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0-06-01 07:18李健毕国栋
北方经济 2020年5期
关键词: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内蒙古

李健 毕国栋

摘  要:当前内蒙古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促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十分重要,关系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研究认为,内蒙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联动机制,破除衔接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利于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内蒙古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今年3月,内蒙古20个旗县退出国家級贫困旗县序列,全区31个国贫旗县全部“摘帽”,国家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57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1.6万,累计减贫155.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7%下降至0.11%,标志着内蒙古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梳理脱贫攻坚建立的体制机制及其效应,超前谋划,总结经验,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我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背景下确定的重大战略。脱贫攻坚是为了摆脱贫困、增进人民福祉,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 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者目标相连,依次推进,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具体实践过程。乡村振兴有必要、有可能借鉴和接续脱贫攻坚的政策机制,巩固脱贫成果向纵深发展,最终朝着农村牧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方向稳步迈进。

从内蒙古脱贫攻坚的实践看,在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已经做了成功的探索并取得了不少经验,不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一是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相衔接。脱贫攻坚中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玉米、马铃薯、肉羊、肉牛、设施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电商、旅游、光伏等项目,推动种养加结合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五原县把产业振兴和产业扶贫两规合一,制定了同步推进的实施方案,为实现产业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教育扶贫与人才振兴相衔接。通过实施“雨露计划”“321人才培养计划”“511人才培养工程”“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计划”等培养面向贫困户的乡村人才培养工程,全区86%的贫困户劳动力接受了针对性的综合培训,有效地提升了职业农牧民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必要而有力的人力支撑。三是精神扶贫与文化振兴相衔接。围绕“我脱贫、我光荣,我奋斗、我幸福”主题,自治区组织开展了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十进村”活动,贫困地区群众打开封闭大门,接受到来自四面八方信息,发展意识、发展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转变和更新,激发出无形巨大的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四是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相衔接。自治区将符合政策条件的贫困嘎查村、贫困户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和农村牧区环境整治项目实施管理范围,将70%以上的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建设资金安排到了贫困地区,为1.15万名贫困人口提供了生态护林员和清洁卫生管理员公益岗位,贫困群众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获得了稳定收益的同时,有效改善了农村牧区生态和人居环境。五是党建扶贫与组织振兴相衔接。自治区统筹“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结合嘎查村“两委”换届,选优配强负责人。开展“万名嘎查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活动,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569个,选派10472名第一书记扎根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力量显著增强,有力地指导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问题

虽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制度设计,但由于推出的历史背景和实现愿景不同,两者的衔接还不够顺畅。

(一)规划衔接不够

从自治区到盟市旗县均制定了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关的规划, 但由于主管部门和编制时间节点的差异,两者没有能够很好地统筹考虑,一体规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上存在“各管一摊”现象。有的在脱贫攻坚规划中没有为实施乡村振兴预留空间,有的在乡村振兴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内容。规划内中各项政策措施、制度机制、资源要素、工作力量等还存在“两张皮”现象,衔接的融合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思想衔接不够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还有所欠缺, 打总体战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调研中发现,部分地方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工作思路也不够清晰,多数时候还是就乡村振兴谈乡村振兴,就脱贫攻坚搞脱贫攻坚,对推动两者有机衔接的思考不深,统筹谋划不够。有的只重视眼前尽快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忽略着眼长远实现乡村振兴;有的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事情, 以乡村振兴代替脱贫攻坚。

(三)政策衔接不够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政策上还未做到无缝对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 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不少针对性较强的政策,这些政策主要着眼于当前脱贫攻坚,而没有更多着眼于未来的乡村振兴。虽然地方政府层面已经开始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实施方案和脱贫攻坚行动方案,但是具体措施上界限分明,目的明确,导致各地的实践零散化,难以达到有机衔接的效果。

(四)体制机制衔接不够

脱贫攻坚已经实施多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而乡村振兴战略正处于由宏观规划向具体实施过渡阶段。因此,在实践中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还未通畅。脱贫攻坚自上而下都有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议事协调机制,而乡村振兴在组织保障方面虽然也建立了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但组织协调力度不够。无论是项目规划,还是项目实施,都没有做到乡村振兴项目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益经验

内蒙古在脱贫攻坚战略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不少好的经验做法,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一)要树立精准施策理念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启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约束性指标,有力地促进了脱贫工作快见成效。从内蒙古的实践来看,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确保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也要继续在精准上下工夫,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从政策规划制定到实施的全程化精准施策,发挥地区优势,补齐地方短板,实现乡村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建立高效有力的体制机制

脱贫攻坚形成了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确保工作强力推进,预期必见实效。从建立最严格的考核评估验收机制, 到中央专项巡视、第三方评估、常态化的督战,再到推动落实排名通报、台账管理、限期整改, 大大增强了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责任感和执行力,保证脱贫攻坚成果真正惠及贫困群众,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历史检验。实现乡村振兴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更需要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建立起严格的督查、考核和评估制度, 强化目标、问题、结果导向, 倒逼各级各部门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如期实现农村牧区现代化目标。

(三)要强化社会动员和资源整合

脱贫攻坚实践中, 搭建起以政府为核心、以社会为支撑、以市场为辅助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使千万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治好了我国几千年都无法医治的贫困痼疾,创造了世界奇迹。乡村振兴是农村牧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推动农牧业全面升级、农村牧区全面进步、农牧民全面发展, 同样需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汇聚起实施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四)要培育群众主体意识

贫困户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能力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动力。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力量源泉。脱贫攻坚既要扶贫, 更要扶志和扶智, 帮助贫困群众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思想, 鼓励贫困群众依靠自我革新和自我奋斗改变命运, 促使贫困群众实现物质和精神上“双脱贫”。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 农牧民群众仍然是主体, 必须把农牧民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 发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激发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避免脱贫攻坚中个别地方出现的“墙根底下晒太阳,等着干部送小康”的现象。

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在规划、制度、政策、组织上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上下功夫,在巩固好脱贫成果的基础上,强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推动规划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要对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相关文件精神,细化专项实施方案,保持规划的一致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特别是在谋划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时,既要保障贫困村、贫困户加快脱贫步伐,又要把脱贫攻坚举措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中统筹安排,巩固脱贫成果,向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发力。乡村振兴要充分吸纳脱贫攻坚的经验和成果,并融入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方案中,着力在巩固提升、体制转化上做好文章,在生态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治理等方面向重点贫困地区倾斜,支持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同步实现乡村振兴。

(二)推动政策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关键在于政策的承接和延续。脱贫攻坚战略实施后,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向贫困地区流动,形成了从规划、政策、机制、资金、人才多方面的举措,要认真梳理,把好的政策延续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在短期内,要继续落实“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对已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进行精确动态监测,防范返贫风险,形成应对机制,尤其要重视因病返贫致贫现象,综合运用各类社会保障救助办法,发挥好各项政策措施的叠加效应。从长期看,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必须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效,注重利用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信息系统,继续在返贫预警上下功夫,提前谋划如何将原投入脱贫攻坚的财政资金用于乡村振兴, 对相关项目进行合并管理。

(三)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有效衔接

目前,内蒙古87%的贫困户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走出了贫困。不少地区探索并形成了初步的产业规模,孕育出摆脱贫困的新动能。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从简单的产业扶贫模式转换到产业兴旺的思路上来,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兴经营主体实力,在产业扶贫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产业改造升级,盘活各类生产要素,促进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紧密衔接,完善彼此利益联结,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立起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四)推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有效衔接

人才是农村牧区发展的核心要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研究倡导将人力资本作为改造传统农业的第一要素,增加教育投资作为提升发展农业的重要关键举措。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要继续注重各项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和延续,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牧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大力开展农牧民职业教育,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村牧区发展的更高要求,激发农牧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造就一支懂农牧业、爱农村牧区、爱农牧民的人才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让农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牧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牧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2017.

[3]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

[4]张建斌.推进内蒙古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9.

[5]王志章,杨志红. 西部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之路[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6] 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改革,2019,(1).

(作者單位:内蒙古研究室 )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内蒙古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英语类课程有效衔接途径探究
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