、“心泉行动”试点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南京市绿色学校、南京市小学艺术活动中心、南京市少儿白局传习实验基地、海峡两岸戏曲与国学传承交流基地、江苏教育学院白局实践基地、浦口区文明单位、连续六年综合考核评为一等奖,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保持全区第一方阵……一所开办才几年的新学校,在他的引领下,一跃成为一所管理规范、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江北名校!
红小八年,他不仅注重提升学校管理,更重视带好教师团队。在校内,他大力开展“三字一研”校本研修活动,以科研课题为引领,深入开展“明智课堂”研究。在校外,他紧紧依托北小集团校资源,把一批批教师派往名校向名师学习。短短几年的时间,先后培养出市德青2名、区学带3名、区优青4名、市优秀班主任2名、区最美教师1名、模范教师1名等一批青年骨干教师。
红小八年,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在全校带头上示范课,带头潜心研究教育科研,积累教育教學经验和素材,在各类杂志中发表论文;主持省级重点教育教学课题两个,均已顺利结题;获得区级德育创新奖两次;获得首届区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14 年取得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2015 年,被国家语言文字报刊社评为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百佳先进人物”;2016年获得区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荣誉称号。
掌声与鲜花的背后其实是许多沉重的代价:为了不耽误自己所带毕业班学生的复习迎考,突发神经性耳聋的他拒绝了医生“必须住院治疗”的警告,固执地坚持白天上课、晚上治疗,从而落下了终生耳鸣、听力下降的问题;右手手臂的恢复不彻底也让他时常使不上力,隐隐作痛。所以,他也时常告诫年轻教师们,做个敬业的老师很重要,但是也要时刻关注身心健康,不能重蹈覆辙。
砥砺前行,绘就新蓝图
而今,张国民校长已成为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分校天润城小学第二任校长,站在新的教育人生的起点上,他踌躇满志,憧憬未来,一幅学校新十年的发展蓝图召唤着天小人开始新的征程!自从接任校长以来,为回应社会的殷切期盼,努力提升办学内涵,张校长带领全体教师规范学校管理,厘清办学理念规划发展路径,擘画改革措施。
他告诉记者,从来到这所学校开始,他便着力成为一个文化的引领者,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构建学校文化的顶层框架,完善办学特色和理念。
润泽教育是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分校天润城小学在长期发展中持续探索、深化与实践的教育品牌,来源于创校初期并至今坚守的“天性有致,润德无声”的办学理念。在对学校文化梳理分析之后,在与教育专家指导的智慧交融中,张校长带着老师们初步理清了学校的文化发展脉络,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润文化”顶层框架,并让“润文化”全面融通学校教育。
同时,成立《“润泽教育”特色文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他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组员由各处室负责人担任,并聘请省市教科研部门专家、名校校长、教师担任项目指导专家,协助指导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计划的拟定、实施,主持项目组日常工作的开展。
还将《“润泽教育”特色文化建设》项目纳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及阶段发展任务,建立琅小分校天润城小学“穿石挑战性项目学习课程”申报制度、学习制度、工作制度、级部管理制度及“穿石灵润娃”评价制度,积极保障挑战性项目学习课程的推进与落实。
一个学校的文化构建是核心,课程建设则是实现文化浸润的抓手。
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整体思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課程的开发实施,张校长建构了学校“穿石课程”体系。
“穿石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主阵地,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以“润学课堂”研究为抓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上好每一堂课。
“穿石课程”体系以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为深化,开发“从游戏开始”的挑战式微项目群,顺应儿童的天性,从游戏出发,经历体验、探索、创造等学习过程,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发展儿童思维,增长儿童智慧,培养儿童信仰,实现儿童价值,提升儿童素养胜任未来的能力。“穿石课程”体系以多元可选择的多领域课程为拓展,发展每一个儿童的特长,发掘每一个儿童的潜能,满足每一个儿童的多样需求,为“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搭建优质成长平台。
他还要求完善“穿石课程”体系的架构,实现支持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增强课程的丰富性、增加课程选择的弹性、加大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明确课程的指向性与融合性。
提升教学能力、改革教学模式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根据儿童接受新事物的天性,张校长倡导有趣、有效的“润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深刻领会学科课程标准的精神,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从促进儿童学习力生长出发,精心设计,激活思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
并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
同时,引导学生行为、思维、情感深度参与,通过“趣味情境——无痕引导——自主提升”全链条的一体化实施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让课堂更具课程意识,让学习真实发生,思维更趋深刻,知识、能力更加扎实,夯实学科素养。
为了培养有高尚师德、有精湛教艺、有学者风范、有愉悦心境的润雅教师,张国民校长开展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师资队伍的发展。
梯队接力,分层培养——学校把35 周岁以下教师以专业水平分成“适应期、稳定期、创新期、冲刺期、引领期”五个阶段,进而开设“天砺”基础班、“天酝”提高班和“天成”实验班、“天启”冲刺班、“天航”名师班。35 周岁以上的教师根据市区骨干荣誉,设立“骨干教师工作室”,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多举措、多维度促发展——依托“修业论坛、进德讲坛、五级发展班、青蓝工程”等平台开展主题培训,进行专业锤炼与素养提升,实现全体教师的普适化进阶:对于专业化出现分离,个性特征明显的教师进行多举措、多维度锻造,通过“拉手名校,名师同行,赛事锻造,卷入研修,沙龙研讨”等方式搭建个性化专业成长的助推平台。
多样化考评共成长——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水平、个性的教师队伍,采取多样性的激励措施,涵盖教师的绩效考核、外出培训、职务上升、职称评定、荣誉评选等各个方面。同时建立教师成长的晋级体系,通过开展“五级发展班晋级评比”活动,由“年级组、行政组、校级组、专家组”等不同层级结成评定小组,接受全体教师的晋级评选,最终评定五级班领跑者及天小领跑者。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正是在这样的精神引导下,张国民校长带领着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分校天润城小学不断攀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
采访的最后,我们不免聊起,如此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是否对家人有些亏欠,张校长表示,亏欠是一定有的,尤其是对孩子。从小学开始,他的儿子便学会自己待在家里,学会做饭。欣慰孩子的独立和懂事之余,张校长又有些伤感和担忧:孩子似乎不太愿意跟我们交流,也不爱出去玩。记者听完,唏嘘不已,凡是得到必有付出。
他,一名把最美好的青春和年华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的普通教育工作者,一名短短几年时间就把一所新学校办成全区一流强校的“学校创始人”,一名现在身为资深校长仍然追求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区教育人”。他常常这样说:“一名优秀的校长,首先应该是一名有教育情怀的行者。”是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他都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行,不忘初心,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