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诚信守约和尊重他人的美德;
2.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学习人物刻画的手法。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2.中国古代写人叙事的修辞方式。通过对话和动作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本文选自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笔记小说,全书共3卷,按内容分为36门。《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意指为人正派的品格。
2.分享历史故事《孔融让梨》。七岁的孔融在祖父六十大寿的宴席上,为客人分配酥梨,按照长幼次序分配大小,给自己分了一份最小的。并且说,树有高低,人有老小,尊重老人和长辈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这个故事中的孔融是一个懂得尊重长辈,明理聪慧的儿童形象。同学们一定还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类似的聪慧儿童形象在中国古代的各类文本中都有记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作品,也刻画了一个聪慧机智、知书明理的儿童,他叫陈元方。
二、预设情境,朗读断句
1.老师示范朗读,带领学生集体朗读,再分小组和个人朗读。并模拟课文中两个人物对话的语气、神态和细微的动作,仔细揣摩人物内心的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和理解文本的具体内容。)
2.解词释义:如“君”“家君”“尊君”的意思和相互间区别,了解古代的尊称与谦称。如通假字“不”,古今异义词“期”“去”“引”“顾”及一词多义等。
3.疏通语义,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简单概述出事件的起因、高潮和结局。(不求精确,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训练表达和概括能力)
4.归纳思想内容。
三、探究合作
本文属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文言选文,单元教学要求:“学习本单元,要在整体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因此本节的设计意图侧重在完成文言字词积累的教学目标基础上,加强学生对文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比如古代小说及体裁特点。并初步理解和感知人物形象,进而了解和掌握文学刻画人物的修辞手法。
1.點拨设问:鲁迅先生曾经评价《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意思是说写人物言论意味深长,记人物的行为生动传神,善于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篇作品写了什么样的人物?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自由回答:陈太丘的朋友不守时间,不懂礼貌,脾气暴躁,欺负小孩。陈元方聪明机智,懂得礼貌,品行方正,敢于反驳。)
教师总结:这个“友人”与陈太丘相约(“期日中”),但是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有到(“不至”),可见他首先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当他听元方说陈太丘因为没有等到他已经先走了,便大发雷霆,当着元方的面骂陈太丘“非人哉!”。他不仅没有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迁怒于人对子骂父,可见他又是一个缺乏修养、粗暴蛮横的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另外一点,那就是在元方针锋相对的反驳和批评下,他心生愧意,有了知错欲改的意识(“下车引之”),也说明他还有较为诚恳的一面。
少年元方首先是一个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早慧儿童形象。他知书识礼,懂得尊重他人,比如他对来客回话就很有礼貌。同时他又具有刚正不阿的品质。比如他不惧欺辱敢于批驳对方的无理蛮横;而对于“友人”“下车引之”的举动,则又“入门不顾”不予理睬,也体现了作为孩子直率的一面。总之,这是一个知书明理、方正不阿、聪慧机智的少年形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品读语句中对“人物形象”这个抽象的文学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对什么是人物性格特点,为什么写人要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2.点拨设问:这篇课文是如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首先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生动传神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元方的知书识礼、不惧欺侮、方正不阿的个性,都通过他和来客的对话得到生动的表现。比如回答“友人”询问时的语句平和,这是尊重对方,“待君久不至,已去。”这句话回答得非常妙,一是客观如实地陈述了前因后果,二是含蓄委婉地暗示了对方失信,但是又没有明说出来。当对方发怒而骂时,元方则表现出了性格中刚正不阿的品质。他不惧对方的粗暴无理,敢于从正面直接了当地加以反驳:“君与家君期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段话义正辞严地反驳了来客的粗暴指责,批评了他的失信与失礼,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再看来客,他的第一句问话属于正常:“尊君在不?”第二句话则突然又怒又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检点自己迟到而归罪他人,当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人物的语言充分展现了粗野蛮横的个性特点。
其次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动作就是人物的身体语言,最能够反映出人物个性和内心的微妙变化。课文中有两处动作描写十分精彩,比如由“友人便怒曰”到“友人惭,下车引之”,从发怒张口大骂到下车想和元方拉手,来客的神情从“怒”变为“惭”,反映了他有表达歉意的意思,这个动作很好地反映了他内心的变化,也说明了此人性格中也还有较为诚恳的一面。再比如元方“入门不顾”的动作,表现出他对来客的不满,拒绝和他拉手,而且转过身去不再看他,这个动作同样表现了元方的内心情绪和孩子的率直性情。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学习通过对话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作者:邓传福,安徽省定远县桑涧初中教师)
[责编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