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协同创新路径研究

2020-12-19 19:11:00徐向阳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协同思政心理

徐向阳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宿州 234101

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是立足学生思想与心理层面的教育体系,在互联网信息的冲击下,我国高校部分大学生存在思想认识误区与心理问题。通过结合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能够有效统筹大学生的教育现状,完善教学体系,为学生构筑良好的教育环境,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特征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继续依托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俨然难以提升高校思政教学的质量,因而利用心理教育的渠道,探析学生心理特征,为新的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奠定基础,进而发挥出协同创新在新时代高校教育背景中的有效潜能。

一、协同创新协同的提出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与不竭动力,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实现共享、协调、开放的合作机制是提升创新质量的主要手段。科研的深化、知识的融合、产业的发展都需要通过协同创新得以实现。协同创新主要指以协同学说为基础,通过汇聚系统所有要素与资源的方式,促成协同主体对既定目标的达成。早在2013 年我国教育部门就通过全面启动“创新能力计划”,提出构建“协同创新服务中心”的目标。总体来讲,针对当前学科教育的协同要素,主要指高校与企业、产业、政府间围绕重大决策需求,并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发挥最佳效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二、开展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态度不端正

从整体层面上,我国高校专业教师对协同创新持有肯定态度,但部分学生群体在问及协同创新的意义、作用及功能时态度不明显,而在理想信念与思想道德的调查中,70%以上的学生虽然能够给出了预期的答复,但部分学生在受互联网价值观的影响下,将理想信念置于个人发展的范畴中,无法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与教育功能;在心理健康层面,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存在明显的焦虑心理、功利心理以及拜金心理。

(二)缺乏协同机制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国高校俨然忽视了协同创新理论的作用,将协同创新理解为简单的学科叠加、目标叠加及方法叠加,无法充分发挥思政与心理教育两类学科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协同模式不规范、学术探讨不深入、实践教学效果差等。将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有利于教师更全面地理解并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与思想状态,及时发现心理障碍,有效区分道德问题、思想问题,进而利用心理学方法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协同创新理论体系,将严重制约着协同创新的实现,限制着高校思政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反馈体系不足

从学生思想层面上,探寻出心理障碍形成的因子,利用引导、教育、宣传等手段扫除各类思想障碍,以此帮助学生提升思想素质与心理素质。然而教师如何准确地获取学生的心理或思想状况,如何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得到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这是当前思政工作者所面对的主要问题,更是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协同创新的根基。在实践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与心理教师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无法有效推动协同创新模式的全面开展,所以无法发挥思政教学中的心理疏导功能。

三、影响高校协同创新作用的因素

(一)教育者因素

影响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协同创新的教育者因素包括教师教学水平、学术能力及教学模式。首先在教学水平方面。由于在协同创新模式下,思政教师必须掌握心理教育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以及相应的心理疏导方法,从学生认知心理、教师的教育心理层面出发,探析出切实有效的教育模式或教学体系。其次在学术能力方面。思政教师或心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通过结合实际教学现状,探析出推进协同创新模式的方法与策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最后是教学模式。传统的宣讲式或填鸭式教学模式俨然不符合学生成长与学习的规律,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以心理学方法为抓手,构建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教学模式。

(二)大学生因素

在新形势下,我国互联网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学生的教育环境与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理论应对拥有全新观念、全新思想的学生,俨然无法满足协同创新模式的发展需求。学生在出现心理障碍后,会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向同学或网友抒发,很少向思政教师或心理教师反映。互联网多元价值观的快速蔓延,导致学生不能形成稳定的核心价值观,进而对马克思理论产生质疑,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在当前复杂的教育环境中,学生难以将自身的心理问题或思想问题向教师进行反应,最终制约了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协同创新。

(三)管理的因素

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协同创新的管理因素包括高校规章制度、激励制度以及职称评定体系。良好的管理制度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积极参与到各项研究活动中,从教学到科研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出完善的教育模式与发展体系。尤其在激励制度缺失的情况下,高校思政教师或心理教师将忽视协同创新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难以将协同创新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进而出现教学模式简单叠加、教学目标简单统一的问题及现象。

四、优化协同创新的策略与方法

(一)整合教育目标

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心理教育要求教师深入学生的生活中,利用咨询或谈心的方式,引导学生处理好生活、健康、交友、择业、成长以及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在协同创新模式下,思政教师与心理教师首先要整合教育目标,使心理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基础,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而在教育目标整合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应与心理教师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向教师传达与思想或心理有关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对协同创新的认识,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推动协同创新模式的发展。

(二)加强专业学习

为提升协同创新的质量,思政教师要加强对心理学科的学习,通过获取心理学知识的方式,提升思政学科的研究深度,以此为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协同机制奠定基础。而心理学教师应在充分理解思政教学的内容后,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唯物史观的理解,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统一。

(三)完善管理制度

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需要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持,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首先构建约束机制。通过制度手段规范教师的协同创新行为,使教师的教育活动与研究活动有规可寻,继而利用既定的目标体系,完善相应的协同体系。其次制定激励制度。良好的激励制度,能够有效实现教师在协同创新中的探索作用、创新作用以及推进作用。

五、结语

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协同创新模式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高校提升大学生思政教学水平的关键举措。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要统筹“影响协同创新”模式发展的学生因素、教师因素以及管理因素。通过整合教育目标,加强专业学习,完善管理制度的方式,推动协同创新模式的健康发展,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猜你喜欢
协同思政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