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鼓乐舞台实践研究
——以《老鼠娶亲》为例

2020-06-01 06:14:30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绛州鼓槌鼓乐

王 巧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锣鼓乐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自古及今,从婚丧嫁娶、节庆赛事到行军作战、祭祀礼仪,无论国家盛事还是百姓日常,锣鼓乐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中国民间锣鼓乐品类繁多,乐队形式多样;按所用乐器分类,可分为清锣鼓乐队和丝竹锣鼓乐队两种。乐队组合形态各异,乐器配置不一而足,地域文化差别直接影响着乐队编制和演奏手法,形成了风格特色异彩纷呈的多种乐队形态。山西绛州鼓乐作为民间锣鼓艺术的一朵奇葩,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绛州鼓乐

绛州鼓乐是山西省新绛县地方民间流行的锣鼓乐,在中华大地风格各异的锣鼓音乐中独具特色。自1987 年起,绛州鼓乐在一批热爱民间音乐的演奏家和民族音乐学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发掘、整理和编排了《秦王点兵》等一系列经典作品。2003年,绛州鼓乐载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中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滚核桃》《老鼠娶亲》《牛斗虎》《拉呱》《杨门女将》等经典作品陆续问世,其独特的魅力更为世人所知。

二、《老鼠娶亲》

绛州鼓乐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老鼠娶亲》,是1988 年12 月由郝世勋和绛州鼓乐团依据以下民间传说创作完成的:“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不点明灯,尽量提早熄灯就寝,这是为了不打扰老鼠娶亲的好事,一群小老鼠兴高采烈的正在娶亲的路上,忽然迎面扑来一只大猫,小老鼠们吓得落荒而逃”。

曲作者受到以上晋南民间传说的启发,又收集到一幅描绘这一题材的民间剪纸作品,便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传统上,绛州的民间锣鼓多用于迎神赛社、过年过节、婚嫁丧葬、除恶镇邪,一般只是图个红火热闹,偏重情绪上的渲染,激情有余而抒情不足。为了在传承的同时有所发展,曲作者改变了过去多在广场表演的惯常形式,同时开拓性地在音色、音量、音型上作精细化处理,借助夸张的表演、服饰、肢体语言增强作品的形象性和观赏性,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作品,从而取得了出色的艺术效果。

《老鼠娶亲》是人们最喜爱的绛州鼓乐作品,近年来在舞台上曾多次演奏。从艺术效果来看,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观众群体、和什么类型的节目同台演出,《老鼠娶亲》总能博得满堂彩,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一)乐器的选择

乐器的选用及配置如下:四排鼓一组(从小到大音高依次为AGDG);中鼓或花盆鼓一面;扁鼓两面;组木鱼(五个)、三音锣各一组(一大两小);水镲、拍板各一副;小镲、碰铃、锣各一个。全曲共需7位演奏者(五组木鱼和三音锣是同一人演奏,以便快速切换)。

可以看出,乐器的选配完全为作品内容服务,如民间排鼓的使用突破了绛州鼓乐传统乐队的编制;三音锣和木鱼相组合的形式也是首见,由扮演打头老鼠的演奏者独自完成,在丰富了音色的同时,还通过细腻精致的力度变化将老鼠形象塑造得更为鲜明,将娶亲的场景刻画得更加生动。

(二)艺术特征

整部作品结构严谨,如同一台完整的音乐剧,有头有尾、有张有弛,用打击乐得语言把故事完整而流畅地叙述了出来。

1.音型和节奏精心设计,其选择运用多有独到之处

乐曲开头运用了不规则的散板,引子由木鱼和三音锣引入(谱例一),仿佛一只调皮的小老鼠先贼头贼脑地探出头来,看看外面是否安全。为使艺术形象鲜明,在力度的变化上须作特殊处理,常有突强突弱、忽快忽慢以及短促的渐强渐弱等。

独特的音质音色和附点音符的运用,加上短轮、滑轮,以及排鼓和组木鱼的“上行和下行”滚奏等手法的运用,增添了神秘感和喜剧感;滑轮及滚奏常常较为短促,并伴随忽弱忽强的力度变化。这类处理带来的不和谐感和不平衡感为正统古典音乐所不取,但在这部民族民间锣鼓乐中却形成了独特的韵味。

既然“娶亲”活动的时间划定为“夜半三更”,作者吸收了戏剧打击乐“打更”的表现手法(用鼓和锣模仿钟声),在拍板和小件乐器的配合下(大量运用小镲、水镲和碰铃),惟妙惟肖地勾勒出老鼠们在夜深人静时打探、磨牙、行进等情景。“迎亲”的队伍夜半出洞时战战兢兢、灵敏警觉的形象在作品中被反复渲染、持续深化,演奏的时候须作跳跃性处理,音量要合理控制,不能太强。这一段和乐曲末段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的情绪热烈、奔放而激动,放松警惕的娶亲队伍已经得意忘形了,因此力度要充分放开,动作也非常夸张;当观众正沉浸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时,突然传出一声猫叫,这一切状态都被瞬间打破,吓破胆的老鼠们仓惶逃窜;此处再次用一组木鱼的连续轮奏来渲染当时的音乐情绪,这种极富戏剧性的结尾给予观众独特的艺术体验,令人回味无穷。

2.演奏技巧与肢体语言的密切结合形成了该曲一大艺术特征

“中国鼓王”、山西绛州鼓乐团创始人之一王宝灿曾这样讲解过打鼓的艺术:“头甩动、眼转动、手挥动、腰扭动、脚移动。这一切都要用呼吸来进行控制和调整;还要考虑鼓心、鼓架、鼓边、鼓槌等如何以不同力度、位置、和技巧表达出不同的情感。”绛州鼓乐是以“花敲干打”见著,总结出10 种演奏技法:击鼓心、敲鼓边、顶鼓帮、磨鼓钉、搓鼓槌、碰鼓槌、磕鼓环、蹭鼓皮、滚鼓槌、打鼓架。

在《老鼠娶亲》中,排鼓、大堂鼓、扁鼓各负其责。排鼓在全曲中起统率作用,整个故事的情节由排鼓引领主导,赶、落、强、弱以及大大小小的呼吸气口,都由排鼓演奏者掌控;大堂鼓在乐曲中扮演的是新郎官的角色,它的两边有两面扁鼓,与大堂鼓同声部演奏,就像是抬花轿的喜轿郎。

乐曲开头鼓槌是平放在鼓面上的,引子中3小节的木鱼结束的同时,鼓槌在最后一个音突然从鼓面立起,同时演奏者要把身体猛地往后一缩,这里的演奏动作谱面没有标注,但不可或缺,不用这一肢体语言,老鼠出洞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形象就要打折扣。还需要强调的是持槌的手法须扣腕,不宜使用直腕的常规方式,模仿老鼠蹑手蹑脚走路的样子,才能满足刻画艺术形象的需要。

乐曲中出现了数处特殊记谱,一处是堂鼓和花盆鼓的演奏者用鼓槌划鼓边摩擦鼓钉,发出一串“哗儿”声,这种技法叫“磨鼓钉”;另一处是将音符符头画成三角形,是敲鼓边的标记,演奏者用鼓槌敲击鼓面与鼓帮的交界处,发音响亮干脆,用于描写老鼠爬行和快速奔跑。

此外,谱面上将两个八分音符标上鼓棒一样的记号(谱例二),表示的技法叫“蹭鼓皮”。这里也要扣腕持槌,将手腕拎高,用鼓槌的最尖端处接触鼓面,像老鼠走路时的前爪一样。力度由弱渐强,动作幅度也随力度由小变大、逐渐夸张起来,这些变化表现的是老鼠出洞后胆子越来越大,敲锣打鼓、前呼后拥、活蹦乱跳,从谨小慎微逐渐得意忘形;铜响乐器的加入使得娶亲场面更加红火热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演奏双槌敲击鼓边的时候(谱例二),左右手各在一边击打,但不应只击打同一处,而是要前后变换击打,而且变换的过程中演奏动作要夸张,演奏者身体也要随之前后晃动。大堂鼓的两边有两面较小的扁鼓,敲击扁鼓的节奏与大鼓演奏员的身体晃动相契合,生动地模仿了老鼠抬轿子时晃晃悠悠的形象。

3.面部表情、眼神、形体动作及装扮与演奏的全面配合

曲作者郝世勋曾指出,“要演奏好这一作品,就要抓住老鼠的形象,除了作品的结构与创新提示,演奏者的动作要夸张,面部表情、形体动作以及眼神都应尽力体现出老鼠的特征,形成一种独特的老鼠演奏风格”,这段话对乐曲的演绎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老鼠娶亲》的创作运用了直观的动作表演,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想象力,加上与故事场景相契合的服饰和拟人化的情节设计,把人们带入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这部乐曲更像一出戏,一出用打击乐器的语言讲故事的戏。

三、结语

中国民间锣鼓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大多在广场等室外场地表演,如安徽花鼓灯,节奏鲜明、极富表现力,速度基本保持稳定,以鼓、锣、鑔三大类为主要乐器;山西威风锣鼓以群体齐奏为主,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甚至可以发展为上百人的大型锣鼓队,要求整齐划一;而西安鼓乐中的《鸭子拌嘴》《老虎磨牙》等作品在安志顺老师的精心创作编排下,在乐器的选用、音色的开发、形象的塑造等多个方面更是殚精竭虑,影响深远。

绛州鼓乐则有叙事性更强的特色,每一部作品都在讲述一个故事,每一首乐曲都是专家、民间艺人、演奏者共同切磋打磨的成果;无论从乐器的选用及音色、音量的开发、特殊演奏技法的运用、节奏速度的特殊变化,还是从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及眼神、甚至是外形装扮上,都全面而细致地为演绎作品服务,最大限度地把渲染情境、塑造艺术形象做到位,把锣鼓乐演成了一出戏,这正是绛州鼓乐与其他民族民间锣鼓乐之间鲜明的不同之处。作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极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珍贵遗产,山西绛州鼓乐近年来不断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既向世界展现着东方音乐的古老个性,又焕发着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绛州鼓槌鼓乐
研学传承中国绛州鼓乐
科学导报(2023年56期)2023-09-09 11:01:17
鼓乐节
环球时报(2022-12-13)2022-12-13 17:19:11
红蓼红了
都市(2020年1期)2020-04-07 17:41:34
娃娃敲鼓
启蒙(3-7岁)(2020年2期)2020-02-27 11:39:28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2:22
西安鼓乐八拍“拍曲”研究
大鼓
绛州情(钢琴小品)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科学之友(2016年12期)2016-12-21 17:10:56
教学设计之“鼓乐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