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平 郭亚凯 唐悦
摘 要:2020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所有贫困旗县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功。绝对贫困已经消失,相对贫困却仍长期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继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内蒙古打造扶贫济困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做到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握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统筹兼顾环境保护与乡村经济发展以及新型农村人才培养。
关键词:扶贫济困 长效机制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2020年是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战攻坚期的第三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2020年是党和国家正在面临巨大考验的一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不仅夺走了无数无辜的生命,也造成國家重大损失。为减少疫情损失,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国各地正在积极统筹疫情防护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工作,其中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显得尤为重要。内蒙古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地广人稀且农牧民占比大,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2020年内蒙古已经实现所有旗县脱贫摘帽,“绝对贫困”已经消失,但“相对贫困”仍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仍旧存在,脱贫摘帽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结束,而是打造长期、全面、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开始。为了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内蒙古要继续推动扶贫济困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一、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该战略的提出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与方向引导。
2018年3月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指出:“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乡村牧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广大的农牧民的生活家园全面建设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从来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融合发展、相辅相成效。打好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二者的集合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走发展捷径。
2020年3月5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继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总的要有利于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实施精准帮扶,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脱贫攻坚战是一场长时战役,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要充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创造乡村发展内动力,严格把关,脚踏实地,杜绝谎报虚报,发展扶困济贫全面脱贫的长效机制。
二、制约扶贫济困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因素
(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
内蒙古自身地理自然条件给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一定的阻力。内蒙古地域广袤,占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东西距离长2400公里,地形种类丰富多样,有高原和平原,其中草原、森林和耕地面积均占全国第一位;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少且集中,四季明显。农牧村落大多集中在地理位置偏僻,靠山、草原、沙漠居多,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困难且不完善。农民与牧民分散独立经营,生产方式老旧,农业机械化水平比较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网络通信技术水平低,交通建设速度与质量跟不上,制约了农牧民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阻碍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学生产、技术支持、信息互通、物流增速,农牧民封闭式生产,低产率,销路窄,增收少。
(二)产业融合发展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故步自封”
内蒙古产业发展中农牧业是主导产业之一,2019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863.2亿元,二三产业分别增加至6818.9亿元和8530.5亿元,虽然都有增幅,但是第一产业的增幅较低,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均比上年增长了7.2%和1%,重金属加工业增长45.1%,两个数字的差距说明了内蒙古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效果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内蒙古农牧民大多独立经营与生产,在满足自给自足的情况下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易以增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少。农牧民未能做到从农业种植向农牧食品规模加工、农牧服务业或者是更新业态延伸转变,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识不强、结果不佳。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产业兴旺”道路窄,农牧民钱包就鼓不起来。
2.龙头企业作用不明显
龙头企业可以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内蒙古地区农牧业知名龙头企业屈指可数,独立经营的企业其农牧产品加工的规模质量不能保证。没有龙头企业支撑的农牧产品加工,其规模、质量与效益都会存在“散”“小”“乱”问题,农副产品没有进行深度加工,深藏的经济价值不能被挖掘,产业链条无法延伸,农牧产品也会存在销售问题。
3.未完全开发乡村旅游联结作用
乡村旅游的出现可以说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最佳表现,乡村旅游融合“吃、住、行、游、购、娱”,完美地将一二三产业结合发展,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是扶贫济困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部分,也可以建设美丽乡村。内蒙古凭借独特的自然优势和景区景点,完全可以打开乡村旅游的市场,目前内蒙古地区也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但是存在着乡村旅游方式方法缺乏创新,农业的旅游功能未被完全发掘,乡村旅游形象定位不准等问题。这些问题致使农牧业不能与旅游业有效联结,乡村旅游在产业融合中的联结作用不是很好。
4.产业融合技术落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中坚力量。内蒙古地区发展慢,科技水平低,产业融合发展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内蒙古农牧业科技贡献率与全国其他农业大省科技贡献率相比相差好几倍,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
(三)过度经济发展造成乡村生态功能下降
乡村经济发展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其中就内蒙古自身情况而言,环境破坏的表现可以归为以下几种:一是过度垦荒,泛滥畜牧,无节制的破坏,造成草原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沙漠化严重。二是使用过多化学农药,大量使用地膜,破坏土壤养分。三是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禽类秸秆燃烧残留造成的环境污染。四是违规占用草原,无节制超采地下水用来灌溉和畜牧。五是农牧产品加工的工厂废水处理不当。六是乡村旅游游客的环境破坏行为。七是乡村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等,过度发展农牧业经济,破坏水源、土壤、空气,乡村生态循环功能下降。
(四)新型农村人才匮乏且流失严重
内蒙古实现扶贫济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离不开专业农牧人才的支持。当前内蒙古存在农牧专业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人才保障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落后、人才引进弱势等问题,并且新基建的建设需要更多信息化人才的加入,内蒙古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该方面人才极度匮乏。还有一种普遍现象是年轻农牧业人才多选择城镇居住就业或者是向沿海一二线城市流动,造成乡村老龄化严重,乡村变成没有新鲜血液的“空城”,乡村振兴缺乏“汽油”。
三、关于内蒙古扶贫济困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途径的思考
(一)加快农村“新基建”步伐
要在继续推进旧基建的基础上加快新基建的步伐,加大乡村基础经济建设的补助与投资,鼓励农民住户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基础经济建设上的投资,全力发展水电交通基础设施。“新基建”是2020年城市建设的新动力,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这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低时延、高带宽、广链接,容量大效率高损耗小,地理联结区域一体化,绿色节约,海量数据存储超高速运算的优点。目前城市新基建正在迅速发展中,农村为实现扶贫济困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离不开这些新型基础设施建,这要求农村也要尽快普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打造互联网农村生态链,提速智慧农村、智慧农业建设,为提高产业能力、产业融合高效发展、信息互通、技术接力、新业态孵化做好坚实基础。
(二)把握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
1.推广农牧业业态转变
鼓励农牧民改变小农生产、自给自足思维,将农业种植向农牧产品加工、农牧服务业转变,推动农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娱乐产业、互联网+、电商产业等当下流行的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企农合作,鼓励农民成为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鼓励农牧民自主创业,扩宽延伸农牧业产业链条,增加农牧业多功能性能,农牧产品种植生产可以作为产业链条的始端,农牧产品的精深加工作为产业链条的中端,让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成为终端,借产业链条的延伸增加解决非农时的就业问题,增加农牧民收入。
2.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凭借自身的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在市场中有一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与知名度完全可以带动农牧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甚至是服务,鼓励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合作,利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保证农副产品加工的质量和效益,建立“龙头企业+规模生产+利益联结+农牧民”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服务业,拓宽产业链条,形成互惠机制以此增收。
3.大力开发乡村旅游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从物质追求转变为精神追求,旅游成为一种新的生活状态。内蒙古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农牧村落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形式可以包含文化游、农业景观游、农副产品工业游等,创新乡村旅游途径,挖掘可利用资源,增加乡村旅游功能,吸引外来游客增收。
4.高新技术推动产业融合
将5G网络信息技术、生物科学技术、卫星航天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渗透到产业融合的每一个环节。第一环节利用高端技术可以渗透农牧业生产种植的每一个环节,保证农牧业生产种植过程的数字化与标准化,农牧产品的整个种植养殖过程有科学数据把关,农牧产品的质量有保证。第二环节利用高端技术可以渗透到农牧产品加工的每一个环节,农牧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高。第三环节可以利用高端技术实现农牧产品网络流通销售网,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保证农牧产品有销路且销路广。
(三)打造可持续环境保护与乡村经济发展机制
乡村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济发展是一个统筹发展的过程,打造扶贫济困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协调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打造协调保护机制具体为增强村民牧民以及外来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利用各种信息传递媒介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增加专项资金投入;政府与乡村干部把握环境监管环节,定期检查,实地走访,杜绝环境破环现象的出现,给予破坏环境相关部门人员惩戒;合理规划乡村经济与环境保护,将“可持续”理念融入乡村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尤其注意牧场耕地规划使用。
(四)注重留住农村新型人才
1.为农业人才建设提供辅助性服务设施与体系
加快乡村新基建的建设,为农业人才发挥才能奠定物质基础,并且利用基建创造的优越工作环境吸引人才;提供农业人才专项对接服务,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为农业人才提供农业专业化信息知识,为农业创新创业提供合理建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完善人才培养体制
人才培养要多途径入手,如高校的高精尖高素质人才,利用高校资源,继续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力度,既要培养农业种植人才,也要培养网络技术与与数字化、信息化人才,发展“智慧农业”;人才培养要个性化差别化培养,要“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对于素质相对较低的牧民或者村民,要加大教育投资,鼓励农民学习农业种植生产新技术,学习创业增收新方法,增强农业多功能知识。
3.穩定人才流动促进人才引进与交流
继续推动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打破陈旧思维,加大优惠政策鼓励人才驻留和人才引进,增加农业人才的交流互动,借鉴其他省农业人才理论实践经验、人才培养模式、技术管理经验等。
四、结语
内蒙古响应党中央号召,继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内蒙古实际情况总结当前制约内蒙古扶贫济困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影响因素,并从加快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把握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协调乡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注重农业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打造长效可持续机制,让农村基建“强”起来,农民钱包“鼓”起来,产业链条“长”起来,乡村环境“美”起来,农业人才“多”起来,扶贫济困乡村振兴“快”起来。
参考文献:
[1]赵斌杰,李春园.乡村振兴战略下内蒙古农村产业融合对农牧民增收的影响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2).
[2]杨博. 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N]. 经济日报,2020-04-13.
[3]徐连芳.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研究[J].乡村科技,2019,(28).
[4]宋海山.乡村振兴战略下黑龙江省农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2019,(29).
[5]张萍. 新基建新机遇新动能[N].浙江日报,2020-04-23.
[6]蒋永穆,陈维操.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机制构建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9,(08).
(作者单位:1.3.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内蒙古鄂尔多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张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