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模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020-12-19 19:11:00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个性化精准教学内容

张 雨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思政教育是永恒的命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是构筑中国梦的基石。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要响应时代的号召不断强化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2019年3 月19 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坚定了广大思政课教师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信心和决心,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1]。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难题更加多元化,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高校思政教育需紧跟形势,创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2]。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形成了系统且全面的精准思维理念,指出“精准对焦、协同发力”、“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3],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习近平精准思维理念的提出,“精准”俨然成为了新时代与新阶段工作开展的重要方法,这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引方向。对此,高校思政教育需引入精准思维,实施“精准教育模式”,有的放矢,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化与科学化开展。

一、精准思维以及精准教育模式的科学内涵与特点

(一)精准思维与精准教育模式的内涵

精准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提出的一种治理方法和思维模式,其强调指出“要从细节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4],并将精准思维应用到扶贫开发、从严治党等多个方面。随着精准思维在扶贫、深化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精准思维成为了新形势下重要的治理思想。

精准思维强调突出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在实践、目标等层面与教育存在高度的统一性与契合。习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的讲话处处体现了精准思维,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系列问题提出了精准之策,由此可见将精准思维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是势在必行的[5]。“精准教育模式”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明确教育任务与目标,在教育过程中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个体的差异性与主体性,寻找短板与找准不足,精准解决。

(二)精准思维与精准教育模式的特点

精准思维的特点在于“精”和“准”,将精准思维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有的放矢。精准教育模式是对精准思维方式的具体化,该教育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个性。思政教育过程中开展精准教育模式要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其精准研究与实施对象是学生,应精准到人。二是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化、信息化发展。精准教育模式需全面收集教育信息与信息处理分析,这就需要利用创新的技术信息手段来辅助,从而达到精细化教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精准模式”的必要性

(一)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互联网不断普及,我国网民数量从2010 年的 4.57 亿增长至 2018 年的 8.02 亿,互联网普及率也从34.4%增长至57.7%[6]。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正逐步跨入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都需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打造思政教育的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政教育需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强化“互联网+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7]。在大数据时代下,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能有效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从而针对学生的个性化与差异化来实现精准教学。

(二)开展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了新常态,据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 年全年GDP 为90.0309 万亿元,增长速率不断放缓,甚至呈现下降趋势,2013 年至2018 年间GDP 增速率从7.8%下降至6.6%,在这样的势态之下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8]。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涉及到经济领域,在教育领域亦是要开展供给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领域需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高校思政教育采用“精准模式”,能精准掌握与精准分析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从而实现精准供给,达到思政教育结构全面革新,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三)实现高校学生个体化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文化格局愈发多元化,在新时代下学生成长需求也朝向个性化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之根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政教育需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高校学生的成长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五观”的同时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工作中开展“精准模式”有助于有效掌握学生意识动态以及成长需求,精准掌握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新规律,从而制定精准策略与学生成长实现精准对接,来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朝向全面化、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精准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困境

(一)教学内容简单粗放

高校思政教学时存在严重的泛内容现象,教学内容较为简单、粗放,缺乏内容针对性。目前高校思政五门课程内容多,思政课程之间存在许多交叉重复的内容,在有限的课时时间内教师无法面面俱到,也无法根据高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来有效供给。通常在教学内容以“大锅饭”的形式一股脑供给给学生,缺乏针对性与精确性,忽视了学生在思政知识认知上的差异性,致使思政教学效果不理想。除此之外,思政教学课程内容与时事政治、实时热点存在滞后性,这使得思政教学内容时效性缺乏。

(二)教学方法因循守旧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精准模式,这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创新突破。目前高校在思政教学方法上普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重视思政理论灌输,这种教学方式单一且缺乏精细化与立体化,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提供个性化的思政教学服务。虽然有部分教师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信息技术,但更多的是用于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展示等方面,因缺乏信息素养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挖掘不够深入,未有效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相对接。

(三)教学主体地位颠倒

在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学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主客体关系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在精准思维理念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多主体参与形成协同合力。但是在实际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采用“填鸭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思政教师仍然以权威者的姿态教导学生,使得学生缺少话语权,同时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未立足于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成长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以“精准模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路径与方法

(一)打造特色教学内容,实现精准供给

在精准思维下,为化解思政教育难题,教学内容上需实现精准供给,从而实现精准教育。对此,高校思政教育需立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打造具有特色化的思政教学内容。一是优化思政教材,做好教材调研工作,将现有思政教材中重复、交叉的教学删减与过滤,实现教学内容精简;二是引入特色、贴近学生生活的思政内容,将优秀的地域文化与新思想、新内涵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扩宽思政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三是将高校学生关心的思政内容、社会热点以及难点问题纳入到思政课堂中,切实解决学生关切的问题;四是成立时事政治专题,关注思政新动态,与新时代新思想接轨。

(二)深化网络数据应用,开辟精准渠道

在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需深化“互联网+”应用,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来实现思政教学数据精准调查与精准分析,为思政教育的科学化开展提供精准化的渠道,实现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例如建立学生数据库,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兴趣偏好、心理健康以及个体发展等多个方面的数据进行搜集、分析与预测、研判,为思政教学精准化开展提供数据依据。同时通过数据挖掘,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微信等自媒体进行定制化、个性化思政内容推送,另外,在思政课堂教学中需引入慕课、翻转课堂等创新化的教学方法,占领网络思想政治话语权。

(三)明确教育主体地位,树立精准思维

高校思政教育需与时俱进,需与学生为主体,树立精准思维,将精准思维融入到思政教学的全过程中。首先以思政理念强化思政教育主体的责任意识,明确的责任分工与职能,有机联动、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将精准思维贯穿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其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学生需求,转变思维理念,教师与学生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机会,深入了解与掌握学生的意识动态与面临难题,教师以充当“引导者”与“辅助者”的角色,进行针对性的解答与个性化教学,助推学生个性化发展。

五、结语

精准思维模式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具体和准确,要求动作精准到位、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解决问题,排斥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地抓工作。“精准模式”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开展提供了指引。教育工作者需对问题精准把握,从教学内容特色化、深化“互联网+”应用以及树立精准思维明确主体等方面着手,来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精细化开展,培养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素质型人才。

猜你喜欢
个性化精准教学内容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2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7:10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