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文化育人视角简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2020-06-01 18:40王辰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机制建设高职教育

摘  要: 《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推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提出了新的要求,产、教之间要形成一种教育教学全要素、全方位的深度融合。产业文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产业发展进程中所逐步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具体体现为企业文化、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等。将优秀的产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实现以文化人的合力,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产业文化育人为背景,提出高职院校融入产业文化的现实意义和路径,就融产业文化于人才培养的机制建设提出对策。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产业文化育人; 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0)02-0001-0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与产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它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现代企业生产建设、管理需要、服务需求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这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育人能力,优化育人环境。高职教育以其“职业性”突显其核心价值,肩负着帮助社会劳动力技能结构调整、社会劳动力技术素质升级和社会劳动力劳动技能转型的重任,从而促进更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加充分就业、推进更快转型升级。而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劳动力人口的产业文化素养不足,已然成为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的瓶颈之一。[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求“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产业文化育人纳入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范畴。

一、产业文化的教育价值

产业文化是一种以产业发展为主脉的文化,余祖光教授在《产业文化育人》一书中将其定义为,“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被普遍认可和遵守的行业习俗、规范、制度、准则和价值观,以及蕴涵于行业产品和服务中的历史、艺术、品牌、质量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2]教育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密关系,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发展活力,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3]产业文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教育作为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类型,它的发展就必然离不开产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优秀的产业文化不仅表现为精湛的工艺技艺,而且承载着坚韧执着、专注专研、精心精密、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技能提升的同时,应重视发挥优秀产业文化的育人作用,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同步提升,以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二、产教融合新生态中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

高职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对接产业、到服务产业、到融合产业的逐步演化和递进的过程。《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推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融合发展机制的深化改革,需要将产业先进技术融入专业教学资源,将产业科学管理元素融入教学管理和评价,将产业优秀文化融入育人过程。产教双方的各种资源要素互相转化、互相支撑,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全新生态体系。[4]这是一种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包括教育教学、素能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是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师资、环境等教育全要素的融合。这种产教融合新生态的构建,离不开产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融合,要建设融产业文化于人才培养的治理机制,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文化传承及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从而成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内驱力,实现人才培养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双重功能。

因此,高职院校在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努力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打造资源整合能力强、社会参与度高的开放治理体系,逐步形成适宜开展产业文化育人的外部治理环境。同时,在内部构建全方位渗透推进产业文化育人的机制,把人的知识技能习得与社会成长融为一体,将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逐步沉淀、凝练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浸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5],从根本上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校企合作的紧密性和稳定性。

三、融产业文化于人才培养的机制建设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产业文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是校企全面、深入、有效合作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基本条件、实践教学、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产业文化、职业文化、工匠精神等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推进工学结合、德技并修,构建“素能并重、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体系,贴近产业发展、职业岗位和社会需求,来塑造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包括:通过对产业文化发展历史、行业发展演进过程以及职业岗位产生发展过程的了解,让学生认识职业岗位、事業发展在人生历程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选择并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且能够潜在地、前瞻性地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结合相关专业课程,融入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强调行业准入制度,确立工艺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优良的工作作风;瞄准产业链,对接产业结构、行业标准、职业要求、生产过程、岗位规范、职业证书,来构建课程体系;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开展的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聘请教育型企业工程师、合作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形成包括劳模、技能大师、首席工人等在内的“双导师”团队,将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

(二)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

作为产业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职业文化,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它具有引导和教化、规范和约束、激励和促进、凝聚和辐射的功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应该将人的发展与专业发展相统一,将课程设置与职业社会性相统一,与职业文化相结合。例如德国的制造业专业和英国的服务类专业,对于职业文化和职业价值观都有单独的、全面的、贴近专业的具体表述,同时在课程标准、教学单元标准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中都有可操作、可考核的条目,专业与企业双方共同开发教材,突出职业文化特色。[6]

工匠精神作为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体现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精神,是职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从古至今,一砖一瓦、一锤一凿中都浸透着中国匠人的坚韧执着、专注专研、精心精密、追求极致。《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因此,就高职院校而言,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课程改革,努力培养适合国家需要的“大国工匠”,这是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

在课程改革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高职院校要通过传授完整的产业链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产业发展的历史、方向及产品的创新、变革,从中感受到工艺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体会产品工艺的价值和工匠精神的内涵。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工程素质养成-专业技能拓展-创新能力育成“三层次”立体化工程素质培养平台,以工程素养和管理素养训练、素质拓展、工作坊等为载体,开展产业文化发展史教育,新生从入校开始了解工业、产业发展及现状等基础知识,明确工业社会和产业发展对人的要求;面向文经管类专业学生,搭建立体化工程素养训练平台,通过建设AR/VR虚拟仿真平台的各类工程环境和现场课堂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工程基础知识和工业过程,建立工程意识;面向理工科类专业学生,搭建“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管理素养训练平台,让学生从事不同职业岗位“工作”,从解决制造类企业生产、质量、成本等管理中典型问题出发,通过典型任务训练,培养全局意识、问题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结合专业建立技能训练、项目设计、产品开发、科普人文活动等各种类型的“工作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组织协调和自我管理能力等,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培育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

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的第二课堂建设。借助产业园、创业园、研究所、劳模(技师)工作室等平台,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坊及校外实践育人基地,使育人与外部产业发展环境有机结合,带领学生学习劳模钻研业务、勇于创新的精湛技艺,促进专业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重视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引进技术能手、非遗技艺传承人、劳动模范等来校任教,开展校企师徒结对,以不少于总课时一半的实践教学课时,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引导学生学习劳模及先进工作者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勇于创业创新的优良传统,传递行业正能量。加强学生劳动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弘扬工匠精神,提升技术技能水平。

将工匠精神引入课程思政改革。课程思政是高校德育教育模式的一种转变,是从显性的思政教育转向隐性的渗透式教育。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就十分注重在学校的专业课程中渗透职业伦理或者融入科技道德教育环节;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去学习和研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本专业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面对的伦理和道德问题。[7]这种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使德国制造业人才具有很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成为推动德国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将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文化、工匠精神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根溯源,去找到民族精神的魂,从而坚守民族情怀,在工业强国战略下,全面传承并发扬中国的工匠精神。

(三)人才评价方式改革

高职院校要把产业文化、职业文化、工匠精神融合在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那么,建立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则是重要的、不可缺失的一环。企业应该成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主导者和相关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者,包括重点监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实习实训,以及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等品质的养成。必须增强企业对高职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评价与监控,包括根据职业特点细化各专业课程的职业通用能力的课程评价标准,将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内容与管理理念、管理规范等融入相关课程、实习实训环节,而后采用表现性评定来进行评价,使学校学分考核与企业绩效考核有机结合。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的跨企业训练中心,实行“三岗三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课程的考核评价和学徒实习考核办法,建立基于工作岗位制订以育人为目的的学徒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专业在项目实训和企业岗位培训环节,除校企导师考核外,还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外考官”,对学生设计的作品和实际产品进行评价,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专业在第2、3、4学期的学徒跟岗学习期间,通过跟岗学习记录表(企业师傅评价)、跟岗学习个人总结表(学生自我评价)、跟岗学习技术管理专题总结表(学业评价)等,实现企业真正参与其中的考核评价制度。

只有将产业文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行业文化、职业文化、企业文化真正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促进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对学生优秀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育,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并最终有利于提高社会劳动力的整体产业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健. 彰显职业教育跨界育人的高端命题:《产业文化育人:理論探索与教育实践》评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1):57-60.

[2] 刘占山,余祖光. 开展产业文化史教育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中国产业文化史教育研究报告[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1):15-35.

[3] 潘芳. 从文化视角分析德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 理论观察,2009(05):128-130.

[4] 刘志敏. 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J]. 中国高等教育,2018(02):24-25.

[5] 余祖光,王文槿,荀莉,等. 职业教育中工作价值观教育和产业文化育人的研究与教改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56-62.

[6] 张祺午,刘海. 职业教育要加快补上产业文化育人这一课[J]. 职业技术教育,2013,34(33):68-71.

[7] 钟发霞. 德国职业院校道德教育对我国课程思政的启示[J]. 酒城教育,2018(03):12-15.

[8] 鲁昕. 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推进职业院校德育创新:在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2):24-30.

[9] 余祖光. 把先进工作文化引进职业院校的校园[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03):1-5.

[10] 王辰. 产业文化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现代治理机制建设研究[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1(05):1-4,23.

[11] 王辰. 产业文化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0):81-85.

[12] 刘明新,李传刚. 高职院校应构建产业文化教育的有效平台[J]. 职教通讯,2007(12):31-32.

[13] 莫倩倩. TRIZ理论视域下高职教育产业文化育人的可行性分析[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04):22-25.

[14] 黄宝田.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产业文化育人的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2014,16(01):13-15.

[15] 易烨,岑华锋. 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定位与模式[J]. 职教通讯,2016(16):7-11.

[16] 栾学钢. 产业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教育价值:评余祖光著《产业文化育人: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6):109-112.

[17] 王秋玉. 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路径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09):126-128.

[18] 李玉芬. 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8(20):19-25.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promot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to form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The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hould enter into an all-round and all-round deep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lements. Industri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t is the sum of materi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t is embodied in corporate culture, professional spirit,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so on. 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integrate excellent industrial culture in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joint efforts of cultural peopl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culture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path of integrating industrial culture in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ing industrial culture into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ial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責任编辑:王义)

猜你喜欢
机制建设高职教育
建立健全基层人民银行党建工作量化管理考核评价机制探究
青海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探析
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组织机制管理的建设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积极运用“黄绿红”三色管控保廉工作法,助力电力企业打造反腐倡廉生态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