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柴”其实不“废”

2020-05-30 19:22陈昌来丁艺
学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废柴隐喻

陈昌来 丁艺

摘要:“废柴”本義是“没有用的柴火”,比喻无所作为、一无是处的人。作为流行语的“废柴”是贬词褒用,多用来专指那种没有背景,郁郁不得志,但却坚持梦想并努力打拼,胸怀正能量的年青人,由自嘲式自称扩展到他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部分青年群体通过这种幽默、自嘲的形式排遣压力,也是一种鞭策,表现出“废而不颓,柴而内坚,终会成才”的“废柴精神”。“废柴”其实不“废”,但不宜过度沉迷于“废柴”自嘲的感觉之中而信以为真。

关键词:废柴;隐喻;自嘲

近一段时间“废柴”一词成为流行语,多用来专指那种没有背景,郁郁不得志,但却坚持梦想并努力打拼,胸怀正能量的年青人。“废柴”一词其实起源于粤语,最初用于贬称,比喻无所作为、一无是处的人。“废”表示没有用的或者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如“废人、废物、废品、废纸、废水、废话、废墟”等等,“柴”是柴火,“废柴”的本义是“没有用的柴火”,用于指人即指“废人”,没有用的人,跟“废材”“草包”“脓包”同义,往往用于骂人,贬义。但随着热播剧《废柴兄弟》的播出,“废柴”引申出了新的意义,指没有背景、郁郁不得志,却坚持梦想努力打拼不断进步的青年,成为一个自嘲式的正能量褒义词,主要流行于年轻群体中从而成为流行语。以下是几类用例:

(1)幼儿园的保育人员也利用旧布给小孩做棉拖鞋、手套、披风,并利用废柴、废纸做了五百多套教具和玩具。(人民日报,1960年1月13日)

例中的“废柴1”是其本义,表示没有用的柴火的意思。

(2)如果任何人材威胁到他的权力,他就当是一堆废柴。——柴是拿来烧的。他自己才是山上惟一的大树。(温瑞安《伤心小箭》)

这里的“废柴2”通过隐喻指称无所作为、一无是处的人,带有贬义色彩。

(3)作为一个没有背景一无所有的废柴青年,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成功!(微博)

(4)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挺废柴的……怎么说,我也是一个肯努力的废柴啊……这些道理废柴都知道,所以一开始想做一个改变自己挑战自己的废柴。(网络)

(5)不要装逼,诚实地面对废柴的自己。只有接纳了自己的废柴成分,才有可能变成“栋梁之柴”。(网络)

(6)在北京工作多年的我,无背景,心中有梦,考取了许多证书,想要靠自己在北京安定下来。但革命至今尚未成功,废柴的我仍需努力!(豆瓣,2017年2月7日)

(7)“废柴”少女,热血逆袭;伙伴并肩,披荆斩棘!(微博)。

(8)《你好,对方辩友》讲述了易小曦、白宇、清北、耿婷婷等人组成的“废柴”高校辩论队,一路高歌猛进,奋力成长的故事。(光明网,2019年4月16日)

(9)这两位平凡的废柴姐妹花敢于摆脱生活中的桎梏,享受属于自己的“大女主剧情”。最终,她们都变成了更好的自己,堪称女孩榜样。(人民网,2018年10月17日)

例(3)-(9)中的“废柴3”则是当前的流行用法,其中例(3)-(6)是用“废柴”进行自嘲,例(4)中“这些道理废柴都知道”,“废柴”用作自指。例(7)-(9)则进一步用于叙述性语句中,但都暗含表面上无用或一无所有,但是始终坚持梦想不断努力,具有潜力,具有褒义色彩。总的来说,例(3)-(9)中的“废柴”,已不用基本义,也不再是贬义,多表现为中性义,还有褒义的。如例(3)表达虽然是一个没有背景一无所有的废柴青年,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成功,要努力做一个成功的“废柴”;例(4)自称是一个肯努力的“废柴”并想做一个改变自己挑战自己的“废柴”;例(5)表达承认自己眼前无用如“废柴”,但终会努力成为“栋梁之柴”;例(6)表达出自己虽无背景,但心中有梦,仍需努力的心境;(7)-(9)则显示出“废柴”逆袭,“废柴”通过努力而成功,“废柴”不“废”而成为励志的典型。

从“废柴1”到“废柴2”,就认知上看属于隐喻。一般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通过映射,人们在源域和目标域两概念领域间创立关联,以达到认知的目的。“废柴”从“没有用的柴火”映射到“无所作为、一无是处的人”,就是在两概念领域间建立了联系。而从“废柴2”到“废柴3”则属于贬词中性用或褒用,即变其义而用之,或者说凸显了“废柴”中“柴”的某种内涵义——柴:柴干而内坚,柴干而能燃烧发光发热。随着《废柴兄弟》的热播,逐渐成为了一个多用于自嘲的“趣义”词甚至褒义词,“废柴”的消极意义慢慢消解,引申为一种“颓而不废”的生活态度,进一步助推其在社会大众中流行,并从自嘲式自称变成可以用在一般叙述语境中的他称。随着“废柴”一词的流行,“废柴”逆袭作为一种表达技巧在网络小说、网络影视作品、动漫作品中也逐步流行。

从“废柴1”到“废柴3”,最初都是名词性的,随着“废柴3”的流行,出现“挺废柴、很废柴、最废柴、真废柴、绝对废柴”以及“英语废柴”(自称英语学不好的人)、“体育废柴”(自称体育方面不好的人)、“废柴妈妈”(自称不是一个好妈妈)、“废柴老板”(自称不是一个好老板)等用法,这些用法进一步凸显了“废柴”的内涵义。

现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用“废柴”自嘲,表示自己看似很废很颓,但始终不放弃、坚持梦想。该词流行的背后隐含着“丧文化”的社会心态,这与近年来流行的“葛优躺”“佛系”“人间不值得”一样,是“丧文化”流行的产物。“丧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流行于当代青年人之中的语言、文字或者图片蕴含着悲观、颓丧等色彩的一种现象,“废柴”的流行本质上就是“丧文化”的一种发展扩散。但与“丧文化”不同的是,“废柴”并不是真正的丧,而是表面的丧,当代青年群体通过这种幽默、自嘲的形式排遣压力,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废柴”表现出一种“废而不颓,柴而内坚,终会成才”的“废柴精神”。

不过,以“废柴”自居的青年在以“假丧”为宣泄方式的同时,也要切忌将“假丧”当“真丧”,不宜过度沉迷于“废柴”自嘲的感觉之中而信以为真。在面对现实的挑战和挫折时,不能以“废柴”为借口,避免以“丧文化”为精神胜利法,而应保持内心的充实和坚定,正视压力和失败,做新时代昂扬与奋斗的青春代言人,从“我是一个废柴”变成“我不再是废柴”!

(作者:陈昌来,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博导;丁艺,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研究生)

[责编崔达送]

猜你喜欢
废柴隐喻
我就废柴怎么了!
山涛之妻永不认输
你的轻而易举,我的力不能及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SAD ANGS
我们的废柴老师
一滴水里的隐喻
你是哪一类“大废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