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玲
摘 要 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历史以及人类文化文展的精髓,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积极的“三观”、增强传统文化自信,同时也是推动新课程标准落地、更具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本文将详细分析将传统文化自信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关键词 传统文化自信;高中语文;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5-0027-01
文化自信指的是对自身为文化内容的肯定,并对文化生命力具有坚定信念。中国传统文化自信植根于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最纯粹的文化认同。由于高中语文涉及到的文本素材取材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聚焦将传统文化自信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极具现实意义。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自信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华既是履行历史责任的体现,同时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语文教材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精华部分,集中展示了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路径,因此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能提升自身文化内涵。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正处于完善的过程当中,通过语文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元文化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良文化思想借助互联网手段开始在高中校园蔓延,对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为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和开发传统文化自信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
传统文化自信必须基于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因此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这是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切入点。以高中部编语文《劝学》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字词句教学前,应对文章写作背景以及作者情况进行简单介绍,特别需要引导学生探究古代与现代人的世界观差异,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帮助学生理顺文章创作逻辑,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分析和阅读文章,使学习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而对于教师而言,将课文内容与传统文化进行整合,使语文教学更加富有内涵,也促使学生更加关注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极具美学价值,这也是传统文化自信的前提。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吃透传统文化内涵。高中语文教材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无论是基础性正文内容,还是插图等辅助元素,都可以引导学生识别与培养审美情趣。因此,第一,通过创建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中国楹联文化》为例,教师可事先准备与中国楹联文化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在正式教学前播放给学生,促使学生回忆自己与楹联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之间的故事,培育教学氛围,通过情景导入增强对楹联文化的理解深度。其次,在课后巩固环节,将互动式的教学反馈融入对传统楹联文化的探讨和分享,平衡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比重,并将传统楹联文化的掌握程度作为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促使学生从生活和学习层面不断拓展思维界限,激发学习传统楹联文化的兴趣。
(三)开展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自信是实现发扬和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学不应将弘扬传统文化局限于课堂教学当中,积极组织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激发学习语文、感受传统文化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进行诗词讲解时,可将课堂模式拓展为诗词鉴赏班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对最喜爱诗歌的理解,有助于培育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还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等传统文化形式的实现价值,更好地将弘扬传统文化与教育育人功能相结合,提升语文教学成效。此外,还可以以民族习俗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品味不同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这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中国建筑物的特征》为例,在引导学生体验苏州园林传统文化内涵时,可从其厅堂亭台的题名入手,设置课堂互动问题,比如匾额“与谁同坐轩”的实际内涵,随后教师详细介绍原文“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并详细讲解苏东坡透过此诗句凸显的人物特征,随即切换视角至亭轩全貌:扇形;庭前一汪池水,明月可倒映池中,并且由于亭后栽种着松树,亭名与亭景的交相呼应,向世人传递古代人文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只有仔细观察细节,斟酌吟唱、反复推敲才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刻蕴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自信与语文学科自身具有的人文性特征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转变教学理念,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审美情趣以及开展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宏妍.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学周刊,2019(33):81.