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研究

2020-06-01 18:40何露丹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日本文化通识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何露丹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在而言的一切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的综合。基于经济全球化语境,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中中日双边交流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日语人才的背景下,围绕时下日语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匮乏的问题,就今后在日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进行阐述,以求培养出全面发展、符合时代需要的日语人才。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日本文化; 跨文化交际; 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 H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0)02-0057-04

在历史的沿革中,文化是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1]《周礼》“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中,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构想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聯结愈加紧密,中国对外发展更需要能服务于中国新型定位的外语人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2]国家教育部在2018年发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提出:外语类人才的培养要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结合。由此,外语类人才培养中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传承再次被提到新的高度,通识教育在外语类专业课程教学中被放到重要的位置。

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日文化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源头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强调其文化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并不断丰富,是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体现在生活习惯、思维模式、行为准则等方面。

(二)中日两国文化渊源

日本语言学专家铃木孝夫先生理解的文化概念:文化と称するものは、ある人間集団に特有の、親から子へ、祖先から子孫へと学習により伝承されていく、行動及び思考様式上の固有の型(構図)のことである。文化をこのようなものとして把えることは、今や言語学や人類学の領域では常識となっている。[3](所谓文化就是归人类所特有,代代相传的一种产物。即通过学习,从祖先传承给子孙的行为以及固有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学和人类学领域都归属于文化。)

“文化就是人化”。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于先秦时期,定型于春秋战国时期,发祥于渭河平原。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两国最早友好交流记载于《后汉书》,光武帝赐以印绶。最早进入日本的文化是西伯利亚文化,其后是中国文化,包括秦汉时期的物质文化、隋唐时期的制度文化、宋元时期佛教文化、明清时期的民俗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日本文化的发生、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为代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学好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日语学生在中日交流、跨文化交际中取得优势地位。

二、日语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匮乏的现状

在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21世纪,日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的人才需求变化,促进了相应的教育技术的更新、教学方法的革新、新的教学需求和问题的产生。

(一)学生在日语学习中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不足的问题

在日语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和日籍外教交流时,开始的问候语说得非常流利。一旦涉及到具体话题,交流往往不能深入下去,相关知识贫乏。诸如老师问:「お正月はどうでしたか」。(这个春节过得怎么样?)。学生回答说:「楽しかったです、賑やかでした」(我很开心,很热闹)。 之后交流突然停止。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掌握的词汇和句型表达方式储备不足,而是通识教育知识深度不够,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

此外,外语学习强调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日语教学中发现,基于教材的“听”和“读”客观性技能学生掌握娴熟;基于个人文化素养的“说”和“写”主观性技能多数学生表现平平。

在日语基础测试中,试卷分析发现,基于知识技能的单词、语法、听力部分的得分明显高于基于应用能力的阅读理解、短文写作部分的得分。

(二)日语毕业生在行业就职期间出现跨文化交际不顺畅的状况

随着国际新形式的发展,在多边的跨文化交际中,行业专家注意到中日交流活动需要毕业生具备多边的文化储备。而一些日语毕业生在和日本客户打交道的时候,显得很不自信的。因为通识教育匮乏,使得交流很苍白,在见面寒暄和基本业务情况交涉之后,往往陷入双方无话可讲的尴尬场面。尤其在客户问及中国产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相关的内容(如产品的历史渊源、民间故事、地方文化等)时候,甚至出现交流戛然而止的情况。

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日语教学的必要性

从国家政策角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2]。

从文化交流角度,双方若要进行有深度的交流,必须了解对方。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基于掌握自己国家的现状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对方国家的历史、文学、文化、习俗。只有这样,才能从自身具有的知识积累中寻找到共同的话题,才能使交流顺利进行并获得预期的效果,才能从交流中获得自信、增进友谊,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从日语教学角度,我们强调知识技能,重视语法和句型的训练,词汇的反复记忆训练,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瞬间记忆潜能,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大幅度提高。如何在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增加学生所掌握知识中的人文含量,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时下日语教育面临和必须解决的课题。

四、日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途径

(一)推动中日文化交流互鉴,夯实中日文化融合与对话的思想基础

推动中日文化交流互鉴,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易》曰:“观乎人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进行异质文化的交流,需要具备心怀天下大视野、大格局。因此首先要培养“融入的心”。在日语教学中践行外语教学的课程思政,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提高其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中做好本国传统文化的守正出新。“外来”与“本土”,“传统”与“当下”,要博学深思明辨,舍疪取醇而笃行。[4]我们现在处于在全球化语境下,要更好地重塑中国形象,当下尤其有必要处理好本土经验与普世价值、文化自信与文化自省、仿造性与原创性这三方面的关系。[5]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和而不同”的特点,教师在日语教学中做好助推者的角色,以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为切入点,培养具有一颗“融入的心”且内怀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日语人才。

(二)以应用为导向,在日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

教师在构建教学模式中,注重应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性。日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进一步丰富“中国产品”的文化底蕴。

教师对日语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梳理,包括其背后承载着的民间故事、历史渊源、名人名言。让中国制造的“中国产品”有更多的文化沉淀,增加产品的多元价值,增强国际竞争力。避免学生在国际交流中“失语”[6]。例如学习「お茶」(茶)这个单词,可以延伸到茶叶的起源,即从唐代陆羽的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导入,继而鉴赏中国各地茶叶品评技法、各种茶叶的艺术操作手段,领略各家的品茗环境。中国的茶文化揉合佛、道、儒诸派的思想,体现精神和形式的统一,在唐代传入日本,促进日本茶文化的产生。“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日本茶道文化可以说是日本文化的典型代表。起源于室町时代初期,自茶人村田珠光在八代将军足利义的支持下向民众普及,而集茶道大成者是千利休。[4]由点到面,由易到难,步步深入,解说一个完整的茶故事。

在日语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所涉及内容,通过案例学习、情景导入、互动参与等方式,通过短文阅读、视频赏析、场景会话等多种日语教学形式来呈现。

(三)倡导输出型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说”和“写”能力

从文化理论角度来讲,文化之间内涵和外延都有融合和交叉,中日文化的交融尤为突出。学习日语的过程,也是思考日语中中国文化因素的过程。要“说得更好、写得更好”,就要更好地进行中日文化,尤其是中日传统文化的比较,寻找中日文化的相似处和差异点。在比较互鉴中知识更容易习得,技能更容易掌握,并从中产生更强烈的获得感。

从教学实践角度来讲,外语教学以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任务。今后的日语教学,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更加注重学生“说”和“写”表达能力的培养。即基于教材的“听”和“读”客观性知识提升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基于个人文化素养的“说”和“写”主观性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期间加强“说”和“写”的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日语应用文写作”“日语演讲”等课程设置。

同时,完善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加大“说”和“写”的考核占比,特别是实践课程中提高语言输出能力的考核比例。为了更好地接轨职场工作,特别关注高年级学生语言输出能力。通过日语发表会、日语报告会、日语演讲等多种锻炼形式,最终全面提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四)构建中国式审美,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纳入日语课程体系

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历史等是文化内涵中不可或缺的几个侧面。

要想日语专业人才在将来的国际舞台上有礼有义地讲好“中国故事”,当下就要培养知礼知义的日语专业学生。学生在校期间习得中外文化的异同点、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准则和国际交流的禁忌等,才能避免将来在国际交流中“失礼”。在学校课程中经过专业的理论学习和职业训练,到了工作岗位上才能驾轻就熟、应变自如,在国际交往中不卑不亢,让世界认识一个真正的中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与文化礼仪相关的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选修,并完善评价标准。

此外,作为文化的重要分支,“文学”的渗透尤其重要,探讨文学、理解文学,将其作为人文修养和精神营养的一部分。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培植起当下理想,涵养出现代道德,从而让日语专业的学生获得前行的力量,成就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同时,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形象反映中国历史、社会生活,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给其以艺术的享受,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因此,日語专业学生毕业前需要选修中国文学相关课程。

(五)开启引导为主的探索性学习,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活动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应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课外学习方式。强调教师在日语第二课堂的引导作用,开展校内中国文化知识讲座,积极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推进校际、社会团体共同组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此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技能竞赛。技能竞赛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如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竞赛、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实践比赛。竞赛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活,又能营造日语专业学生学习本国文化的氛围。让中国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之势渗透于专业课堂、大学生活、职业实践之中。

五、结语

在全球化语境中,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今天我们应加强世界各国民俗文化交流,为构建和谐的多元世界文化而努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将得到广泛认同。

从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角度来讲,今后日语专业必将向“培养日语+ 的人才”和“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的人才”这两个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趋势下,促使日语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还要经过系统的通识教育熏陶,使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掌握多种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今后在日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首先要培养日语专业学生文化融入意识,夯实中日文化融合与对话的思想基础。其次要以应用为导向,在日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再次要全面构建中国式审美,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倡导输出型教学方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开启引导为主的探索性学习,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最终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2]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培. 跨文化交流[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7:4-7.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2017-01-25)[2020-02-20].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 铃木孝夫先生. ことばと文化[M]. 日本东京:岩波新書,2009:3.

[4] 聂友军,陈小法,刘阳,等. 东亚语言与文化[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194-197.

[5] 吴秀明,方爱武. 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50-61.

[6] 吴林. 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探析高职英语课堂母语文化导入[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4):100-103.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synthesis of all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achievements created by all nationalities on the land of Chin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ramework, Japanese talents wit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re required for bilateral exchanges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ocusing on the lack of general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mong Japanese major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and ways to integrate general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Japanese teaching in the future to cultivate comprehensively developed Japanese majors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times.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Japanese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責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日本文化通识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基础日语教学阶段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