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2020-05-30 19:22芮瑞
学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范读朗读教学中学语文

摘要: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都对朗读教学的开展提出了要求。为使朗读教学落到实处、产生实效,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掌握朗读知识、具备范读能力和进行有效指导。

关键词: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范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内容”部分也多有相关表述,如“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创建各类社团”,开展包括诗歌朗诵在内的各类语文学习活动等。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单元导言、预习指导、课后积累拓展等方面,给朗读设置了一席之地。例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的第一单元,导言内容包括:“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学会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预习指导明确提出:“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第1课《春》课后“积累拓展”的第五题是:“朗读并背诵全文。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朗读,互相评价”,脚注还对“重音”“停连”进行了解释。

那么,这对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呢?我们可以从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的面试题设置发现答案。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面试的试讲环节,有一类跟朗读有关的试题,对考生的要求包括:板书呈现诗文节奏、标注韵脚;范读诗文,根据情感把握重音和节奏;讲解朗读要点;设计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等。

这一类面试题的出现,反映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朗读教学对语文教师的具体要求。

一、重视朗读教学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受轻视的。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教师平时不让学生朗读,如遇教学检查或比赛,才让朗读走走过场、做个点缀;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忙着写板书,学生读完了,朗读任务也就完成了,教师很少进行朗读指导……

朗读不受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在于部分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对朗读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理解得不够准确和透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朗读不是简单地念字出声,而是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读者深入作品,运用一定的技巧,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达出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朗读课堂就是一种“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在融认知、感受、分析和语音输出为一体的朗读活动中,学生学习生字词,提高普通话发音的准确性、吐字归音的规范性;掌握句法结构、修辞方法;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领会文章层次的推进、文气的贯通,锻炼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逻辑能力等;调动艺术想象力,培养丰富敏锐的艺术感觉……正指向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朗读教学法。

二、掌握朗读知识

(一)厘清几个概念

《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中有三个相关概念:朗读、朗诵、诵读。其中,诵读的要求最宽泛,朗读的对象是所有课文,“朗诵”一词只在明确了对象是诗歌、散文时才使用。这正符合《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三个概念的解释——

朗读: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朗诵: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诵读:念(诗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的,主要是朗读活动。与具有鲜明的文学性、艺术性、表演性的朗诵不同,朗读的对象范围更大(没有体裁的限制)、方式更多样(可以有感情,也可以没感情)。

一些语文教师认为,在诗歌、散文等文学性文体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朗读教学法。而说明文、议论文的特点是说明性、说理性,不以充沛的感情、优美的形式见长,没有进行朗读的必要,教学中不适宜采用朗读教学法。这就是没有辨析清楚朗读和朗诵概念的结果。

仅就语言学习而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平实、简明,议论文语言的严谨、鲜明、有力,都可以通过朗读感受和掌握。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谈读书》,语言精辟、警句迭出,行文灵活、笔法生动,大量运用排比和比喻,就是很好的朗读材料。

(二)了解朗读要素

朗读中的声音控制要素包括呼吸、共鸣、吐字归音等。呼吸方式得当,声音才能持久、自如。掌握科学的共鸣方法,可以满足不同的用声要求。吐字归音关系到声音的清晰度、圆润度、饱满度以及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达,要领是出字清晰、立字饱满、归音到位。

朗读中的声音表达要素包括重音、停连、语速、语调、节奏等。重音是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语或音节。停连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歇和延續。语速是指朗读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的松紧程度。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节奏是指波澜起伏的思想感情在语音形式上表现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回环往复……

语文教师需要了解这些要素的概念、种类,选择和运用的原则、方法等。

以重音为例。朗读中的重音一般为突出语句目的的中心词、体现逻辑关系的对应词、点染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具体类型有:

1.并列性重音,如:“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茅以升《中国石拱桥》)中的“省”“巧”“高”。

2.对比性重音,如“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叶圣陶《苏州园林》)中的“图案画”“美术画”。

3.递进性重音,如“看!——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刘成章《安塞腰鼓》)中的“发狠”“忘情”“没命”。

4.转折性重音,如“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冰心《谈生命》)中的“是”“像”。

5.强调性重音,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尽”字强调春天不再,“过”字强调路途遥远。

6.比喻性重音,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中的“牛毛”“花针”“细丝”。

7.肯定性重音,如“——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杨振宁《邓稼先》)中的“是的”是对邓稼先坚定信念的确认。

(三)掌握朗读符号

我们在对文章进行朗读分析时,为了更好地实现朗读目的,往往在文字中做些标记,这些标记就是“朗读符号”。目前朗读符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标注朗读符号的基本原则是切实可行和便于操作,常用的朗读符号可以参看下表。

三、具备范读能力

语文课堂上,教师高质量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形成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范读诗文的能力。但是,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朗读技能训练,多数语文教师因为自身朗读水平不高,不能在课堂上亲自范读,就直接放弃,或以播放音频视频的方式取而代之。网络上的朗读音频视频良莠不齐,而质量再好的音频视频也缺乏现场感和交流感,让教师成为课堂上的“多余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进行普通话正音训练

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为二级甲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对二级甲等的描述是:“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基本标准,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少数难点音(平翘舌音、前后鼻尾音等)有时出现失误。词汇、语法极少有误。测试总失分率在13%以内”,即“87分及其以上但不足92分”。

通过考察普通话二级甲等水平的语音表征,可以发现,二级甲等水平的语音缺陷多于错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发音错误,主要表现为形似字、多音字和声调的误读。2.声、韵、调的系统性语音缺陷:韵母发音部位触点、舌位、唇形、动程的偏移,例如韵尾-n的发音部位央化、发音音强弱化;前鼻韵母in、en误读为后鼻韵母ing、eng;声调调值偏差:上声214发成21或212,调尾失却等。3.儿化和音变(包括轻声和变调)缺陷;4、语调偏误,语流中字调、句调、语速、重音等要素出现偏误等。

可以判断,二级甲等的普通话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方言的影响,与进行规范朗读所需的水平是有一定距离的,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达不到進行范读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自身语音水平、分析研判造成语音错误和缺陷的具体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正音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二)进行朗读技能训练

朗读要求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采取科学的呼吸、恰当的共鸣、规范的吐字归音等声音控制方法,运用重音、停连、语速、语调、节奏等声音表达技巧,把作品的内容传达出来、思想阐释出来、情感抒发出来。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不能仅在知识层面了解朗读的诸要素,还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训练,真正掌握声音控制技能(呼吸、共鸣、吐字归音)和声音表达技能(重音的选择和处理、停连的位置与长短、语速的确定与控制、语调的起伏与变化、节奏的把握与控制等),才能进行高质量的范读。

仍以重音为例。我们知道重音可以分为并列性重音、对比性重音、递进性重音等类型,只是获取了这方面的知识,具体到朗读中,并列、对比、转折性词语不一定都是重音,我们要根据文章的体裁、主旨和遣词造句的具体情况,快速、准确地确定重音位置,进行恰当的重音处理,这就是技能问题。

很多语文教师认为,重音就是重读,就是读得重、读得响,这是错误的。有些文章,例如《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为基调,描写语言典雅清丽,朗读时声音舒缓不宜着力,即使是重音,也不脱轻柔舒展的语势。

重音的处理原则,不是重读,而是灵活运用对比法,以突出我们要强调的部分。所谓对比,包括音量的强弱、音高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声音的虚实等多种方式。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牛毛”“花针”“细丝”“全”这些重音词语的音量可以处理得比较强,非重音部分的音量可以处理得比较弱,以突出重音部分。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可以用增加音高的方式,表达对白杨的激越赞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独怆然而涕下”可以放慢语速,表达内心深沉的苦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荷塘月色》)“笼着轻纱的梦”可以逐渐虚化,表现月光下荷叶荷花的朦胧之美。

朗读技能的获得,有赖于悟性和训练。语文教师要深入研读课文,聆听和揣摩名家的朗读朗诵,进行大量的朗读实践,发现朗读中的问题并努力修正。

四、进行有效指导

朗读教学的任务既包括朗读能力的训练,又包括运用朗读手段进行阅读教学,都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一)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

语文教师要把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为学情的一方面,进行了解和分析,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估。根据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学习能力,确定朗读教学标准,制订朗读教学计划。

语文教师要把对于课文的朗读分析作为备课内容之一,在把握课文体裁、题材特点、感情基调、语言风格等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声音控制要素和声音表达要素的运用,尤其是共鸣方式的选择、重音的处理、停连的位置与长短、节奏的把握与控制等,并用朗读符号在文章中进行标记。

(二)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朗读方式,要不就是全班学生齐读,要不就是由班级里朗读水平较高的几个人“包揽”。齐读的方式固然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开口”,但往往只能做到念字出声,谈不上朗读要素的运用,任何文章都是用一个模式读出来,甚至出现念书腔、唱书腔等固定腔调,不利于语感的培养。几个人“包揽”的朗读,让大多数学生成了课堂上的“旁观者”,也不利于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气氛的活跃。

所以,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不仅是让所有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更是让所有学生都有学习朗读、通过朗读提高语文能力的机会。为此,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入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依据文本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作梯度化要求、安排不同层次的朗读任务、因人而异进行评价。例如,可以根据文章的基调和体裁,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热烈奔放的课文,如《安塞腰鼓》,可以全班齐读,读出豪放的气势;舒缓婉约的课文,如《荷塘月色》,可以让女生读,读出优美的意境;情景交融的诗歌、散文,可以配乐朗读;人物形象鲜活的小说和戏剧文学,则可以分角色朗读……

(三)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比如,通过朗读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应该读出课文的哪些特点,可以运用哪些技巧,需要注意避免什么问题……

对于在阅读教学不同阶段进行的朗读,语文教师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一篇课文教学的“初步感知”环节,朗读要求可以比较笼统、不能过高,比如: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語言的魅力。而到了“总结提升”环节,学生已经深入理解了课文,朗读的要求就应该比较细致、有所提高,比如:根据文章描写的景物、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语言的风格,判断朗读适用的节奏类型,运用重音、停连、语调等表达技巧,准确生动地再现课文的内容,表达深刻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在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时,语文教师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全班齐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语速,不要拖音,避免造成固定腔调。分角色朗读时,要提醒学生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调整共鸣,控制音色……

(四)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价和指点

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语音是否准确,吐字归音是否到位,是否准确把握了课文的思想特点、情感基调,重音、停连、语速、语调等表达技巧的运用是否恰当,朗读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快速准确地捕捉学生朗读的优点和缺陷,特别是当学生读得不准确、不到位时,语文教师要敏锐地抓住问题,分析造成错误缺陷的原因,进一步引导、示范、提出要求。比如,学生读错字,说明他们没有预习,教师就要强调预习的重要性、明确预习要求;学生朗读出现停连错误,如果经过分析,发现原因是学生语法学习不过关,教师就要强化语法教学;学生表达不出文章的感情,教师就要引导他们披文入情,再化情为声……

评价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将教师评价和学生的自评、互评结合起来。指点要有针对性,将个别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与全体学生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区别对待。

总之,朗读教学要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效,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

(作者:芮瑞,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范读朗读教学中学语文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