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语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集古今汉语语词之大成,然囿于编纂条件,其在收词、释义、书证、标点等方面存有微瑕。选取“天头”“恶书”“大门”“阅+年/日”“虚头”“体量”“货主”“手指”等八个条目,补正其释义,希望能为《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释义;书证;方言
辞书的修订是一个永无穷期的工作,《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第二版的修订自2012年启动,2018年12月出版了第一册,更科学、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汉语词汇史面貌[1]。《大词典》“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集古今汉语词汇之大成,自出版以来沾溉学人良多,然因卷帙浩繁、收词甚众,囿于编撰条件,其在收词、释义、书证、标点等多方面存在一些瑕疵,前贤时彦已有较多成果。今不揣芜陋,提出几条就教于方家,并备《大词典》编修者采择。为免冗长,本文仅列义项,不赘书证。
一、天头
1.书页上端的空白处。2.方言。犹天气。[2]
按:第一个义项发轫于版本学中指古籍版框上方白边义的术语“天头”,后泛指书籍版面上端的空白,《现代汉语词典》[3]仍之。“地脚”与“天头”相对,表“书页下边的空白边”[4]。这里的“空白边”应与《大词典》“天头”释义中的“空白处”统一。《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地头”[5],与“地脚”同义。《大词典》另失收“天边”“天上”“六壬术语,指左手中指第一指肚”三义。“天边”例:
1)一声声向天头落,效得仙人夜唱经。(王建《舞曲歌辞·霓裳辞十首》,《全唐诗》)
2)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曹松《中秋对月》,《全唐诗》)
第1例意为梨园弟子唱《霓裳羽衣曲》,声音悠远绵长,就像仙人夜晚唱经,这里“天头”就是天的极远处,也即天边。第2例“天头”“天尽”连用,可知“天头”即天尽头、天边之意,明月的光辉普照大地,而不只是照耀某一户人家。“天上”例:
3)琉璃地上开红艳,碧落天头散晓霞。(陈标《僧院牡丹》,《全唐诗》)
4)不从地上生枝柯,合在天头绕宫阙。(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六引唐王建《梦看梨花云歌》)
5)天头日月相送迎,夜栖旦鸣人不迷。(王建《鸡鸣曲》,《全唐诗》)
第3、4例“天头”与“地上”对举,又第3例“天头”与“碧落”连用,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显见“天头”为“天上”意。第5例“天头日月”即天上的日月,天上日月交替化成昼夜,公雞也随着夜栖旦鸣。“六壬术语,指左手中指第一指肚”例:
6)天头戌,地足亥,加临卯酉上,更乘蛇虎,占行人动也。(清金正音《六壬秘本》)
7)戌为蛇足,加于亥,亥为天头,足上头下,亦易产也。(清程树勋《壬占汇选》)
《大词典》收有“六壬”,“动用阴阳五行进行占卜凶吉的方法之一”[6],“天头”在六壬占卜的书中数见,是其术语之一。
二、恶书
拙劣的书法。[7]
按:《大词典》仅收书法拙劣义项,书证为清王士禛《池北偶谈》“俗人辄以恶书补之(指唐魏征撰、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大词典》追求“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所举书证是编纂者能找到的最早用例,书证过晚,就推迟了词产生的时间。查宋姜夔《绛帖平》有:“予观之不类右军,智永亦不肯作此鄙语恶书也。”书证可以提前。“恶书”从字面上看是不好的书籍。文献学中的恶书,常谓刻版漫漶不清或有缺漏版叶之书籍,抑或某书文字多有错讹脱漏,也即有形式之“恶”与内容之“恶”。《大词典》失收“内容有害的书”“粗制滥造的书”“价值不高的书”三义。“内容有害的书”例:
8)近有不肖之徒,并不翻译正传,反将《水浒》《西厢记》等小说翻译,使人阅看,诱以为恶……如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于满洲旧习,所关甚重,不可不行禁止。(《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四百四十三)
例中言满人看《水浒传》《西厢记》等小说,以致被邪教迷惑,和匪徒亲近,可知此“恶书”指内容有害的书。1955年日本各地发起针对漫画书的“恶书追放运动”,又被称“禁止有害图书运动”“扫荡不良读物运动”,亦可证“恶书”有内容有害的含义。“粗制滥造的书”例:
9)《七侠五义》则续至二十四集,千篇一律,语多不通,甚至一人之性格,亦先后顿异,盖历经众手,共成恶书,漫不加察,遂多矛盾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0)本为净土的书籍市场也良养(“莠”之误,笔者注)不齐、真伪难辨。许多失足青年的堕落往往是与坏书、恶书相伴而生的。(BCC语料库)
第9例中《七侠五义》因书成众手而前后多有抵牾,因词鲁迅先生目为“恶书”。第10例中“恶书”与“坏书”连用,可见意义不同,应是指低劣、制作不够精良的书。另拙劣的诗称为“恶诗”[8],拙劣的文章称为“恶文”[9],都是以内容而言的。“价值不高的书”例:
11)阮逸注《文中子》不解八病,可见宋时声韵之学已微。有一恶书,名曰《金针诗格》,托之梅尧臣,言八病绝可笑。(清冯班《钝吟杂录》卷二)
12)(袁)西江告伊前数年亦收一最初印本,系洞庭山乡人携来海上者……袁即随之而往,于诸恶书中抽出此《琵琶记》二册,绝初印,大喜逾望,以极廉之直易归。(《书跋偶存》,《读书杂志》1998年第10期)
第11例把不承认诗律“八病”价值的《金针诗格》斥为恶书,言下之意是说该书无可取处。第12例中山民持旧书待售,无人顾问,求之袁西江。袁西江本没有太高期望,不意得到了《琵琶记》非常珍贵的初印本,于是大喜过望。《琵琶记》的珍贵与“恶书”相对,可知指其价值不高。
三、大门
1.整个建筑物通向外面的主要的门。2.大族。3.方言。犹热门。谓销路广。[10]
按:第一义项是今天的常用义。其“大族”之义应与门大必富贵有关,犹“高门”“朱门”表贵族。方言义除毛泽东《寻乌调查》“以片糖销数为最大门”的“热门”义外,《汉语方言大词典》中还有“大门”有“长房”“守门员”“门牙”三义[11],可补入。另失收“祖父”义。
“高门”谓“高祖”[12],“曾门”“曾父”皆是“曾祖”[13],可知“某门”可用作祖称。《故范阳张君墓志铭并序》:“故冀州刺史据即君之大门也。今昔府录事淳即君之严父也。”(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开元)“大门”在“严父”之前,可确知指“祖父”。
四、阅+年/日
阅年:经历年岁。[14]
阅日:1.度日;过日子。2.经历的日子。[15]
按:义项有缺失。“阅+时间词”结构中的“阅”是“经历”义。“阅旬”“阅月”有“经一旬”[16]“经一月”[17]义,则“阅年”“阅日”应也有“经一年”“经一日”的用法。宋《雪坡集》:“某伏自癸丑八月别拜师门,今四阅年,瞻前仰髙,未始少替。”可证“阅年”有“经一年”义。元王恽《秋涧集》:“钲鼓进而作,作而止,使不知所为,如是者七阅日。”元昙噩《新修科分六学僧传》:“渊曰:‘我顾可以独留哉。再阅日乃终,春秋八十四。”均可证“阅日”有“经一日”义。
“阅日”另有“过了几日”义,如清方式济《龙沙纪略》:“黄米酿米儿酒,阅日而成。”黄米酿酒,必非一日可成。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三编》:“其人若将有不善之念,必有人持小纸来报即书于册,阅日改悔,又来报,即勾销之。”
“阅寒暑”“阅日月”“阅岁”都可指“经历年岁”。《大词典》收有“寒暑”,“寒冬暑夏。常指代一年”[18],而未收“阅寒暑”,可补。如北宋《禅林僧宝传》:“讷于是出蜀,放浪荆楚。屡阅寒暑,迄无所得。”“阅寒暑”可加数词为“数词+阅寒暑”或“阅+数词+寒暑”,如“自违高堂色笑,已三阅寒暑矣。”(清王韬《淞隐漫录》)“阅三寒暑,贞操弥坚。”(清《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阅日月”“阅岁”用法同此。
五、虚头
1.弄虚作假;骗局。2.虚假不实的部分。[19]
按:“虚头”的第一义项有更早的唐、五代用例,如“伏虑州县官逐月所给正俸,皆无见钱,使府给配之时,皆是虚头计算。”(《全唐文》卷九百七十二《进窦温颜策奏》)、“德山云:‘什摩处学得虚头来?师云:‘专甲终不自诳。”(五代《祖堂集》)。第一义项的二、三书证恐未可遽以“骗局”释,元王晔《桃花女》第三折讲桃花女与周公斗法,周公欲害桃花女却害死了腊梅姑娘,桃花女使咒语救活腊梅后,腊梅醒后亦念咒语,并对周公言“休弄这虚头”,可见这“虚头”非“骗局”;《西游记》第三二回讲孙悟空为骗猪八戒先与妖怪交战以使唐僧知此间有妖怪,孙悟空“弄虚头”揉出了些眼泪,把“弄虚头”解释为弄骗局或說设骗局不妥。又《西游记》中有“弄虚头”10处,第七十六回“八戒听见笑道:‘哥啊,常言道,说谎不瞒当乡人,就来弄虚头捣鬼!怎么说降了妖精,就抬轿来送师父,却又来叫战,何也?”,“弄虚头”与“捣鬼”连用,可见此“弄虚头”与“捣鬼”意义差似,或说耍花招。《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中“弄虚头”正解释为“搞花样、耍手段”。另“弄虚作假”是动词词组,而“虚头”这两例中或在动词后,或独用,应是名词,第一义项当改为“花招,骗人的伎俩”。
第二义项“虚假不实的部分”释义未审。在交易中关于价格高低存在有无“虚头”的说法,指正常的卖价(或曰“合理卖价”)与对外所讲卖价的差额部分,“有虚头”是指所讲卖价高于正常的卖价。《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虚头:商人偷斤减两或虚报卖价所得到的利润。《负曝闲谈·第十回》:‘货卖实价,哪里有这么大虚头。”解释是较为合适的。《大词典》所举书证叶圣陶《四三集·感同身受》中“不说虚头”即不多说、不虚报之义,并非强调虚假,而是强调多出的、虚加的部分,故第二义项应改为“多出的、虚加的部分。多用在交易行为中”。另失收“虚假的、不真实的”义。
《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虚头:不真实的话。《西游记》第四○回:‘那妖魔见他下问,越弄虚头。《醒世姻缘传》第七○回:‘不料他媳妇一片虚头奉承,轻轻脱了虎口,免了三百两纹银。”笔者以为释义未确。《西游记》例中“弄虚头”是一个整体的词组,不能分开说解,不能作书证。《醒世姻缘传》中“虚头奉承”即假意奉承,不能与假话等同,这里“虚头”应是形容词“虚假的、不真实的”。另如清《儒林外史》:“不瞒老先生说,我们都是买卖人,丢着生意同他做这虚头事。他而今直脚去了,累我们讨饭回乡,那里说起!”“虚头事”显然就是骗人的事,“虚头”作形容词。
六、体量
体量(I)1.禀性。2.气量;器度。3.指建筑物的规模。4.犹体谅。
体量(II)体察衡量;实地考察。[20]
按:《大词典》为“体量”立了名词和动词两个条目。体量(I)文献中较早出现的是“秉性”“气量;器度”,用于品评人物。“气量;器度”六朝已有用例,如“曾孙乔,字曾伯。有体量局干,美於当世”(陈寿《三国志》)、“魏长高雅有体量,而才学非所经”(刘义庆《世说新语》),可将书证提前。宋时始有动词“体察衡量”义,如“圣人教人只是教人先谨言行,却把他那禄不做大事看。须是体量得轻重,始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至于“实地考察”当系引申义,而非“体量”本有此义,也即“用体量”(亲自考察),这里是状中结构。
“指建筑物的规模”当改为“事物的规模”。体量(I)第三义项为“建筑物的规模”,书证为自造句“整个建筑虽然体量不大,但装修华丽,十分壮观”,可知未于文献中找到佐证,以致释义狭隘。唐《观无量寿佛经疏》中有“正明树之体量”“二明幢之体量大小”,即指树木和经幢之大小。可见“体量”不仅仅“指建筑物的规模”,而应是“事物的规模”。今例如《千年一叹》:“各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体量定位,没有边界的文化就像没有皮肤的肌体,岂能生存?”《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石雕在整石上依形审势稍加雕凿,尽力保持石材原型,体量感很强。”2000年人民日报:“由于工程体量大、施工难度大和资金紧缺,影响了整个销售工作,造成了资金回笼迟缓。”新华社2002年4月新闻:“大船坞建筑规模之大、体量之雄伟,在中国同类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具有重要保留价值。”“动物的体量比较小,代谢率比较低,与人差别很大。”新华社2002年7月新闻:“由于法门寺唐代丝绸封存时间长、体量大、丝绸包块干湿度变化大等原因,揭展难度很大。”(CCL语料库)“体量”分别与石雕、工程、船坞、丝绸搭配,不局限于建筑物。
七、货主
货物所有者。亦泛指主人。[21]
按:“货主”的货物主人之义由来已久,强调的是卖家。《大词典》引《万元户大世界》之例为货主提供材料,工人加工制作以获得报酬的活动,“货主”在这里还是指物品持有者,是材料以及將来加工好的成品的主人。《南史》例“何世天子无要人,但阿侬货主恶耳”意为哪一朝天子手下没有显要人物,只是你们的“货主”不好罢了。此“货主”指东昏炀侯萧宝卷。赵翼诗“何代青楼无伟人,可惜侬家货主恶”与《南史》句绝类,应从其脱来。此二例中“货主”用法,为笔者于文献中仅见,都隐含着比喻,即将人比作货物。今文也有这种用例,如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行货是劣等货物,戴宗说,宋江是一件降价处理品,而他自己则以货主自居。”张洁《无字》:“‘我得让那些洋人知道,他们尊敬的这个女人是我老婆!原来他是以货主身份出现,难怪一副奇货可居的样子。”另失收“货物的买家”义。
《穆斯林的葬礼》:“(梁亦清)就走过去,抚着易卜拉欣的肩膀,爽快地说:‘不碍事!这件小玩艺儿毁了就毁了吧,赶明儿我加几个夜作就又出来了,误不了货主来取!”易卜拉欣把梁亦清要出售的玉碗打碎了,来取货的“货主”即是玉碗的买家。笔者方言(中原官话)中对大宗货物的买家即称“货主”,而用“货的主家”称卖家,亦可为证。交易行为的卖买双方是时间上有先后顺序的货物的主人,对货物的买家称“货主”是基于交易行为结束后货物的归属者正是买家,也即交易的终点。
八、手指
人手前端的五个分支。《史记·货殖列传》:“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僮,奴婢也。古者无空手游日,皆有作务,作务须手指,故曰手指,以别马牛蹄角也。”[22]
按:裴骃《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僮,奴婢也”注《汉书》,可知“手指”有“僮仆的代称”义,《大词典》当据补。《聊斋志异》:“俄而薪焚灾舍,一家惶骇。幸手指众多,一时扑灭,而厨中已百物俱空矣。”即用此义。
参考文献:
[1]江蓝生:《一次全面深入的修订——〈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一册管窥》,《辞书研究》2019年第4期。
[2][4][6][10]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二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8、1030、26、1351页。
[3][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286、285页。
[7][8][9]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七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版,第558、559、554页。
[11]徐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36页。
[12][14][15][16][17][20]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十二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版,第939、120、119、120、119、418页。
[1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五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第779页。
[18]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三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版,第1555页。
[19][22]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八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版,第831、487页。
[2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十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第96页。
[22]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六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第297页。
(作者:孙瑞隆,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研究生)
[责编崔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