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晋宁 王晓江
【摘要】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实现视唱练耳的本土化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也可以促进民间文化的有效传承。基于此,本文即围绕“山西省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本土音乐教学实践与研究”,提出适合我省普通高等院校音乐系中声乐等不同专业特色的《视唱练耳》教材和方法,形成一系列科学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山西省高校音乐系《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对策,希望可以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使他们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致知于行”的目的。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视唱练耳;本土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7-0109-02
【本文著录格式】韩晋宁,王晓江.民族音乐教育中的视唱练耳本土化方案研究[J].北方音乐,2020,04(07):109-110.
在实际的音乐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视唱练耳是一门非常基础的课程,也是了解音乐结构语言的主要路径。然而,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在视唱练耳教学期间,如何的使教育更加本土化,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地促进视唱练耳本土化,在今后的教学期间,一定要深度研究视唱练耳在民族教育中的必要性,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现状,科学的制定教学方案,以确保可以促进本民族的音乐传承和发扬。
一、民族音乐教育中的视唱练耳本土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审美能力
在具体的高校音乐教学工作开展期间,视唱练耳是教育的基础,也是让学生掌握以及了解音乐结构语言的關键方法。所以,学生必须掌握极高的审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自身音乐水平进行提升。而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实现视唱练耳本土化,可以有效且合理的对传统音乐元素进行积累,不断提升本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1]。
(二)可以有效的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
严格意义上来讲,要想更好的了解一个民族,那么首先要了解其文化。而如果想要进一步对民族音乐进行掌握,那么就必须要具备可以欣赏民族音乐的耳朵。通过对视唱练耳教学的进一步分析得知,具备了较高的社会价值以及人文价值。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期间,除了要对先进的音乐理念进行学习之外,加大民族音乐教育,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以及自豪感,能够让学生的文化视野得到有效的拓宽,对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益处[2]。
二、民族音乐教育中的视唱练耳本土化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具单一
目前,我省高等院校音乐系《视唱练耳》课程采用的教具完全是钢。这种教具色彩单调,学生缺乏对各种有声形态的感受和比较,不能够有效地对审美能力进行提升,也不利于学生综合音乐水平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模式,具有较强的固有化和单一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接受较为被动,不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不能够大胆地进行创新,也不能够及时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从而影响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制约了学生水平的提升。
(二)《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组织方式与各专业方向衔接不够紧密
在具体的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针对视唱练耳教学这一环节,虽然教师也强化了对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具体的教学阶段,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组织模式与各个专业方向仍然存在衔接不紧密情况,学生不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影响了教学效率的同时,也阻碍了视唱练耳本土化的发展[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专业方向,还是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水平,教师都没有依照不同的教材,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案,使得各个专业以及内容存在了较强的脱离性,学生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达到学以致用效果,从而导致学生的音乐素养一直不能够得到真正提升。
(三)《视唱练耳》课程教材中没有融入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
从宏观的意义上来讲,要想保证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本土化,那么就一定要强化在教材中融入本省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而结合现阶段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来说,教师并没有科学的将江西省民间音乐有效地融入到教学中,民族音乐没有传承与发展的土壤,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了解程度也不高,从而使得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达到本土化,不仅对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造成了影响,也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今后进步和发展[4]。
二、民族音乐教育中的视唱练耳本土化方案研究
(一)保证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工作过程中,为了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教学本土化,那么教师应该积极地摒弃以往单一且固有的教学方法,强化对先进模式的应用。比如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采用音叉、多媒体、管弦乐、民乐、打击乐、人声等各种有声形态作为教具进行教学,使学生对各种有声形态都有强烈、鲜明的感受和比较。在民族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师在沿袭西方传统视唱练耳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该侧重对本土化的教育,能够强化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知能力,让学生的艺术能力能够得到根本提升,确保以往乏味且枯燥的视唱练耳内容可以得到很大幅度的创新。教师在教学阶段,除了要保证教学方法的严谨性以及系统性,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音乐基础之外,还应该强化对学生技能技巧的练习,有效的对学生的音乐积极性进行激发,提升学生学习视唱练耳课程的热情。能够本着因人而异的原则,合理地分析学生的水平以及能力,有效的制定方案,良好的渗透民族音乐的审美内涵,保证能够设计出更加满足学生心理以及兴趣的民间音乐内容,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目的[5]。
(二)侧重对视唱练耳本土化的重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对于音乐的种类来说,其也具有较强的丰富性。比如在我省的发展过程中,本土的民间音乐种类就非常丰富。包括眉户戏《张连卖布》《隔门贤》《抬万金》。秧歌戏《壶关秧歌》《沁源秧歌》《泽州秧歌》。上党皮黄《碗碗腔》《线腔》罗罗腔”等。因此,为了保证各个专业方向可以与视唱练耳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那么在今后的教学期间,教师一定要加强对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重视,能够有效地对这些音乐内容进行把握和认识,加强对本土音乐在视唱练耳体系中艺术价值的发挥。一方面,在教学阶段,教师可以结合现有的视唱练耳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审美内涵较为丰富并且特色较为浓郁的民间音乐作品,来对视唱练耳的课程设置进行丰富,确保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民间的音乐美,可以有效地对民间音乐进行传承,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视唱练耳教学来对学生学科的认知能力进行提高,以便学生可以通过音乐知识技能来强化音乐的听辨能力[6]。
(三)科学的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融入民族民间音乐内容
为了可以更好的实现民族音乐教育视唱练耳教学的本土化,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特点以及实际水平的基础上,科学的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融入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以保证在有效对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以及热情进行激发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本土化音乐能够得到有效传承。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地方戏曲、民歌民调、代表性器乐作品等民间音乐为主要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对我省民族音乐感受,建立民族音乐调式感、结构感,使学生自觉、有意识地将《视唱练耳》知识运用到本专业中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强化对视唱练耳教师素养以及水平的提升
良好的教学水平以及质量,不仅与学生的参与效果有一定关系,还与教师的整体素养以及水平有着很大联系。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及引导者,也是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开展的重要核心,如果教师不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以及能力,那么不仅不会提升教学效率,还会影响学生综合水平以及素养的提高,因此,在专业知识层面教学,教师一定要具备较强较丰富的经验,能够科学的对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有针对性的融入民间音乐,合理的开展教学工作[7]。同时,学校也应该强化对教师民间音乐知识能力的培养,保证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本省的民间音乐,包括秧歌戏等,以保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好的渗透民间音乐,可以让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更加本土化,学生能够有效地对民族音乐进行传承。对于民间音乐来说,除了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层面之外,也涵盖了很多哲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故而,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民族音乐内容的渗透,避免知识的孤立性,让内容更加丰富化以及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视唱练耳教学达到本土化的目的和效果,才能够让视唱练耳教学与民族音乐有效的融入在一起,进一步对民族音乐的品质以及内涵进行体现。
三、结束语
综合而言,在具体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以往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应该本着多元化的教學理念,在吸收国外优秀技法的同时,强化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教学经验的弘扬,在教学中更进一步的彰显视唱练耳课程本土化,让民族音乐教育能够得以传承。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强化对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然后科学的开展教学工作,以确保学生水平以及能力在提升的同时,还可以为自身的良好发展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毓倩.民族音乐教育中的视唱练耳本土化的对策研究以及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20):171-172.
[2]刘晟丽.多声部民族音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6.
[3]陈曼倚.高校视唱练耳教学运用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分析[J].戏剧之家,2018,22(15):190,194.
[4]周雅婧,陈燕.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探究[J].艺术研究,2019,22(3):135-137.
[5]梁红玉.新疆高师视唱练耳教学内容“本土化”几点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8,17(1):126-127.
[6]张丽萍.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本土化音乐元素的缺失与具体的解决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17,17(20):129-130.
[7]杨帆.构建新疆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本土化”内容分析和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7,23(3):82-84,81.
作者简介:韩晋宁(1977—),女,汉族,山西省太原人,硕士,山西省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艺术传播;王晓江(1994—),男,在读硕士,中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师从韩晋宁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在读硕士,中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师从韩晋宁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