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青 郑国军 梁 军 叶 柏
反流性食管炎(ER)是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失调,或幽门括约肌张力低下关闭不全,引起胃、十二指肠内容物非一过性反流进入食管,经过长期、反复刺激,食管黏膜防御屏障受损,引起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纤维化等。以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间歇性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1]。内镜检查根据食管黏膜破损程度,参照1994年美国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大会制订的LA分类法,本病分为A、B、C、D四级,中老年人、肥胖、饮酒、吸烟、工作精神压力过大是本病的高发因素。本研究排除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的病例及有精神病者,同时去除有食管裂孔疝器质性病变。
1.1 一般资料 150例患者均为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科住院及门诊就诊,参照诊断标准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为肝胃郁热型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6例、对照组74例,男性108例、女性42例,年龄27~65岁,伴有Hp感染42例;真菌感染8例;内镜分级A级62例、B级58例 、C级22例、D级8例。治疗组男性54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5.26±5.35)岁;Hp感染22例、真菌感染4例;内镜分级A级30例、B级30例、C级12例、D级4例。对照组:男性54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3.12±6.11)岁,其中Hp感染20例,真菌感染4例;内镜分级A级32例、B级28例、C级10例、D级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Hp感染、真菌感染、内镜分级等因素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2]。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3]。
1.3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奥美拉唑胶囊20 mg每日2次、莫沙必利片5 mg 每日3次,口服,合并Hp感染者给予四联疗法(克拉霉素方案)抗Hp治疗2周,合并真菌感染者给予氟康唑片150 mg,每周1次,服用4周,治疗组加服中药糊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中药使用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颗粒剂,具体药物如下:青皮10 g,陈皮6 g,浙贝母10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栀子10 g,三七4 g,白及4 g,藕粉20 g。混合均匀,加温开水50 ml浸泡5~10 min后,再加开水150 ml搅拌成糊状,早晨起床前1 h,患者侧卧在床用吸管慢慢吸咽下糊剂100 ml,平卧1~2 h后起床;晚上睡觉前再温服剩余100 ml,方法同早晨;烧心重者重用牡丹皮、栀子,吐酸明显者加煅牡蛎、煅瓦楞子,胸骨后疼痛者加石见穿、莪术,嗳气明显者加刀豆壳、赭石。2组均治疗8周,评估比较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的改善变化情况,复查内镜评估食管黏膜等级变化,同时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2个月后评定复发情况。
1.4 疗效标准评定
1.4.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参照《中医药临床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进行疗效评定,按照症状轻重分为4级,0级积0分、1级积1分、2级积2分、3级积3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痊愈: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原有症状基本消失,95%﹥疗效指数≥70%;有效:原有症状改善2级,70%>疗效指数≥30%;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1.4.2 内镜下炎症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反流性食管炎诊断与治疗指南(2003年)》[5]:痊愈:内镜下食管黏膜正常;显效: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未消失,治疗前后积分差为2分;有效: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未消失,治疗前后积分差为1分;无效: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未消失,治疗前后积分差为0分或为负值。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疗效情况 治疗组总有效率92.1%,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内镜积分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内镜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2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组5例复发,复发率6.5%;对照组21例复发,复发率28.4%。
表1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例,%)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例,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内镜积分比较 (例,
反流性食管炎是多种原因导致食管黏膜充血、糜烂、溃疡、纤维化,以反酸、烧心、嗳气、胸骨后灼烧样疼痛、咳嗽、哮喘为主要症状的炎性病变,好发部位在食管中下段。在中医学中本病属于“吐酸”“食管瘅”范畴。本病多因情志不遂、肝胆疏泄功能失调,饮食不节、烟酒无度,灼伤胃络,胃气不和,当降不降,胃气上逆,上犯食管久而形成本病。病变在食管和胃,与肝、胆、脾、肺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日久可致瘀血、痰凝。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结构改变,平素过食甜、酸、辛、辣、烟酒等,导致肝胆郁热,胃气上逆而致反酸、烧心。《丹溪心法》曾谓:“饮食入胃,被湿热所遏,其食不得传之,故作酸也,如谷肉在器,湿热则易为酸也”。因此,在众多患者中肝胃郁热型更为多见。本研究以方剂化肝煎为主方,泄肝清胃,以降胃气,栀子清肝宣郁;牡丹皮清肝凉血散瘀;赤芍凉血化瘀止痛;浙贝母化痰散结护膜;青皮、陈皮理气散结,疏肝解郁,藕粉、白及富有黏性,是保护胃、食管黏膜的首选良药;三七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白及消肿生肌、收敛止血,三七、白及合用具有化瘀敛疡、护膜生肌促进糜烂溃疡病灶愈合的作用[6]。刀豆壳、赭石降逆止呕促进胃食管蠕动,煅牡蛎清热行瘀抑酸。纵观全方,郁热得清、胃气得降,LES动力得到逐步改善,食管黏膜得到修复,烧心、反酸、胸痛、嗳气诸症可除,完全符合本病病机特点。
本法最大特点是使用中药颗粒剂与藕粉制成糊剂,改变常规坐位或立位服药方法,采用卧位吸管吸药慢慢咽下,药物在食管停留时间较长、糊剂比汤剂更有利于留在糜烂、溃疡表面,有利于药物吸收,护膜作用更强。
本研究资料显示化肝煎糊剂联合西医的治疗组疗效显著,无论是治愈率还是总有效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无异常改变,说明治疗组服用中药是安全有效的。本病一般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与饮食习惯、工作情绪、生活起居关系密切,因此,要想治愈本病,必须坚持综合治疗,少食甜、酸、辛辣刺激食品;忌喝浓茶、咖啡,勿过量饮酒;调畅情志、减轻工作压力,餐后勿立即平卧,女性勿穿紧身裤。通过中西药及以上综合调治,复发率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