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事”“人”“话”三个角度入手,可以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课文进行细致而有效的分析。
关键词:课文解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事”;“人”;“话”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做人品格,也表现了他简洁、认真的写作文风。内涵深厚,感情真挚,叙议结合,语言朴素。
一、简简单单二三事,众妙毕备有讲究
文章所叙之事看似平常、细小、繁多、杂乱,实则妙趣横生,极有讲究。
1.有条理,杂而不乱。先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再写他的“律己严”。“待人厚”,先写叶圣陶给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描标点,接着写自己同叶圣陶先生编课本时发生的事,这是和“文字”有关的两件事;接下来又叙述“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一些言行:殷勤送客,打拱致谢,作者拜访不遇后接到其来信。“律己严”,先从“总的用语”方面写叶圣陶先生主张“写话”风格和倡导“简洁”文风,再强调“写作的方方面面”,叶圣陶先生都认真至极,求妥帖和完美:明确“做”和“作”的分工。
2.多角度,精彩纷呈。从以上分析可见,关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不仅写“待人厚”,还写“律己严”。“待人厚”,写了叶圣陶先生与别人交往的事,再写叶圣陶先生与作者交往的事。“律己严”,从“总的用语”方面写叶圣陶先生主张“写话”风格和倡导“简洁”文风,还从“写作的方方面面”来表现其治学严谨。
3.讲详略,匠心独运。作者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多在共同从事的教材编写工作中。所以,“待人厚”着重写叶圣陶先生与“文字”有关的两件事;“律己严”着重写和语言运用方面的主张。详写这些方面的内容,恰恰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学术品格和专于事业的精神。
此外,“待人厚”和“律己严”的各自“小框架”之内,也体现出作者详略安排的匠心。比如,寫“待人厚”和“文字”有关的两件事,叶圣陶先生给吕叔湘的文章描标点,这是别人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的小事,属于侧面衬托,所以略写;写同叶圣陶先生一起编课本,这是作者自己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的事,是亲身感受,印象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所以详写。叙述“日常交往”中的“待人厚”,之所以略写叶圣陶先生“送客”,详写自己拜访先生不遇后接到其来信,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4.小事件,品格卓越。本文所叙事情虽小,却可见大品格。比如,写叶圣陶先生给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描标点,让后者受了教育。叶圣陶先生不以权威自居,不重言传而重身教,以“躬行君子”的风范,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做到了“为人师表”,践行着“宽以待人”。
又如,文章叙述作者同叶圣陶先生一起编写课本时发生的事。叶老是苏州人,写作时坚决要用普通话,可是自己觉得没有把握,便请作者帮他修润,作者感于前辈的恳切,就遵嘱直接改了,但若一两处叶老认为可以不改,反要去再征得作者的同意。这件事,不仅写出叶圣陶先生对工作的严谨认真,作为前辈,能做到如此诚恳谦逊,怎不教人生出由衷的敬重之情?
二、为人师表垂后世,躬行君子见仁心
文章叙事的同时,也给予叶圣陶先生许多评价,表现叶圣陶先生是什么样的人。
文章首先在第二段对叶圣陶先生做了总的评价:“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第三段开头“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这个评价性语句引出对先生“待人厚”的回忆。第六段开头“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评价引出对先生“律己严”的回忆。
如前所述,本文通过所叙之小事,来表现人物之大品格。这里再举两个例子。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评价对应叙述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更让作者感动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去拜访叶老不遇,第二天就接到叶老的信,信中叶老为不得见深表悔恨,又从留言地址推测他境遇窘困,而感到悲伤难过。在那个特殊年月,叶圣陶先生对作者这样一个落魄的人如此情重,怎能不叫他感念至深呢?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这里的评价对应的小事是:叶圣陶先生明确了“做”和“作”的分工。在课本中“做”和“作”用字体例不统一的问题上,叶圣陶先生从发现问题,到提出解决办法,再到监督执行,不吝心力去推进,其重视语言使用的规范性,表现出一名语文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细细揣思和学习。
三、践行“写话”虽简朴,大巧若拙境界高
张中行回忆叶圣陶先生主张“写话”风格和倡导“简洁”文风,其本人的写作风格,何尝不是这样呢?
1.蕴藉深远,淡而有味
第1段“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是指作者得知叶老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却传来不幸的消息;就作者自己而言,叶圣陶先生去世的1988年,作者也已79岁高龄,无形中也包含了老年人对岁月逝去的伤感;本已是哀事,再加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
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的还有:“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这里“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至于“顺势朦胧”,则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2.评价中肯,朴而情重
3.简明如话,雅而不涩
本文用语简明、顺畅、通俗、质朴。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
本文多处议论引用古语,显得典雅靚丽。比如,“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一句中,“既是……又能……所以……”的承转自然,用语精练而不雕琢,口吻和婉,暗含褒贬和情感——叶圣陶先生连老夫子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却偏偏能做到,表达了作者内心由衷的敬仰。
4.婉转别致,平白有趣
本文作者无疑是在践行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但在这些“大白话”中尤其不乏婉转幽默的地方。我们从以下几句朗读时的重音安排上来试做品析。
“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不像话”的百度释义有两条,分别是:(言语行动)不合乎道理或情理;坏得没法形容。但在这里,作者巧妙借用,着力点在“像”,从而强调了写文章如果不符合“话”的特点,那真的有点儿“不像话”。
“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这一句进一步明确了“话”的标准之高——不能只是仅仅停留在“像话”,否则还是有点儿“不像话”。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如果说前面两句关于“写话”主张强调的是“像”“就是”,意在写文章必须是“写话”的实践过程,那么本文最后一段的这一句中,更强调了写的必须要是“话”的结果,进一步表明“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是多么的不可理喻,这种辜负叶圣陶先生良苦用心的行为是多么的“不像话”。
总之,本文读来看似平淡,但其“事”其“人”,其“话”,或叙述、或评价,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景仰之情,细加品味一番,实在是妙趣横生,意味无穷。
(作者:尤良文,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教师)
[责编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