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对策

2020-06-01 18:40侯炜征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提升对策跨文化交际能力留学生

侯炜征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但随着高校招收留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跨文化交际问题也逐渐凸显。通过对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的研究,从中国传统的面子心理、谦虚心理及委婉心理分别阐明留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出现的偏误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汉语教师和留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共同助力提升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留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0)02-0015-05

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就是任何在文化背景和语言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通俗地讲,就是在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如何得体地交流。对于中国人来说,虽然有很多不同的民族,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大体相似,即便在一些特殊场合,要体现交际的得体性也并非难事。然而,对于各国留学生来说,跨文化交际绝非易事,诸多因素将会阻碍其顺利进行。

一、跨文化交际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一)汉语水平

留学生汉语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汉语知识掌握的多少,为了顺利实现汉语交际,应该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语音、词汇和语法。首先,无论学习什么语言,语音都是第一要素,但是大多数留学生因为拼音或声调不准确导致发音不到位,洋腔洋调致使信息传达无效。其次,词汇是语言构建的基础,由于词汇量的限制,留学生无法准确地表达想法,极大影响交际的效果。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词、同义词以及文化俗语等等,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其跨文化交际势必受到阻碍。再者,语法是语言使用中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律,它是语言的结构方式,语法欠佳会导致留学生读不懂或听不懂长句子,汉语交际更无从谈起。因此,跨文化交际的首要前提就是掌握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汉语基础知识。

(二)交际能力

所谓“交际能力”指的是在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依照具体的交际语境及对象等,采取适当的会话技巧来实现人际交流的能力。它其实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因为交际是双向沟通的过程,除了语言能力以外,还要考虑交际对象的接受效果。无论是母语场合还是非母语场合,拥有较强交际能力的人都可以通过更加得体的交际方式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有些人所谓“会说话、会办事”,就是擅长与人相处,通过察言观色便可及时化解矛盾和尴尬,既能达到交际对象的心理预期,又能實现交际目标。然而,交际能力较弱的人常常不善言谈,不擅于跟人打交道,往往因为听不清、道不明导致交际失败。

(三)文化习惯

文化是一种习惯养成的精神价值与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直接影响。所以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应该先对中国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汉语的特征有更好地理解。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心理,语言现象自然有所不同,因此,西方国家与中国在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狗常被美国人视作朋友,对待狗像对待人一样,所以跟狗相关词组和谚语也很多。比如,“top dog”位高权重的人、“lucky dog”幸运的人、“lazy dog”懒散的人,“work like a dog”拼命工作、“lead a dogs life”过着艰苦的生活等。中国在农业文明的影响下,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吃文化”。例如,给别人打工叫“混饭吃”、混得好叫“吃得开”,混不好叫“吃不开”、工作辛苦叫“吃力”、负担太重叫“吃不消”、被占便宜叫“吃亏”、有苦难言叫“哑巴吃黄连”等。文化习惯其实常常映射出该民族的文化心理,而这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很大。

二、留学生跨文化交际偏误类型及成因分析

(一)面子心理偏误分析

1. 面子心理

中国人爱面子天下皆知,但“面子”到底是什么?它的本义其实是脸皮,作为外部形象的重要部位,脸是人们观察并判别相貌的关键,应当给予重视。当中国人用“面子”解释或调节社会行为时,其内涵便引申成为既有形又无形的一种社会心理存在。面子心理主要分为自己“要面子”和别人“给面子”两个方面。中国人普遍愿意为了要面子而委屈自己,春晚有个小品叫做《有事儿您说话》,郭冬临饰演的郭子为了讨个好人缘,夜里排队帮人买票,结果票卖光了,只能自己搭钱买高价票,回来后谎称是利用关系买到的,真是“面子”过得去,“票子”过不去,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现象在平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面子”对人际交往有着重要影响,而是否“给面子”也是衡量彼此关系的标尺。在电影《刮痧》中,老板的儿子和员工的儿子打架,为了顾及面子,员工选择在老板面前教训自己的儿子,按照常理,这个“面子”老板应该给,然而,老板非但不“买账”,还将他的举动视作虐待儿童。

2. 偏误解析

“面子心理”对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有较大影响,懂得它便可较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相反则尴尬难免。比如,老师让留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写的作文,有一半的留学生认为这是一种表扬,另一半则表示很难接受老师的做法。如果是中国的学生一定明白,这是老师要表扬自己写得好,所以才做朗读示范。然而,毕竟是老师的要求,无论如何都应该答应,否则就是不给老师面子。在一次汉语课的复习环节中,老师请一位留学生上黑板听写单词,这位留学生表示他不舒服不想听写,老师表示错了也没关系,但他重复了三遍“我不舒服”后,直接趴在桌子上了,这让老师非常没面子,此时另一个同学举手及时缓解了尴尬气氛。其实“面子心理”利弊参半,好处就是调节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气;坏处就是容易“打肿脸充胖子”,为了要面子常常做出与内心意愿相反的决定,但即便如此,面子心理却早已深埋在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中。因此,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这个问题。

(二)谦虚心理偏误分析

1. 谦虚心理

中国文化中,谦虚指的是谦逊而虚心,恭敬而谨慎。谦虚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常用“谦谦君子”形容人的品行和气度,所以在中国人看来,谦虚意味着修养,能够收获别人的支持和尊重。在汉语表达中,说话人为了表示谦虚,往往大量使用敬语和谦词,除此之外,中国人还擅于扬人抑己,适当赞美对方,尽量贬低自己,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比如,看见同学写汉字时会说:“你写得比我好多了!”,听见同學唱歌会说:“你唱得最好听了!”然而,当别人夸赞自己的时候往往不像西方人那样直接回复“谢谢”,我们总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还不行”“过奖了”“谬赞”“惭愧”等等。西方文化总是强调个体性,尊崇个人的价值、人格和尊严,中国文化则强调为人谦虚谨慎,严格律己,抬高别人,则可受益。

2. 偏误解析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文化中,“谦虚”是避免骄傲和自负,但不能自我贬低,他们认为中国式的“谦虚”有时会显得不够真诚,而且过于贬低自己显得不够自信,反而造成不好的印象。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我国青少年的思想也逐渐开放,每当他们受到夸赞时已不再谦虚示人而是欣然接受,然而,这并不代表中国人的主流意识,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仍需保持谦虚的态度。比如,在一次元旦联欢会上,两位留学生深情演绎了一首中文歌曲,无论是音准,还是节奏,他们都表现得非常好,赢得了师生们的一片掌声。这时,作为主持人的一位老师走上台来先是对二位的表演赞不绝口,然后问道:“为什么二位唱得这么好?”其中一位留学生自信满满的说:“我天天练习这首歌曲,每次唱完都很满意,我觉得我比搭档唱得好。”话音刚落,现场开始窃窃私语,气氛瞬间显得有些尴尬,连主持人也愣了一下,觉得他毫不谦虚的回答让人意外,但他的搭档却说:“主持人,您过奖了,他唱得确实比我好,但是我会继续努力的。”此时,现场再次响起一片掌声。虽然留学生基本可以理解并接受中国人的谦虚心理,但这对留学生跨文化交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委婉心理作用下语言得体性偏误分析

1. 委婉心理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委婉的表达来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正如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所言:“文明就代表着更深层次的抑制,但有了抑制就会产生委婉,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委婉心理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文化现象,它映射了中国人在交际时避俗求雅、避凶求吉、避短扬长、粉饰真相等方面的心理诉求,这既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也是一种交际策略。在一般情况下,对话双方表达力求清晰准确即可,但有些时候往往因为害怕伤害对方,或者刻意掩盖事实等种种因素,无法直截了当,故意语焉不详,以达到委婉的效果。巧妙的转换使原本粗鲁、生硬的语言变得含蓄、得体,这样有效降低了矛盾与冲突的可能性。[1]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应该尽量回避直面批评,而选择委婉的说法,因为激烈的言语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成长与学习不利。

2. 偏误分析

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来自西方国家的留学生常常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言语直截了当,从不拐弯抹角,而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来自亚洲国家的留学生更加注重自谦,懂得尊重对方。但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只要给留学生提供便于理解的语境,他们常常可以猜测出委婉语蕴含的意思。然而,语境一旦消失,偏误便会产生,这势必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比如,在一次汉语课堂上,一个留学生迟到了半个小时,当他进门时,老师问道:“现在都几点了?”那个留学生赶紧看看手表说:“九点钟。”老师忍俊不禁地说:“我是问你怎么现在才来?”他答道:“闹钟没有响,怎么办?” 这时在座的一个留学生说:“你这个人真有意思。”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在这个语境中,老师显然并没有直接怪罪,而是委婉地表达了不满,但这个学生明显在推卸责任,并未从自身找问题。课间的时候,老师还特意问了那个留学生当时说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我不是说他有趣,我想他需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应该说对不起,下次不会再迟到了。”显然,这位留学生懂得委婉的表达用法,但其他同学未必这样理解,所以对于那些言语比较直接的留学生来说,懂得委婉的重要性还是十分必要的。

三、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问题研究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汉语教师层面

1.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在汉语教学中,为了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单纯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本土文化素养。因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方面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别,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必须对本国文化具有深入了解,这样才能为留学生详细准确地介绍文化间的区别。此外,汉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应该不断提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应该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首先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其次才是汉语教授行为。[2]所以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除了本国文化,汉语教师还应该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尤其是留学生的母国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汉语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课堂上,汉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尽量为留学生创造真实语境,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注重创新教学模式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在扩充知识储备的同时还应该提升教学能力,避免传统教学法及固有经验的负面影响,应该依照学生现有水平及学习状况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的逆向设计值得思考。先是采集留学生的要求数据,并以此设计测试,然后根据测试形式和内容设定教材章节及教学活动,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语用点是贯穿教材、教学、作业、测试各个环节的基本单位,也是衡量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标尺。按照语用要点设计课程标准的任务型教学模式,目前正处在检验环节,教材编写与测试设计同步运行,相互参照。该做法强调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利用语音、词汇和语法设计教学重、难点,配合相应的练习与测试,做到学以致用,凸出语言的实用性。

3.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课堂上,便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的竞争及压力会激发留学生的学习潜能,他们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及高效性可以得到保障。然而由于教师精力及课堂时间有限,全员参与交际训练的目标无法实现,基础较弱的学生很难有机会发言,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因为固定的模式也难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课内到课外,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延伸,充分利用课程平台,让学生把课上没有完成的任务在下课完成,上传到平台后,除了教师评阅以外,其他同学依然可以查阅并留言互动,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此外,為了丰富留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可以举办各类文体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在体验中国文化的同时,他们还可以扩大交际范围,开阔视野,在真实的语境中提升交际能力。

(二)留学生层面

1. 适应异国文化差异

将母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其实就是在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留学生不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外文化差异,其汉语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可以有效预防他们在跨文化交际时出现低级错误。[3]中外文化的差异其实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最常见的数字,它也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之间的障碍。中国人普遍不喜欢“4”,因为它的谐音是“死”,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无论是电话号码、会员卡号还是车牌号等,人们都尽量避开“54”和“14”。然而,西方国家的人们基本上没有刻意忌讳这个数字,相反,有的民族对数字“4”崇拜有加,因为它被视作是正义和公平的象征。中国人自古就喜欢数字“六”,比如,皇后的寝宫叫做“六宫”;女子怀孕叫做“身怀六甲”;古代亲属关系称为“六亲”;民间盛传“六六大顺”是吉祥语,所以凡是涉及号码的人们都希望里面有“六”,而且农历的初六、十六及二十六也常常被看作是结婚的吉日。除此之外,还有颜色、花卉等文化差异数不胜数,留学生只有不断地积累这些常识,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 主动提升交际意识

文化与语言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文化的多元性要求留学生应主动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这种意识既是一种指导原则,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引导和规范留学生的思想及行为。文化是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的影响,要求在短时间内接受异国文化几乎不太可能,在适应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保持一定的警觉性和敏感度,这样可以使跨文化交际更顺利。当遭遇文化冲突时,应该先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尽快找到矛盾的原因并合理解决,同时要吸取经验教训,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4]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过程,也是他们全面了解中国文化,树立全新思维方式的过程,在跨文化交际中,留学生可以在体验文化差异的过程中逐渐适应并接受,尽量做到入乡随俗,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3. 积极拓宽交际范围

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留学生应该积极拓宽交际范围,尽可能地抓住一切机会勤加练习。课堂上,教师在讲解完语法点之后,通常会让他们利用所学内容进行造句,作为基础训练,留学生在巩固要点的同时,也为后面的对话练习做好铺垫。在口语训练环节,教师会创设真实语境,留学生们可以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克服紧张感,敢于开口,毕竟课堂时间有限,能有教师在旁边亲自指导,即便出错,也不用害怕,所以机不可失。[5]然而,“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留学生应该扩大交际范围,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交际机会,比如去银行取钱,去餐厅吃饭,去商场买东西等等,这些比课堂创设的语境还要真实,可以做到训练充分,学以致用。此外,通过参加一些校园活动也可以和中国学生交朋友,大家可以互相帮助,弥补课上教学的不足,对全面提升个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留学生可以在短期内积累一定的汉语知识,但在跨文化交际时却总是问题百出,这些失误显然与文化差异密切相关。通过对文化心理和偏误的分析,留学生在理解跨文化交际问题具体原因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如何更好地与中国人打交道,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矛盾发生,从而树立自信,并更加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唐雪凝. 对外汉语语用的多维度研究[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5.

[2] 袁新. 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21-23.

[3] 周小兵. 对外汉语教学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7.

[4] 罗添娴. 从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谈跨文化交际[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3):36-38.

[5] 孙亚. 语用和认知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0.

Abstract: With the initiative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o exception.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nrolled in universiti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sues are gradually emerging.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foreign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auses of the errors of foreign student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ace psychology, humility psychology and euphemism psychology, 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targeted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teachers and foreign students to help improv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foreign student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promotion strategies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提升对策跨文化交际能力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体育舞蹈教师再教育对策研究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对策研究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